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曲家凭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并将此获得的灵感,运用各种音乐表现要素,创作出许多神奇美妙的作品。做为音乐教师,多么想与孩子们一起分享这份心灵的感动!但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尴尬:说得少,孩子们不明白;说得多,他们又不喜欢,而且也容易陷入“以教师感受代替学生自身体验”的误区。那么,怎样才能“说得少而让学生们感受得多”?笔者认为,细心领会新课标中“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抓住生活中的某些瞬间,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在其心理活动、视觉感受、综合能力以及幽默需求等方面做文章,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以几个课堂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一、在学生的心理活动上做文章

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在音乐教学中牢牢地把握情感这条线,抓住初中学生重情义、富有同情心的心理特点,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对学生理解音乐很有帮助。

比如人音版第十五册第一单元“同属一个世界”中的《祭献之舞》一课,要想让现代的中学生能够听懂历史久远、又与我们审美习惯不同的外国音乐作品,的确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此,我们的教学不妨尝试从充当“祭品少女”的心理活动人手,从贴近现实生活的一连串提问开始进入学习。如,充当“祭品”的少女就要离开父母、儿时的伙伴,到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她会有怎样的反应?少女的族人、父母对她又会如何?这些提问最容易牵动学生的心。在同情心的驱使下,孩子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祭品少女的情感世界。族人为祈求神灵保护自己而对少女进行恫吓与哄骗,父母在万般绝望中违心地劝说,都会让学生们深切地体会到祭品少女此时此刻的恐惧与不安、挣扎与焦虑,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进而总结出:多种乐器同时发出声响(音色)表现了有多人参加的祭礼场面;毫无动听可言的声音(旋律)以及近乎神经质的强度(力度)渲染了祭礼仪式上混乱而嘈杂的气氛。

所以,我们可以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到对多种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与想象中。

二、在学生的视觉感官上做文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有很直观的物化效果,很多不易直观表现的寓意往往可以通过色彩表现出来,而且色彩中包含着一种潜在的态度,是一种可见的情绪,是心灵对内在状态的一种诠释。尤其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常常有多媒体的配合,它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还可通过视觉外化感受音乐内在的情感。如,人音版第十七册第四单元“经典交响”中《命运交响曲》一课。由于教师本身的能力有限和学生的态度不够积极,都使我们对《命运交响曲》这类作品的教学缺乏自信,不愿过多涉及。但是一个名叫《幻想曲2000》的迪斯尼动画片却能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该片创造性地把音乐与影像做了一个完美的梦幻组合,在梦幻组合中,我们听到了《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副部两个熟悉的音乐主题,也看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被动画制作者赋予了黑、棕、蓝、灰等充满变数的浓烈色彩,同时还看到天地间如雷电、云雾、浪涛、火山、纸鹤、水泡等物象的奇怪搭配。我们可借助梦幻般的色彩、流动的音符以及瞬息万变的物象等外显学习材料,与贝多芬进行一次情感对话。以下是现场教学的一个片段:

教师:说到交响曲,大家一般都会有这样的评价:高雅得让人听不懂!为此,老师想借用一个名叫《幻想曲2000》的迪斯尼动画片的力量,协助我们欣赏、理解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和副部两个音乐主题的情感表达。先看主部主题的描绘。它在物象和色彩上都有哪些变化?如果用音乐表现,你认为可以使用哪些音乐表现要素?

(师生欣赏视频文件形式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

学生甲:物象中有天地、纸鹤。

学生乙:还有雷电、云雾、水波。

教师:象征什么?

学生丙:象征瞬息万变的世界将困难重重。

教师:用什么音乐要素表现合适?

学生丁:我认为应使用不同的乐器,利用各异的音色表现瞬息万变的世界。

教师:你听出音乐都使用了些什么乐器?

学生丁:气势磅礴的西洋管弦乐队。

教师:物象中的色彩怎样?

