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恰如其分的“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招摇的冠军和遗憾的亚军相比,排名第三是恰如其分地好,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荣誉,又有需要再接再厉的空间。
“海纳百川,有乃容大。”正是对福州城市精神最精辟的表达。福州人向来不急功近利,不为第一名的虚荣而当“拼命三郎”,更愿意脚踏实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
与全国省会城市相比,福州的规模属中等偏下,知名度也不及南京、武汉等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福州却在经济发展、民间投资、居民生活、人才教育、空气环境等诸多方面创造了位列全国前三的成绩,与一线城市比肩。
为什么总是“三”?
在一条直线、平行线和三角形中,三角形最具稳定性。相应地,与招摇的冠军和遗憾的亚军相比,排名第三是恰如其分地好,既有令人刮目相看的荣誉,又有需要再接再厉的空间。
沉潜中和的闽都文化如此昌盛,离不开福州宽容的城市个性。虽说历史上出了不少名人雅士,福州的名气并不足道。在外人看来,这个偏安一隅的城市平淡中庸,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然而,福州人却坦然处之,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似乎让福州人有底气从容地看待世事变迁。
“虽没有奢华的外表,福州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富庶让这个城市十分宽容,一点都不排外,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熏陶造就出博大精深的闽都文化底蕴。如今,越来越多的华侨落叶归根在福州,如果福州没有积极阔达的一面,凭什么让身居海外多年的游子有了重新踏上这块故土的勇气呢?”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山认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八个字语出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苏轼的一副自勉联,正是对福州城市精神最精辟的表达。福州人向来不急功近利,不为第一名的虚荣而当“拼命三郎”,更愿意脚踏实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福州是需要静下心来认真阅读的城市,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它的那份温厚。
显然,作为省会城市的福州也有自己欠缺之处,使其始终无法与其它东部沿海省份的省会相提并论。
首先,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福建总人口数达到3600多万,而福州市区建成区的常住人口不到300万。国外的城市首位度理论认为,一个经济发达区域的首位城市要能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其人口应不少于区域人口的1/10,也就是说,福建经济中心福州市区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其人口应不低于360万。
其次,在中国的地理上,福州偏安一隅;在中国的历史上,福州也是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皇室平民的庇护所。不与世争、平和安祥是这个城市的性格,而省会城市的知名度自然就被隐藏。近年来,福州一直想提升城市知名度,沉淀着城市人文、城市性格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是福州的一个重要筹码。
“三”为福州带来了什么?
“三”让人们更加熟悉福州,更加了解福州人,对闽都文化的传承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向世人展示了闽都文化丰硕的成果,只要提及福州,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起这些美好的印象和元素。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在第二届闽都文化论坛上这样赞美福州,“文脉如闽江之源远流长,文气如茉莉之清新高雅,文明如榕树之枝繁叶茂,文化如东海之有容乃大。”
何东平认为,闽都文化是一支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的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细分,诸如闽越文化、闽都学术、船政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等,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闽剧、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响亮的文化名片就是闽都文化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层面的突出体现。
“闽都文化早已远播到了中国台湾、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已成为闽台两岸乡情和海外华人华侨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传承闽都文化,能够为两岸的文化、经济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大的支持。”何东平说,正因为兼具大陆性和海洋性特征,闽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有广泛的示范作用。因此,进一步挖掘闽都文化的内涵,探析闽都文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促进福州文化强市建设和整个海西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也给予福州人做大做强闽都文化的信心和动力。福建旅游局局长朱华曾在致辞中表示,闽都文化是福州根之所系、脉之所存,福州的发展离不开闽都文化的强力支撑。闽都文化中的海洋文化、船政文化、宗教文化、华侨移民、海外交通、五口通商、西学东渐等文化对福州乃至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我们要的深邃内涵,在现代商业文明与商业语境中,弘扬闽都文化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开掘更多的人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