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与母亲共舞华尔兹,孝心下一地暖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与母亲共舞华尔兹,孝心下一地暖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音乐教师,每个黄昏他都带着患有冠心病的母亲来到小河旁,为她拉一曲小提琴,唱几首流行歌;每个清晨都搂着年近九旬的妈妈共舞华尔兹,一边跳舞一边耳语:“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我要做世界上最好的娃”……这独门疗法,最终创造奇迹:母亲的冠心病再未复发,曾一度很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先兆也一一消逝。

很多人试图从医学角度分析这特别疗法,本刊特约记者却在采访后发现其人性的奥妙――比药物更有效的,是快乐和鼓舞;比医学更可靠的,是反哺的亲情。

治母亲冠心病:小河边拉响优雅提琴

父亲去世的时候,还不到70岁。这让陕西周至九峰中学的音乐老师陈撑位深感遗憾,他当时下决心:就剩一个老娘了,可得好好养着。

但这只是他一厢情愿,好强的母亲没有被他养起来的打算,每日照样一早外出打猪草,下午在地里干活,中午不休息,在河边草丛四处搜索,目光如炬――那里能采到一种叫做羊耳朵花的草药,每斤能卖4角多钱。

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几年。1999年10月的一天,从不生病的母亲突然嚷嚷心口疼,吓得陈撑位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妈,你这是咋了?”

“不知道。怕是得下啥病了吧?”

母亲确实病了,还是一场大病――时年79岁的她,一夜间就从能吃能睡能干活的倔强老太太,变成不能激动、不能劳累、不能生气,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冠心病患者。

手术没法做,年纪太大、风险太高;除了饮食上严加控制,同时通过药物保守治疗,陈撑位想不到别的办法。只可惜,几年下来,药费花了好几万元,母亲的心绞痛仍然断不了根。到了2005年,母亲已经85岁高龄,发病的次数越发频繁。

陈撑位开始病急乱投医。看到电视上有种医药广告吹得很神,尽管一个疗程要几千元钱,他还是眼都不眨就付了钱。

药买回来,母亲却坚决不吃:“人家都把新房盖了,咱家还是这旧瓦房……别折腾了,省下钱干点正经事。…妈,你犯病时,儿的心也疼哩!”陈撑位不愿放弃。母亲急出了老泪:“这样瞎花钱,妈觉得成了我娃的负担,会死得更快的……”

陈撑位说不过母亲,就去找舅舅,抱怨母亲“不听话”,“不配合治疗”,想让他帮忙劝劝。谁知舅舅毫不客气地数落他:“你妈说得对!你给你妈吃了几年的药,也没见把病治好,还让一家子人跟着你愁眉苦脸。我看不如想办法让你妈高兴高兴,老人活到这个岁数,高兴一天算一天……”

回家的路上,陈撑位琢磨着舅舅的话。母亲生病之前,他常在家里播放教学用的音乐碟片,母亲总坐在床头跟着听,碰上熟悉的流行曲还能哼两句,很是入迷。可是这几年,他满脑子都在为母亲的病发愁,无暇再摆弄那些CD,结果竟无意中剥夺了母亲唯一的享受。

不管怎样,先让音乐在这个小家重新回荡起来。陈撑位想着,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从陈家三间瓦房向西走,有一条小河,河堤上种着些垂柳,堤坡上小草小花长得热热闹闹,两岸是连绵翠绿的庄稼。这天黄昏,陈撑位将母亲搀扶到这里,趁四下无人,运足中气,来了一首《打靶归来》。

“好!好听!”母亲连叫几声好,还噼噼啪啪鼓起了掌。陈撑位吓得赶紧找了块草地扶她坐下:毕竟是个冠心病人,高兴可以,不能这么激动……

第二天开始,舞台还是选在小河滩,节目改成了小提琴独奏。早上,朝霞在河面洒下第一缕阳光,傍晚,夕阳将河堤两岸映得金黄。不论早晚,只要陈撑位的琴声响起,柳枝就动了,花儿就艳了,鸟儿也来了,跟着唱起歌;母亲也笑了,不再一脸病容。

陈撑位还添置了一批经典老歌的光碟,有胡松华、关牧村、李双江、宋祖英……他去上课的时候,就让妻子一首首播给母亲听。母亲喜欢腾格尔的《天堂》,但记不住他的名字,每次都说听那个“老汉”的歌――因为腾格尔留着胡子,显老,被母亲当成了“老汉”;母亲也喜欢邓丽君,可听不懂她软绵绵的普通话,陈撑位就把那首《爱的箴言》翻译成陕西方言,一字一句唱给母亲听。唱完了,陈撑位还像在课堂上一样,总结歌曲主题思想:“这首歌,唱的是父母对儿女的心里话――儿女长大后,留给父母的是背影,父母留给儿女的,却是生命。”话是说给母亲的,倒让一旁的妻女酸了鼻子、湿了眼睛,理解了眼前这个男人的苦心。

快乐重新回到小院,母亲犯病的次数渐少,一年,两年……到了2007年,整一年下来,母亲的心口一次也没痛过。到底是药物起了作用,还是快乐驱走了病魔,陈撑位说不清楚。他只知道,母亲已经好了。

