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看秘鲁、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的公共教育进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旨在引导读者关注创造大众利益的“公共(public)”一词,及与之相对应的、仅为个人谋利的“私人(private)”一词[1]。笔者将从三个南美洲国家——秘鲁、巴西和阿根廷——入手,追寻其各不相同的历史发展及由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的时间转变。尽管这个主题已被研究多次,但本人依旧希望该文能将以上信息清晰地呈现给对此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使其对这三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公共教育进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秘鲁的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秘鲁是一个长达2400英里的狭长国家,地处太平洋沿岸,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西侧。作为沿海国家,秘鲁的地理位置优劣参半:劣势之一便是它遭受的西班牙殖民统治;优势则在于丰富多样的气候条件,使其同时享有内陆的经济成果及海上的便利交通。
秘鲁土著居民最初被西班牙征服者迫使在安第斯山脉开采金银,直至1825年才摆脱西班牙的统治。天主教教士将自己奉为教育及社会的中心,并将当时的大众分为三个等级,即:处于上层的西班牙后裔;处于底层的当地或土著居民;处于两层之间的混合种族或梅索蒂斯混血儿。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保留了它的宗教和教育框架,但是却面临着因当地乡村语言繁多而衍生的双语问题。
我们的研究从秘鲁教育部于1837年2月4日颁布的将公共教育和私人教育分开的法令入手。秘鲁的公共教育仍旧只限于一些村落和致力于建设及维护小型学校的自筹资金的公众社区,而天主教私人教育则面向首都利马以及少数大城市中的梅索蒂斯混血儿和白人精英。
秘鲁获得独立后,曾有几届政府制定了关于普及公共教育的法律,但这些法规并未彻底实施。纵观历史,直至1866年,关于公共教育的强制性法律才在理论上得以完善,使所有居民都可享受初级和中级教育,而人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则是更晚的事。然而,即使是在今天,种族问题、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居高不下的贫困率都使公共教育体系遭到了破坏,以致公共教育相较于私人教育而言处于劣势。[2]
二、巴西的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南美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巴西。巴西利亚于1960年之后成为该国首都。几乎南美洲大陆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与巴西接壤,而它的东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对巴西进行殖民统治的居然是葡萄牙(包括文化和语言方面)而不是西班牙。是葡萄牙带来了非洲裔(黑人)奴隶和pardo(白人、黑人和西班牙土著的混合人种),由此引起了极大的不平等和经济落后问题,这两个问题将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Pedro Alvares Cabral)于1500年发现了巴西。不久以后,耶稣会信徒于1549年来到这里,并在巴夷亚州的萨尔瓦多创立了第一所基础教育学校。他们这么做不仅为了普及教育,也是为了在土著居民中传播基督教信仰。这种模式在巴西持续了210年之久。此种教育确实帮助许多学生摆脱了奴隶枷锁。
1759年,耶稣会信徒被驱逐出葡萄牙,该驱逐也给巴西殖民地的教育体系带来了变化。通过向殖民者征税,初级和中级教育的学费津贴来自于殖民地本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新体系也制约了巴西教育的发展。
直至1808年,巴西的教育体系才称得上再次发展。在里约热内卢和巴夷亚州,科学机构、首个公共图书馆、若干职业培训技术教育学校以及首批大学课程都开始出现,但初级教育却被忽略。一直到1824年政府才调整相关宪法,保障全体公民都享有免费初级教育,而且国家还在城镇和乡村创立了基础水平的公共学校。
纵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巴西教育状况,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一系列有关《国家教育基地》(the National Educational Bases)和《指导性法规》(Guidelines Law)的更新和修订情况。对1988年巴西宪法原则的解释表明了巴西联邦政府的角色,但与此同时,只要不与联邦法规相冲突,各州便可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自己的教育体系立法。
当今巴西社会,学生尽管接受了免费的公共世俗小学教育,但仍然难以谋求到一个较高的职位。因为就业市场青睐那些优秀公共大学的毕业生,而这些大学只招收有私人小学和中学教育背景的学生。[3]
三、阿根廷共和国的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
阿根廷共和国是南美洲第二大国家,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北部与巴拉圭和玻利维亚接壤 ;东北方向是巴西和乌拉圭;其西面和南面则均为智利。下面我们来看看阿根廷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更为关注的教育。
如果仅着眼于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在圣克鲁斯发现的公元前11000年阿根廷土著居民的遗迹。事实上,后来的欧洲探险家于1516年才抵达此地。西班牙在此建立殖民统治,并于1542年成立了土地控制公司——秘鲁总督区(the Viceroyalty of Peru),持有南美洲的全部股权。
布宜诺斯艾利斯于1536年成为永久性殖民地,后来被当地人毁坏,又于1580年得以重建,成为新的土地管理机构的一部分,即拉普拉塔地方辖区(the Governorate of the Rio de la Plata)。后来,侵略、战争和革命(距今最近的一次为1810年的五月革命,产生了自治联合省政府)改变了阿根廷的政治。1826年,阿根廷颁布了宪法,后来又被废除。这片土地几经更名,直至1860年法令出台,这个国家才建立了当前的组织机构,即23省联邦以及一个自治市——布宜诺斯艾利斯。
我们发现,阿根廷的文化是个大杂烩,融合了语言、说话风格、融歌谣和舞蹈于一体的音乐、体育、食物(其中包括“喝马黛茶(mate drinking)”)、当地习俗、、节假日、服装风格以及民俗与现代等其他元素。不同于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仅凭名字,阿根廷很难让人追溯到其历史。它的国名到底是指阿根廷牛仔,梅索蒂斯混血儿——“高楚牧人”?还是指河床文化(居住在河床盆地的乌拉圭和阿根廷居民的文化)?亦或是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和阿拉贡王国的费迪南二世通过征服而带来的天主教传统?阿根廷地理、气候、土地以及植被的差异性使其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因而其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丰富多彩的。例如,潘帕斯草原上曾以耕作为生的高楚牧人,其习俗和信仰已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进程消失殆尽,这一点足以说明这个国家民族特征的多重性。近年来,布宜诺斯艾利斯凭借其拥有精良教育的欧洲血统,占据了阿根廷文化的统治地位。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外国移民和境内移民日益增多,同时也丰富了当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