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作文与生活链接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作文与生活链接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撒谎作文”说明什么》,文中指出,小学生写“撒谎作文”正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互动百科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639人参加,其中51.0%是“80后”,32.5%是“70后”),83.3%的人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也曾经编过作文,只有10.8%的人明确表示没有,还有5.9%的人表示“不记得了”。调查显示,76.7%的人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在写作文时瞎编是因为“生活实践太少,只能闭门造车”;69.3%的人表示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的能力,才使写作文成了苦差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孩子写作文经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方面是缺少生活体验,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做不到有感而发;另一方面也与学业要求有关,作文也有标准化倾向,孩子的作文成了八股文,写作时需要的体验、情感、想象、思考等能力慢慢被标准化磨掉了。

文章最后指出,我们的作文教学或作文指导应该鼓励孩子说自己的话,“给孩子生活体验,鼓励他们多思考”。

看了这篇文章,我也深有感触,因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经历。

一次,教学《习作4》(苏教版第九册),内容是“当你想对别人倾诉,却又不便当面说的时候,请拿起笔把心里话写下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审清了题意后,学生便根据要求开始写作。在批阅作文时,我发现小力写的是《老师,我想对您说》,内容大致是自己喜欢看课外书,可有一次下了课在看课外书时,被老师收去了,至今也没有给他。

读着读着,我感到有些困惑了,现在学校正在大力提倡阅读课外书,怎么会有老师随便收学生的课外书呢?我便将小力叫来,询问他文章中是怎么回事。我指着作文问他:“这次作文内容写的是真事吗?”小力看了看作文,先点了点头,马上又摇了摇头,轻声地说:“不是真的。”“那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一时没有想到合适的事,就瞎编了一个。”我一听,不知心里是啥滋味。小力现象又让我把目光投向了其它作文。

我针对这次作文中写的内容进行了调查,结果真让我有些瞠目结舌:四十六位学生有半数人都是为了这次作文而编的。有的学生写的是老师把自己的试卷改错了,为了不使分数减少,没有向老师提出改正,心里不安;有的是在劳动或游戏时不小心打碎了别人的东西(瓷器等)而转嫁他人或小动物,内心后悔,等等。真是老师这么没有眼光,把好多人的试卷看错了没发现吗?真有那么多的花瓶被打碎吗?这纯粹使学生对这次作文的应对之措。从考试的角度讲,学生的这种应景之作也许是一种本领,是一种写作技巧,可真正从学生的成长来看,这样的写作经验给学生带去的是什么?做人的世故?处世的圆滑?还是责任的缺失?因为他们学会了应付,学会了“完成任务”。

这结果不免让我这个自诩习作教学还有点“自以为是”的人感到汗颜。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言为心声”,作文应“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为什么学生对这次作文内容要虚构呢?反思这次习作教学,首先是我把这次作文看得太简单了。这次写作是给学生一次吐露心声的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郁结,给他们一次精神诉求的平台。我认为学生心中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却又不敢说,不方便说,于是这次作文正是一个机会,未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及对本次作文的兴趣程度,总觉得五年级学生能把自己想说的事情用生动的语言写具体、写精彩,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以至于使学生把这次作文看作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而忽视了与他人、老师进行交流的心灵互动过程,造成作文时弄虚作假、胡编乱造。其次,我找了几个学生进行谈心,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心里想法。其实他们心中有许多话要说,但不知道从何下笔。经过我指点,他们一下子能说出好多想写的素材。而作文时,他们首先想的是如何写好作文,而不是想说什么,由于思维的偏差,一下子也想不到要写什么;由于儿童的天性,他们平时对生活的阅历不太在意,时间久了,也就忘了;再说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是感性的,断断续续的,要让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性,用文字表达出来,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次习作教学让我开始关注教学中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以前每次布置作文时,如果是写想象作文,教室里欢天喜地;如果写体现生活的记叙文,总是有些人唉声叹气:没东西写。即使有些写作能力好的学生也要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我觉得,这种一到写作文就无话可说的问题症结在于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缺少链接。因为如今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也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我们教师没有教给学生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再说,作文与生活是需要对应的,从生活到作文需要转换,需要教师的引领、唤醒和激活。

我觉得,我们的作文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让生活积累丰富起来,让作文与生活连接起来。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讲些作家的写作轶事、趣闻,比如,我国唐代诗人李贺的“锦囊”,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袋”,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的“瓦罐”等,激发学生积累材料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手掌大小、携带方便的小本子,取名为“随身记”,要求他们把每天中发生的最有意思的、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和事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一句话不算少,一段话不算多。每天放学前利用10分钟左右,简单地进行交流。也许有的学生经历过某事,但他忘了,而一经其他同学提醒,便有恍然大悟之感,也便多了一个写作素材。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作文素材的交流也是这样的。随时记,随时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共同分享。即使暂时不成文,也可以丰富他们的库存。有了材料,学生写作便有了选择,作文也就变得轻而易举,习作时才能妙笔生花。

也许这是一种陈旧的教学手段,但其是有效的手段。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心生活,找到作文与生活的衔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