向母亲示爱,解母亲孤单

虽然没再犯病,但毕竟已年过八旬,陈撑位不准母亲再下地劳作了。母亲只好每天坐在院门前,看到熟人经过就往家里请,非得让人喝碗茶水、聊聊天。陈撑位的妻子生性内向,照顾老人很用心,却不善言辞;陈撑位因为工作日益繁忙,每周只能回家一次。时间长了,别说听儿子拉琴渐成奢侈,老太太连见儿子一面都不太容易了。

好在还有孙女。小姑娘跟奶奶特别亲,没事抱着奶奶的脖子亲个没完,嘴里还不停地喊:“婆,你好得很!我爱死你了!”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

可是到了2008年,孙女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南下广州求学去了。老人的生活彻底陷入孤单。遗憾的是,当时陈撑位并没意识到这一点,直到那个黄昏……

那是个周末,他下课后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快到时,远远看见88岁的老母亲孤单地坐在门口。对面人家,几个老人正在玩牛角牌,欢声笑语的。可母亲的目光却愣愣地望向空气,仿佛这一切都与她无关。

陈撑位心里一酸。玩牌这种消遣母亲从来不懂,也没有兴趣,她这一生似乎都在干活。如今要停下手来歇着,她反倒无所适从了――在她的世界里,几乎没有“娱乐”二字,除了儿子带给她的音乐。可如今,这最后的娱乐也在渐渐离她远去。

还是得尽快搬回家住,陈撑位想。家到学校十几里地,每天早出晚归虽然辛苦,但起码能让母亲多看自己几眼,没有那么孤单。

可惜,一切已经来不及。陈撑位搬回家以后,母亲的情况持续恶化:除了经常发愣,记忆力也急速衰退,有一次居然连陈撑位都不认识了;家里来客人,她一反往日的热情,根本不搭理人家;自己出门也不敢走远,住了一辈子的西晋村对她已成危途:村头转一圈回来,就可能连家门都找不到。

陈撑位带着母亲去了一个学生开的诊所。学生再三检查之后,犹豫道:“陈老师,我婆可能得了老年痴呆症,至少出现了前兆……”

老年痴呆症?是因为孤独引起的吗?陈撑位恨不得抽打自己一顿!而这种病的不可逆性更让他绝望:就这样看着母亲痴呆和衰老下去?就这样愧疚难当而无能为力?学生对陈撑位说:“老年痴呆症是医学难题,至今没有办法解决……”陈撑位苦笑道:“没事,老师有办法。”

陈撑位的“办法”就是音乐疗法。每天放学后,他一口气不歇地往家里赶,一进门就拖着母亲直奔那块河滩拉琴唱歌,那里草多、空气好,是他治愈母亲冠心病的福地,他期待奇迹再次发生。

可是,面对儿子努力的演奏,母亲注意力明显没有

以前集中了,她不鼓掌也不叫好,眼神涣散,表情呆滞,偶尔还打个长长的呵欠。

2009年春节,孙女从广州回来了,给奶奶带了一大堆南方的水果,有杨桃,有芒果……“咱们这里没有的,我都想带回来给你们尝尝!”她拿起一个杨桃要塞进奶奶嘴里,可奶奶没有反应。“婆,你咋不理人家呢?”孙女一把抱住奶奶,像以前那样撒起娇来,“婆啊,理我一下嘛!婆啊,我爱你,爱死你啦……”

母亲笑了。

陈撑位怎么也没有想到,女儿一句接一句的“我爱你”,竟让母亲木然的表情起了变化:先是隐约多出一丝笑意,继而慢慢扩大,到最后,竟嘿嘿笑出声来!

母亲以前就喜欢听这句话,虽然有些肉麻,它至少清晰地证明老人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所以,众多的认知都在逐渐衰竭,唯独对这句话的记忆,却被她有意无意地保留了下来,一直等到孙女来大声唤醒……

陈撑位不拉琴了,改为每天向母亲示爱:“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我要做世界上最好的娃。…妈以前为我们吃的苦太多,我们一定要好好孝顺你,把你养得老老的、老老的。”天天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不厌其烦地驱散着母亲内心深处的孤单。母亲的反应越来越强烈,虽然仍没有言语回应,但总是咧着嘴笑个没完,似乎怎么也听不够。

陈撑位决定乘胜追击,帮母亲回忆往事,以此来刺激她日益下降的记忆能力。话题多是以表扬母亲为主:

“妈,你一辈子就是脾气好,从来不打你娃。现在你娃要是惹你生气了,你就打一下吧,你一打,你娃就知错了。”

母亲嘻嘻地笑,拼命摇头,那意思大概是:不打,舍不得打。

“妈,你当初给咱家人做的鞋,我看能拉一火车皮。你纺的线,接起来能绕地球几个圈圈。”

母亲还是笑,还是摇头,那意思大概是:没有那么多,我娃胡说呢。

越来越多的细节浮出水面。与其说是回忆给母亲,不如说是回忆给自己。母亲聚精会神地听,慢慢地就能应答陈撑位几句了。每当这时,陈撑位就兴奋得手舞足蹈,把母亲当成3岁孩童大肆表扬:“妈,你真厉害!你脑子真好使!你是咱周至县城里最伟大的妈!”