学生甲:色彩很浓烈,预示出一种很强的力量。

教师:用什么音乐要素表现较为合适?

学生甲:我认为增强音乐力度就能做到。

教师:物象中的色彩变化较多,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乙:我认为音乐中不仅存在着一种力量,也包含了一种不安的情绪。

教师:据说,有位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第一次听到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还有,拿破仑的一个卫兵听了这个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完整地听听乐曲的主部主题,我们是否也有同感?

(师生欣赏《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音乐。)

教师:说到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大家听听。贝多芬采用了什么手法造成与主部主题的对比?

(师生欣赏视频文件形式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

学生甲:物象中有水泡、纸鹤、火山。

教师:物象好像少了许多,用什么方式可以表现这种变化?

学生乙:减少乐器的数量就可以达到目的。

教师:你们听音乐中都使用了什么乐器?

(师生欣赏《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

学生乙:使用了西洋乐队中的小提琴、单簧管和长笛等乐器,给人一种抒情的感觉。

教师:物象中的色彩怎样?

学生甲:色彩轻淡了一些,感觉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是什么音乐要素促成了这种变化?

学生甲:轻柔地演奏音乐就可以做到。

教师:听出这段音乐所流露出的情绪了吗?

学生丙:流露的是贝多芬温情的一面。

围绕《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中,通过一个有效的视觉载体,将无形的、主观的内心世界用有形的、客观的形式加以外化,既展现贝多芬刚毅的性格以及内心情感的喷薄,又使学生下意识地体味曲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感受,从而自觉完成与《命运交响曲》对话的全过程。

三、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做文章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所发展,但具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利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加强与不同艺术门类及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合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表现要素的理解是较好的做法。笔者就曾经利用“通感”现象,较顺利地完成了人音版第十五册第四单元“音诗音画”中《两个犹太人》的教学。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最初教学时,学生与音乐作品之间总觉得有障碍,用什么办法让学生走近音乐中这一胖一瘦的人物?我们不妨也像曲作者一样,在那幅胖子与瘦子的画面上做文章。教学中,可以先通过视觉观察画面中人物的外形、服饰、行为和表情上的差异;再运用语言,对人物外形上的胖与瘦、服饰的考究与寒酸、举止行为上的风度翩翩与神经兮兮以及表情上的骄横跋扈与庸俗猥琐等特征加以描述,从中判断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然后从自身的音乐经验出发,通过聆听音乐作品,将音乐中的力度、速度、音区等变化,迁移到对生活现象的联想之中。如富人的形象,可以从音乐的力度(强)及声音色彩较为沉重的中、低音区之中联想到心宽体胖的外形特征,还可以从音乐的速度(慢)及有重音停顿的节奏之中想象出胖子行动迟缓的举止特点等。最终,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让我们在惊喜不已的同时,也深深领悟到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以及“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基本理念的指导意义。

四、在学生的幽默需求上做文章

对待那些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幽默的调侃来淡化它的抽象与枯燥,让学生轻松自然地习得知识。笔者曾设计过一节题为《你好,音色》的校本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们在概念理解上出现的偏差,笔者适当采取了逗趣策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欣赏男声独唱和男声合唱两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天路》后,学生在音色的属性问题上相持不下:有人认为男声独唱是单一音色,男声合唱是混合音色;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在大家对此争执不休,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笔者灵机一动,问大家:“一只大狗和一只小狗同时叫与一只狗和一只猫同时叫有什么区别?”对待笔者将两种原本不相干的事件串通起来的做法,孩子们的反应先是感到诧异,随后都发出会心的大笑。教学实践表明,逗趣既能使原本沉闷、紧张的课堂气氛得到缓解,又能使抽象的知识性概念较易被学生们理解和接受。

总之,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生活,音乐课堂更是如此。寻找各种与学生接近、学生乐意接受的表达方式。让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问题生活化,以此缩短学生对抽象音乐产生形象化的审美体验的过程,是新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