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药治疗的心律失常的特色及优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0-0317-01
【关键词】心律失常 中医药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属于祖国学中的“心悸”、“怔仲”,“胸痹”、“眩晕”、“厥证”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气急、惊恐不安、脉律不齐,甚至出现胸痛、眩晕、晕厥等症状。中医治疗本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且治疗有其独到之处,副作用小,疗效显著,因此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病因病机
心律失常按心率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种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普遍认为是心脏亏虚、血脉瘀滞、瘀而化热。如周燕青等[1]强调,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亏虚、血脉瘀滞是发病的基本因素,心脉瘀阻、瘀而化热是其必要环节。在此基础上,各医家各有体会,王振涛[2]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无外乎“虚”、“瘀”、“热”,即气阴亏虚, 热毒瘀血,心神失养,同时强调心神不宁为本病之共性。赵永华[3]从内风的角度来认识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从肝阳化风,煽动心火;血虚生风,心脉失养;阴虚风动,扰动心宫;热极生风,痰火扰心;肝逆动风,忤犯心宫等六方面具体阐释。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目前多认为是心脾肾阳气亏虚,寒湿、痰饮、瘀血之邪阻滞心脉,心脉瘀阻流通不畅。如严永琴[4]总结李松林经验,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是心、肾、脾的阳气虚弱,阴寒内盛,在阳虚的基础上兼有血瘀、痰浊致使脉道不畅,鼓动无力,脉来迟缓或结代。张东兴[5]认为,其病机属心肾不足,阳气衰微,阴寒内侵,气血运行受阻,瘀血内停。郑源庞[6]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于自身阳气虚弱,阴寒内盛或气虚血寒或兼痰瘀阻滞等,以虚为本,气虚、阳虚最为常见。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
1 依据整体观念探讨病因病机
整体现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系统理论的一个最基本原理,是系统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总和的原理[7]。中医的整体观念是对于机体和疾病过程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这种系统质的认识,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机体的功能不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堆砌或直接说明的,而是由其整体属性、功能来表达的。同理,疾病发展过程中也不能由病理细节直接说明全身性病理过程。 中医诊治心律失常所体现的正是这样的观点,从整体上考察病因病理,而不侧重于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其作为一种系统质的变化来把握,理论基础则是依据脏腑功能的整体性、经络气血的整体性以及“证”的整体性。
中医辨证治疗心律失常主要从症状表现结合舌脉进行分析。
(转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