疾病别怕衰老别怕,跳起亲情华尔兹

每次对母亲施行“亲情疗法”,陈撑位都要拉着母亲的手。起初他并非有意识这样去做,只是觉得顺手,觉得自然。可很快他就发现,母亲除了享受他的那些赞美,同样也贪恋儿子掌心传出的温暖,陈撑位偶尔松开一下,她甚至露出不乐意的神情。

是因为这里面有肌肤之亲吗?一动不动任由儿子握住自己,是否因为这份亲情更有皮肤的质感和滚烫的体温?陈撑位想不清楚,但决定照做。母亲要什么,他就给什么;母亲喜欢被他牵着,他就片刻也不再撒手,包括早上散步。

2009年春的一个清晨,陈撑位6点钟起床,洗漱完毕后,发现母亲已早早等在门口,等着儿子带她出门――几乎每天这个时刻,陈撑位都会牵着母亲的手出门。朝西走上一百多米,就是那条小河了,在河边,陈撑位会一边提醒母亲深呼吸、尽情享受带着露水的小草发出的清香,一边跟她聊起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当年她在河边洗衣,他在一旁捉鱼……沿河堤一路走去,最后能走到一条乡间公路上。一大早路上没什么车,母子俩可以大摇大摆地在那里散步。

可是这天,气温有点儿偏低,陈撑位探头望了望门外,把门关上了。“今天在屋里转转吧,怕你感冒。”

“好。”母亲应道,人一动不动,手却伸向儿子。陈撑位哑然失笑,蓦地想起幼年时他一定要扯着母亲的衣摆才敢迈步的模样。母亲越老,怎么反而越像个孩子了……

他在前,母亲在后,他拉着母亲的手,母亲跟着他的脚步。从前门走到后院,再从后院走到前门,几趟走下来,感觉有点儿枯燥。陈撑位信手打开音响,一支舞曲流淌了出来。

那是一支华尔兹舞曲,节拍简单、节奏清晰。陈撑位播放这支曲子,本来只为气氛不那么单调,没想到母亲竟然闻乐而起,脚步无意中与舞曲节拍全部吻合。

母亲已经快90岁了,而且这辈子从来没有跳过舞。陈撑位不敢相信,试探着把手伸向母亲。母亲心领神会地把手递给陈撑位。陈撑位压抑着激动,轻轻搂着母亲,轻轻地移动着脚步:嘭嚓嚓,嘭嚓嚓,前二三,后二三,左二三,右二三,原地上,转一圈……母亲跟着他舞动,步子一点不乱,不知是循着舞曲的节奏节拍,还是捕捉到了儿子的推拉暗示。

“妈,我爱你!你太伟大了!没学过跳舞都跳得这么好。”陈撑位把母亲越搂越紧,附在她耳边大声鼓励。母亲越发得意,头仰得高高的,骄傲极了。

陈撑位决定把它作为每日必做的功课。因为除了舞姿的美妙,他还看到这华尔兹舞的“疗效”:肌肤相亲,形影相随。和牵手一样,它同样能传递温暖给对方;此外,它还多了一层拥抱带来的安全感。当他紧紧揽住母亲的身躯、带动母亲的脚步跟着自己一起律动的时候,他能感觉到母亲那份毫无保留的信赖。而母亲的身材比较矮小,面对面站立,正好比儿子低两头――这样,陈撑位一边跳舞,一边附在母亲耳边与她聊天,简直天造地设。

从前门跳到后院,再从后院跳到前门,陈撑位的鼻尖沁满了汗珠,母亲还一点都不觉得累,还想再来一曲。有早起的邻人来看热闹,母亲一点不怵,围观的人越多,她跳得越好;热烈的掌声、善意的口哨,都能让她兴高采烈、眉飞色舞。

一天,两天,三天……小院里,小河滩,田间地头……母子俩的舞姿成了小村最温情的风景,成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

奇迹再次出现。2009年年底,在即将跨入九十高龄的关头,老人竟然重新记起了村里大部分人的名字,再有人来看她,她基本能准确地直呼其名、主动打招呼,那份好客的热情重新回到老人的脸上。

唱唱歌跳跳舞,竟然治好了两大难症。事情传了出去,有人分析说,陈撑位的音乐疗法之所以对冠心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是因为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声波频率和声压作为物理能量,可以改善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健康的活性物质,从而调节人体内的血管流量和神经传导。至于跳舞能治好老年痴呆症,也许是因为足底和大脑相通,而陈撑位带着母亲每天早上共舞,实际上起到了有效刺激母亲脑垂体的作用。

陈撑位对此报以一笑。医学上的道理,得问医生才说得清;他能回答的只是这样一点:

“我们小的时候,是父母在照顾我们,给我们生命,给我们健康,给我们快乐;如今我们长大了,他们就老了,就变成孩子了,面对疾病和衰老,他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害怕,需要有人站在他们身边,守住他们的生命,守住他们的健康,守住他们的快乐。

“这个守护的人,只能是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