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与新课标精神及其践行路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与新课标精神及其践行路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现行语文课改如火如荼、莫衷一是、众说纷纭之时,重温叶圣陶的教育经典著述就显得尤为必要。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对语文教学目的最简明、最深刻的阐述。叶圣陶于1978年8月在题为《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讲话中强调:“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①叶圣陶教育理论研究专家董菊初先生把“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称着是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叶圣陶教育理论的“总纲”,当是确论。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呢?就整个教育而言,叶圣陶一再强调教育就是为了养成好习惯,习惯就是能力。他说:“我说‘习惯成自然’才是能力,一个人养成的习惯越多,他的能力越强。”②“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③意思是:习惯已是“自然”,基本不受意识控制,不需理性支配,在即时情况下自然表现出来的自动化行为,作为一种能力,一生受用不尽,因而对一个人的终身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一生曾多次谈及“习惯”问题,在他的诸多著述中也曾多次深入阐述或提及“习惯”的问题,以至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习惯论”体系。

一、叶圣陶的“习惯论”体系

1.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关于培养“习惯”的重要性,叶圣陶阐述得全面而深刻。在他的文集中,“习惯”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多达几百次。他始终认为“习惯”是关系到人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他在很多方面都明确提出要养成各种好习惯,甚至直接把教育归结为习惯。《叶圣陶集・教育(二)》中有一篇专说“习惯”的文章――《两种习惯养成不得》。文中说:“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并进一步说“直到习惯成自然,不待强制与警觉”便是“终身受用的习惯了”。④当然,这是就广义的习惯而言的。而对于教育方面,叶圣陶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地方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的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它的含义。”⑤这一“粗浅”之说,实质上是“精辟”之论。应该说,叶圣陶关于培养“习惯”的重要性主要还是指向语文教学方面的习惯。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曾明确指出:“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⑥“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⑦并且,叶圣陶还进一步强调说,“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培养“习惯”,“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自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⑧所以,“他认为,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一定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尽早养成两种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吸收(听和读)的好习惯,一种是凭语言文字(说和写)表达的好习惯。具体说来,就是要让学生尽早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专心‘听话’的好习惯,认真识字的好习惯,规范写字的好习惯,勤于阅读的好习惯,认真说话的好习惯,随时写作的好习惯,自改文章的好习惯,常查词典的好习惯,善于自学的好习惯等等。”⑨因为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他事业的发展与一生的成长。

2.培养“习惯”体现在教学行为的方方面面

关于汉字的书写,叶圣陶认为,每一个学习语文的人从一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把字写好。他说:“写字务恳为看的人着想”,“每逢写字决不潦草。”⑩叶圣陶不仅是这样要求别人,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并也以此来“叮嘱”子女。叶圣陶的儿子叶至诚回忆说,自己的字虽然写得不漂亮,但笔画一定清楚,一页五百字的稿纸,如有一两处差错,一定抛入纸篓重抄,保持绝对清洁。他说:“我的这个习惯,是家父当年叮嘱的。”

在识词认字教学方面,叶圣陶认为应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生语。他说:“须在平时使学生养成一种观念与习惯,就是:生字生语必须依据本文,寻求那个字语的确切意义;又必须依据与本文相类和不相类的若干例子,发现那个字语的正当用法。”{11}这一提法有利于建立音、形、义三者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生字生语的理解和运用。

在阅读教学方面,叶圣陶把阅读的最终目的归结为培养学生的“自动性”,这里的“自动性”是指学生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他说:“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刊而悉明其旨矣。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12}此外,叶圣陶还把阅读教学的内容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还写了《精读的指导》《略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等专论文章作详细分类、举例解读。最终还是归结为其“习惯论”:“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擎领的指导,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13}

在作文教学方面,叶圣陶更有精辟之论。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14}“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15}而且,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又进一步说:“动笔之前想定个简要的提纲,写在纸上也好,记在头脑里也好,这是一种好习惯。……写完了,站在读者的地位把自己的文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做是从群众观点审核自己的文,也是一种好习惯。这些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16}关于作文批改,叶圣陶提出要养成学生自己批改的习惯。他认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这种能力,是很值得共同研究的项目。”{17}另外,叶圣陶还提倡教师要养成“下水作文”的习惯。“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说,就是‘下水’”。{18}在叶圣陶看来,教师经常写“下水作文”,就能了解学生作文的甘苦,在取材布局、遣词造句方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学生写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就能用亲身的体会,给学生最有益的指导。

3.培养“习惯”的路径与方法

叶圣陶的“习惯论”培养习惯的路径和方法都是指向“实践”和“历练”的。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中指出:“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19}关于“历练“,叶圣陶说:“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20}

例如,对于写作习惯的培养,他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21}他还提出根据生活的需要来确定训练的具体内容,越是生活的需要越要练好。如叶圣陶提倡学生养成写日记练习写作的习惯。他说:“我又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22}理由是:“日记的材料是个人每天的见闻、行为以及感想,包括起来说,就是整个生活。我们写日记,写作这件事就跟生活发生了最密切的关系……由此锻炼得来的写作能力,必然深至着实,绝不会是摇笔展纸写几句花言巧语的勾当。”{23}对于有些同学在写作中经常会说一些套话、空话等不良习惯,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曾恳切地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24}因此,叶圣陶认为养成平时多写多练的习惯是提高写作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至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习惯”路径和方法的培养,叶圣陶在他的很多文章里都有专门的论说,在此不一一列举。

习惯养成了,便可终身受用!习惯养成了,便可以由“教”达到“不需要教”!这便是叶圣陶创立的“教育哲学”,这便是叶圣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大贡献。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中高度评价说:“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25}

