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促进水电事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促进水电事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此次会议,是在国家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如果能将这两天会议讨论所取得的成果――《中国水电“十二五”宣传纲要》定稿并着力实行,中国水电开发的舆论环境会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的改善,从而促进国家水电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我的“三点”感想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新闻中心的同志,把三峡工程在营造舆论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归纳总结,与大家分享,内容全面,希望能对同行们有所启发。

今天,听了大家的讨论,我也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由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牵头组织这样一次全国性的水电宣传会议,非常必要和及时。此次会议将对我国“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水电开发,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十七年来,三峡工程在营造舆论环境方面,做过一些工作,并取得一些效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将是一个持久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各种各样新的挑战。因此,作为工程管理者,我们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我们做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要与行业内的同行,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一道,把三峡工程的宣传工作做好。

第三,进入水电行业工作这些年,感觉水电的舆论环境一直不太好。我常常想,为什么会这样。同行们在一起也常说,这些年在舆论上,水电开发被妖魔化了。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逆向思维一下,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是不是有些不到位。为什么很多行业很多事情都存在被妖魔化的问题,而水电受到的影响,受到的冲击要大一些呢?我认为,我们确实需要探讨,工作中哪些方面需要总结和改进。

真正极端地反水电的媒体或组织,并不占主流。重要的是,我们要搭建与媒体坦诚沟通的桥梁

很多同志在发言里讲,要善于同媒体打交道。这个想法很实在。要把对水电不了解有担忧有质疑的媒体评论与倾向于妖魔化水电的恶意报道区分开来。所谓妖魔化水电,其实就是,不讲实事求是,贬损其正面作用,夸大其负面效应。政府和公众对水利水电的客观情况愈了解,妖魔化报道就愈没有市场。反水电宣传的影响那么大,恐怕要反思我们自己的问题。想不让水电被妖魔化,就要提高透明度,让媒体和公众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真实情况。今年,三峡工程正面宣传占了上风,就是因为通过各种媒介的报道,以这样一个看得清听得明的实例,向社会客观展示了枢纽工程在拦蓄长江洪水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及时解答了公众对工程发挥作用过程的一些疑惑。这也从正面让我们认识了媒体的作用。

因此,对水电的认识,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论是看的清楚的,还是仍存疑虑的,我们都要直面正视,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与媒体沟通的渠道,坦诚相向,平等谈论,就容易取得媒体的理解。

其实,不单是媒体,就是我们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人,由于专业或信息掌握的原因,有时对水电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很清楚,也有认识总结的过程。因此,平时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梳理,以提高我们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效果。在很多场合我们议论水电被妖魔化,感到冤枉和无可奈何。这种交流讨论常常发生在我们自己的圈子里,而那种水利水电人和媒体之间全方位、开放式的坦诚对话,却少之又少。

我认为,媒体里真正对水电完全否定,或者天生有厌恶感,一下笔就写妖魔化的文字的,毕竟还是极少数。即便是环保组织,真正非常极端地把水电作为第一靶子的,也是少数。

世界自然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等是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环保组织,三峡集团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在一些环保事务方面也得到其专家的理解和帮助。我们还与环保组织组织过国际研讨会,讨论水电可持续发展问题,宣讲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效益,以及中国政府、水电开发机构在面对工程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影响时,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对因工程带来的一些生态问题,环保组织和我们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或寻求其他专家的支持,以降低负面的生态影响。应该说,真正极端地反对水电建设,在环保组织中,也并不占主流。

自从2004年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会议召开。发表《北京宣言》后,国际水电环境产生了相对显著的变化

我认为,这些年中国水电开发的舆论环境,在国内被妖魔化的情况比较严重。

有好多同志讲,水电被妖魔化有国际背景,是国外的反坝浪潮影响到国内。实际上,自从2004年联合国水电可持续发展会议召开,并发表《北京宣言》后,国际水电开发环境有了相对显著的变化。

比如,2004年之前,世界上一些大的国际开发机构,像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都基本不贷款给大中型水电项目。2004年以后,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世界银行在基石出设施贷款中,减掉了对电开发的限制。这样,水电开发项目也能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样,享受同样的贷款支持。现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多大中型水电项目在进行可行性论证,准备开发。如巴西的贝拉蒙特项目,刚果金的英加3项目,哥伦比亚的伊图安谷项目等。有一些有影响的项目已经建成,如苏丹的麦洛维电站、马来西亚的巴贡电站、老挝的南屯2电站等。

这几年,世界上水电开发全面回暖的状况在国内舆论界基本没有回响,媒体的很多认识停留在十年前反坝组织对水电狠打猛批的阶段。这种舆论上的节奏差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战略的相关决策。关注点没有从“要不要开发水电”的无谓争论及时地转换到“如何更好地开发水电”的现实议题上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绿色低碳理念重构社会经济生态模式的背景下,即使是美国,这几年水电开发的舆论环境也在转变。诺奖得主朱棣文就任美国能源部长后全力推进的新能源政策中,水电也占有其地位,朱棣文讲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我支持水电,因为我是环保主义者(I’m for hydro,because I’m an environmenLalist)”。

