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呼啸山庄》中主人公性格的双重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呼啸山庄》中主人公性格的双重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即便是书中的情节与人物所引起的巨大震撼也被认为是一种令人作呕的恐怖,评论界的一些人斥之为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小说充满了阴森恐怖、病态心理和异教思想。作者因为《呼啸山庄》而被戴上非常荣耀的桂冠是在她的作品发表近半个世纪之后,人们充分认识到了作者非凡的创作天才,这部巨著也被公认为英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奇书。《呼啸山庄》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倾向,这种浪漫主义避开了现实主义的世俗、呆滞,放纵主观想象,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意气消沉,沉湎于神秘而强大的激情和狂暴行为。这使这本书完全区别于当时的文学主流。《呼啸山庄》无论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特别是小说中两个具有双重冲突个性的人物――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希斯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正如小说开头所描写的荒野之树,它是扭曲变态的,却是最不加修饰、自然生成的。希斯克厉夫的一切都是环境造成的,他就是那荒野之树,努力地生存,抗拒着狂风暴雨,在变成了这样的丑态之后,用丑恶对抗、报复这制造丑恶的严酷环境。而希斯克厉夫这个名字由“长满蔷草的荒原”和“陡崖”组成,由此可见,作者在塑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是糅合了很多自己的个人色彩进去的。希斯克厉夫,这个叛逆的孤儿闯入呼啸山庄以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希斯克厉夫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当然,所有的人也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这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两颊灰黄,一半被黑胡子遮住;两道眉毛低压,两眼深陷而且颇为特别。”伊莎贝拉被他吸引住了,但是婚后她看到的希斯克厉夫跟她想象中的不一样。

呼啸山庄对希斯克厉夫的孤立和排斥理所当然受到了更为有力的回应,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他认为,艾德嘉・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艾德嘉对凯瑟琳的爱:“他80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以及凯瑟琳对艾德嘉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他同样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希斯克厉夫为哈里顿的堕落而沾沾自喜,后来他告诉耐莉:“跟他那邪恶的父亲比起来,我把他捏得更紧、压得更低,因为他为自己的粗俗而骄傲。我教会他嘲笑兽性以外的东西,以为那是愚蠢、不中用的。”哈里顿身上其实隐含着一种价值观:疯狂的野性,而这也正是希斯克厉夫的天性本质。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斯克厉夫是一个外来者,只有凯瑟琳爱他,因为他们两人天性相同:疯狂而又任性。就像凯瑟琳告诉耐莉的那样:“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们的灵魂是由什么构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样的。”当希斯克厉夫把艾德嘉称为“羊羔”,“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力量决定价值。他在心底里鄙视艾德嘉,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艾德嘉。但当他3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艾德嘉、辛德雷复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同时使他的敌人堕落。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辛德雷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辛德雷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哝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

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斯克厉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射。但是希斯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主要体现在他自身所具有的强烈的爱和深切的恨之中。他爱凯瑟琳胜过他自己,但他却又是一个残酷、残暴的人。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由此可见,希斯克厉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和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

凯瑟琳性格的双重性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对庄园小姐凯瑟琳来说,生理及安全需要早已得到满足,而爱的需要也从希斯克厉夫和埃德加身上获得了。于是,想要得到尊重的愿望就立刻产生了。她“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而在她眼中,要得到尊重就是要有钱、有地位。在从画眉山庄回来时,“野丫头”凯瑟琳被光鲜亮丽的生活和赞美之词改造了,焕然一新的她穿得很漂亮,举止也优雅起来,这与衣衫凌乱、蓬头垢面的希斯克厉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画眉山庄她被资产阶级的文明和上流社会的生活深深吸引住了。凯瑟琳的价值观在这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见识了那般始终如一的礼仪之后,对粗鲁的行为也产生了羞耻感。”想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让自己尽可能看起来斯文有礼,殊不知她那野性的性格已经深入骨子里而无法清除。于是,只有扭曲自己的性格,在外人面前扮成一个举止高雅的淑女,在呼啸山庄才露出自己野性、不可驯服的一面。久而久之,这种不断变脸的行为形成了她的双重人格。

童年时期的凯瑟琳,有着一些别的孩子所没有的脾性,不太讨人喜欢。老恩肖对她失去了耐性,欣德利与她之间有距离,约瑟夫称她为魔鬼,丁奈莉受不了她的盛气凌人。直到希斯克厉夫的出现才使孤独的凯瑟琳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但是这种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在凯瑟琳选择嫁给埃德加之后,希斯克厉夫在她的生命里消失了。对心灵的背叛让凯瑟琳又重新回到了孤独中,于是,她只能以更无礼、更傲慢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孤独和苦闷。究其原因,这不是大病后留下的后遗症,而是心灵极度空虚的表现。因为这种幸福不是她真正向往的幸福,这种生活带给她的欢乐是有限的。无论她试着多努力地沉浸在丈夫带给她的幸福之中,她的内心世界却始终是孤独的,埃德加不可能到达她的灵魂深处,他俩不属于同一世界,只有希斯克厉夫才是她的同一体。所以当希斯克厉夫再次出现在她的生命里时,她是如此高兴,几乎忘了周遭的一切,沉浸于只属于他俩的世界。凯瑟琳的一生中,追逐得最热烈的是爱。对爱的追求,贯穿于她一生的始终。她所追求的爱分为不同的两种,一种是由于人的天性,另一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前者表现在她对父亲及希斯克厉夫的爱的追求,这种爱是毫无功利性的爱,是自然的接近。后者则表现在她对埃德加、林顿夫妇等人上,这种爱是有目的的。童年时期的凯瑟琳太顽皮,不讨人喜欢,但她也希望得到父母和旁人的爱,这是人的天性。可是老恩肖不理解孩子们的童趣,不知道凯瑟琳的恶作剧和叛逆是为了激起他人的关注,尽管这种关注是指责。这种缺少爱的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她狂野个性的发挥,形成了她专横跋扈的性格,这种性格正是她心理变态的前奏。希斯克厉夫的到来满足了凯瑟琳爱与被爱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凯瑟琳与希斯克厉夫之间的友爱逐渐升温转化成爱情,他俩成了彼此心中最重要的人。然而,接触到现实世界后的凯瑟琳变得虚荣起来,凯瑟琳渴望同时获得希斯克厉夫与埃德加的爱。然而,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埃德加坚持要让她在两者之间选其一时,她彻底崩溃了。她的心再也承受不了,只能以不正常的状态来欺骗自己。凯瑟琳性格的双重性就是凯瑟琳的悲剧,具有感人肺腑的悲剧魅力,展示出小说无与伦比的丰富内涵。

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小说中主人公性格双重性体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现实的残酷和复杂。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出于人的本性,然而社会现实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希斯克厉夫和凯瑟琳正是这样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他们的双重性格完全是当时社会摧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版。

2.张中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袁翠珍:《一个扭曲的灵魂――简评〈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厉夫》,《淮阴师专学报》,1992(2)。

4.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5.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英语系)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