以上是笔者梳理归纳出的叶圣陶在语文教学行为方方面面有关对“习惯”的论述,上述各点多有蜻蜓点水、言而未尽之感,这也正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在。

二、新课标的“习惯说”要求

实践证明,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是科学的,是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与新课标的精神也是基本一致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22处言明了“习惯”的培养问题。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以下10类:良好的书写习惯、爱护图书的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习惯、自主学习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口语交际的习惯等。而且,还把“习惯”的养成与否引入了评价体系,如:“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26}这些习惯表面上看似无序,实则涵盖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成起到奠基的作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有七处提到了“习惯”的培养问题,归纳起来是从六个方面强调了“习惯”及“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分别是: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27}就内容讲,这些习惯更符合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心智特点,更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更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中“习惯”一词频繁出现,说明课标编写组成员已经高度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由此我们可以粗略的得出这样的推论:义务教育阶段似乎更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而普通高中阶段则在学生基本习惯养成的同时更多地强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问题。有老师认为:“与‘提高语文素养’相比,‘养成语文习惯’的提法似乎更为通俗、明确、具体、实在且具有可操作性,体现了传统的文化要求,其具体内涵易于为人们所把握接受。叶圣陶所提出的种种学语文的好习惯,全都与青少年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提高密切相关,所以,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绝大多数都已被教育部写进了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只有养成了这些好习惯,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少、慢、差、费’的沼泽,尽快进入‘多、快、好、省’的坦途,并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28}

三、践行“习惯论”的具体路径

理解和继承叶圣陶的“习惯论”语文教育思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还提出如下四点养成习惯的具体路径。

一是积累。语文学习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叶圣陶说:“写一篇东西乃至一部大著作虽然是一段时间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时积累的表现。平时的积累怎样,写作时候的努力怎样,两项相加,决定写成的东西怎样。”{29}语文学习积累的方法很多,比如做读书笔记。笔记的意义,一在储存,二在内化;因为摘录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笔者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二、第三、第四学段的学生,作文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侧重以“片段式摘录”为主。每周利用阅读课和双休日集中摘录一二次,主要摘录一些优美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对于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以“片段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为主。“片段式摘评”,要求少摘多评,重在评;“心得式读后感”,要求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选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确定一个中心,写出自己的思考。例如,要求高中生每周写两则摘评、一篇读后感。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读书笔记便汇成了厚厚的几大本,记录着他们高中三年课外阅读的思考和心得,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历程。

二是练笔。叶圣陶说“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就是说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30}《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出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31}因此,练笔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一是让学生自主命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出发自内心的真实文章;可以让学生去找最让他们难忘的细节片段,发挥他们的想象,写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材。即不过多地干涉学生选取材料表情达意的自由,也就是说让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如此,也就是让学生不过多的受外界干扰,基于自己的社会认知、材料积累,率性而为,倾情表达,从而达到“抒真情、写真意”的目的。三是让学生进行仿写、缩写、扩写和改写。可以设计不同梯度、不同长度的专项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写作内容内在联系的感悟能力和对不同写作方式的运用能力。四是成立文学社、创建小记者站。让学生有一方自己的写作小天地,为他们的写作搭设更宽广的舞台。可以安排语文老师为“小记者站”辅导员,并制定规章制度和活动方案,加强小记者培训,组织小记者采访、写作、交流,对校内现象进行及时宣传报道。学生在活动中,善问、巧言,问到点子上,答到精要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表达更流利,延伸了训练长度,拓展了训练宽度,达到“无形”“无痕”的境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写作的水平。

三是交流。交流能力即是教材中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智慧、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生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叶圣陶说:“……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3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33}因此,不但要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提取对自己有效的信息,还要遵循口语交际中互听互说、双向交流的特点,重视聆听及应答的训练。比如,学校可以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敢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把展示交流的舞台还给学生。新授课、复习课、活动课都是学生唱主角,自主、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常态。课堂上,同学们不仅争着回答问题,展示自我,还向其他同学提问,甚至挑战教师的权威。可以说,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鲜活起来的重要法则,对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交流还体现在信息的处理上。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资料的查阅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网络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如何积极、有效的利用,便成为今天不可回避的话题。具体做法是:一是明确意图。上网不是寻新、猎奇,应带着任务、目的,避开干扰,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搜寻自己的“最爱”,而不是“徜徉”于网络中,靡费时日。二是分工合作。应积极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明确任务目标、方法程序,分工合作、相互监督,防止出现网游。三是师生共享好的信息网站。对于与学习有关的好的网站,应该相互告知,共同体验。四是创建师生互动平台。可以建立师生群,及时交流信息、感受,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人的高效快捷。

四是书写。叶圣陶说“在多数情况下,字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练习写字,一要写得正确,二要写得清楚。”{3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35}在目前全国学生书写质量普遍下滑的形势下,书写习惯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36}书写规范及至提高到书法水平,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更不能一曝十寒;而要时刻揣摩,勤加练习。

总的来说,叶圣陶的“习惯论”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的习得和习惯的养成。这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吕叔湘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里的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他说:“按说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有现实意义。”{37}新课改十几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的“老问题”解决了吗?恐怕这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注释

①③⑥⑦⑧⑩{15}{16}{17}{19}{20}{21}{22}{34}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三卷)第204、136、94、43、204-205、157、95、210-211、210、182、140、95、208、22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④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二卷)第31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⑤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一卷)第12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⑨{28}蔡肇基:《叶圣陶,新课改中的一面旗帜》,《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2013年第3期。

{11}{1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四卷)第94、1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25}{32}{3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4-735、1、730、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4}{18}{24}{29}{30}叶圣陶:《叶圣陶集》(第十五卷)第182、176、19、165、5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第368-36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6}{31}{33}{35}{3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市新浦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