近年美国在几方面加大了对水电的研究和支持力度。高度重视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研究,看好其在新能源开发中所起的独特作用;计划并部分实施,把过去一些单纯为通航、供水而建设的水坝进行改造,加装径流发电机组,扩大水电装机规模,增加清洁能源生产,不让这些能够产生能源的水白白流走;联邦机构增加了可持续水电开发科技研究的经费,FERC加快水电许可换发的审批流程;对大水电概念中的潮汐波浪洋流的水能开发研究也加大了力度。我们虽然在水电建设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一类水电科研项目上,我们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据媒体报道,就在8月上旬,世界上首台兆瓦级的潮汐能水下发电机组

研制成功,并准备在英国安装投运。这一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表明发达国家的水电研发在新能源开潮中不甘落后,也在酝酿新的突破。

如何让媒体关注国际上水电开发的真实状况,特别是低碳经济背景下舆论环境的微妙变化,从而使国内媒体对水电开发的报道更客观、更平衡,这是我们水电宣传工作面临的课题。

国内外很多主流媒体对三峡工程的报道是比较客观的。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有的同志觉得,国外媒体在妖魔化三峡工程。这种看法有点以偏盖全。其实,国内外有很多主流媒体对三峡工程的报道是比较公正的。

探索频道是当今最大的国际电视媒体,他们做过几期三峡工程的专题片,跟踪报道三峡工程的建设运行情况。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三峡集团公司也并没有参与,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个片子。前两年最近的一个版本取名为《中国超级巨坝》(China Hega Dam),这个专题电视片时长整一个小时。如果国内的观众看到这个专题片,可能会感觉到很惊讶。一般人会认为,外国人都是说三峡工程如何不好。而恰恰是在这个客观性上,探索频道编辑把握的尺度比较准,他们没有脱离基本事实去想象推断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用平和直观的手法介绍中国人为什么要修建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对长江防洪的重要性,三峡工程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三峡工程如何改善了川江航运,等等。当然,片中也提到因为建设工程而产生的一些问题,表达了担忧,但它总体是以客观的态度评述这些问题的,不了解的事没有依据的事它不去说。

去年,BBC也制作了一个三峡工程专题片,取名《大、更大、最大》(Big,Bigger,Biggest),整体片子从小坝到大坝到巨坝,选取了世界上五个水电站与三峡对比,沿着水电技术百年发展的脉络,讲述了人类对水坝和电力的需求,大坝的技术进步和功能变化,重点突出地讲述了三峡工程作为一个水利综合枢纽的规模宏大和技术挑战。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日本N H K电视等以前也做过三峡专题。看不出,国外主流刻意去妖魔化三峡工程。也是去年,美国一家地球物理学术刊物刊发了一篇学术论文,《自然》杂志马上刊发一篇学术评述,夸大三峡水库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学术文章和评述的作者还都是国内的人。

如果我们重视和媒体打交道,特别是重视与主流媒体的交往,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一个很好的效果。

国内有少数媒体,在报道三峡工程时,有时就违背新闻工作者平衡的报道原则,对一些关键事实进行裁剪。举比较近的一例,今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就加强三峡库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召开专门会议,新华社记者发了通稿,根据会上汪民副部长的讲话,介绍了试验性蓄水以来三峡库区出现多少地质灾害险情,以及国家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情况,原文是“据汪民介绍,截至目前,三峡库区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已基本完成,项目实施期间,对城镇和居民集中区的887处地质灾害进行了工程治理,对出现地质灾害灾(险)情的480处隐患点近4.6万人实施了搬迁避让,对5141处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由于安全监测与防范工作到位,三峡库区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北京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纸,以“三峡库区塌岸97段,发生地质灾害132起,4.6万人搬迁避让”为题转述“新华社电”,上面文字被删去表述“未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这个关键事实的一句。这样风格的报道,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再举另一方面的例子,最新一期《财经》杂志就丰满水坝的拆修争议,做了一篇专题报道。丰满水坝的拆与修,在国内水电技术领域一直在探讨。财经杂志是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杂志,它能够关注到水电行业里的事情,并且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来报道,我认为是件好事。

这篇文章后面附的链接资料,介绍美国水坝退役制度,从美国对拆坝怎么立法怎么慎重,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等,本来讲得很好。但里面有一段话:“截至2003年,美国共拆除了623座水坝。被拆除的水坝主要是位于支流上的小坝、老坝,服役期大多在70年一100年,坝高一般为10米以下。这些早期建设的水坝主要用于造纸、纺织、灌溉、供水等的小型水电站”。最后一句出了大毛病,会严重误导读者。编辑和记者在编写这篇文章时,本是出于一种善意,记者可能以为澄清了拆的都是废弃的小电站,就正本清源了(文字里还特别提及“美国的大型水坝至今没有一座被拆除”)。记者不了解,其实这623个水坝里面只有大概不到十几二十个是小水电站。美国大小水电站总共就两千多座,拆六百多座,都四分之一了,那影响也很大啊!

我说的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我们的水电开发机构、管理机构、行业协会、政府监管部门,应该花点精力思考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如何利用各种方式向媒体提供一个能对水电有比较客观、准确、深入了解的信息平台。同时,负责企业宣传的同志,我们自己也要学习,对相关问题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才能做好向媒体的朋友提供准确的信息、推荐合适的采访对象、介绍合适的选题等工作。我觉得这一点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