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寿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寿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玉器文化源远流长。据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考证,玉器在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有学者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六个高峰期,分别为新石器时代、商代、春秋战国、汉代、宋代、明中期至清中期,各个时期的器物不论造型、风格、雕刻技法等都明显具有时代性。新石器时代的玉器纹饰雕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纤细的细线纹,因纯手工,刻纹不太工整,误差较大;另一种则是粗阴线,线一般较浅、较直。商代多采用双阴线“勾撤”手法,直线多于曲线,粗线多于细线,阴线多于阳线;器物一般为扁平片状,半浮雕多于圆雕;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采取夸大头部,突出眼睛的手法,最常见的是臣字形眼,也称目形眼。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的纹饰多繁缛华丽,细致密集,整齐对称,不留余地和空白;纹饰以兽面、勾云、蟠虺等为主;选料通常以白玉、青玉、白中闪黄的玉质为主,此时玉器作工考究,技艺高超。汉代玉器新式样频出,同时雕刻技法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汉八刀”、游丝雕刻为代表的雕刻手法。“汉八刀”线条粗而挺直,刀刀见锋,简洁有力;游丝雕刻是指细如毫发的阴刻线,线条细若游丝,弯曲有度,构图极其准确,若断若续,也称为“跳刀”。宋代玉器以写实为主,并世俗化。明中期至清中期的玉器盛行吉祥图案,做到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镂雕圆雕技术发达,图案层次较多。特别是清中期雕琢工艺严谨,线条直,要求方圆合于规矩,干净简洁,不拖泥带水,强调局部描绘细致,精益求精。

本文主要针对玉器发展高峰期之一——汉代,笔者就寿县博物馆藏汉代玉器所采用的工艺、纹饰特点、形制进行解说,以飨读者。

猪龙佩 汉(图)

长7.5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之中泛黄色,内有黄白相间的沁斑,佩呈扁平状,整个器形为变形抽象的玉猪龙;采用宽刀斜刻技法,以阴线起界,龙额尖突,圆目,上下唇上卷,呈勾形,下颌突出,前足呈卧状,无后足,宽尾微上翘;龙身满布勾连云纹。有学者认为此佩制作年代为战国。

连弧纹青玉壁 汉(图2)

外径13.8厘米,内径2.8厘米,厚0.6厘米,寿县城南门外养猪场汉墓M1出土。

青色料质,有相对称黄色沁斑,玉质纯正,色泽温润。呈扁平圆形,正反采用减地浅浮雕技法,满饰排列有序的乳钉纹。外为小平缘,内为弧凸缘,璧一角饰一凸起的弧纹,弧纹两端与外缘相连。此器纹饰布局工整,精工细雕,上饰一道弧纹更属罕见。《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璧最初是作为礼器之用,是祭祀用品,用来礼天,后来主要用于佩戴、把玩、观赏。

兽面纹玉剑璲 汉(图3、4)

通长8.8厘米,宽2.5厘米,厚1.1厘米,寿县珍珠泉东100米处M12墓出土。

器物为长方形,两端下勾,背面有长方形横穿;白玉质地,有褐色沁斑,呈半透明。正面采用减地浅浮雕的刀法雕成对称的勾连云纹,剑璲一端饰有兽面纹,眉须采用汉代典型的游丝雕刻技法,阴刻细线,线条犀利流畅,细如发丝,给人吹之欲起之感。此件是典型的汉代游丝雕刻技法,由此可证汉代游丝雕琢技术的成熟与精湛。

勾连云纹白玉环 汉(图5)

外径7厘米,内径5厘米,厚0.6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白玉质,半透明,外表呈灰白色,局部有褐色和淡黄色沁斑。环体截面呈扁椭圆形,双面以阴刻细线为界,满饰勾连云纹。此器手感饱满厚重,雕琢工整、精细。

诱雕龙凤觽形青玉佩 汉(图6、7)

长8.8厘米,高3.7厘米,厚0.4厘米,寿县双桥镇出土。

青白玉质,较纯净,半透光,局部有白色“冬瓜霜”和黑色沁斑。玉佩双面主饰透雕一龙一凤,凤负于龙背之上,凤首曲颈上昂,凤冠下垂与龙首顶相连,凤尾翘起向下翻卷,龙体弓背呈月牙状,龙体凤身以流畅的阴线雕琢出细部纹饰。觽早为古人用于解身上服饰扳带之用,后逐渐演变成佩带器物。

玉剑格 汉(图8)

长4.9厘米,宽1.3厘米,厚1.4厘米,寿县瓦埠镇方家老圩出土。

剑格为白玉,半透明,有褐色沁斑,出土时镶装在锈残的铁剑上,局部呈现有断断续续丝状铁锈色沁。正面略似长方形,中部起脊,截面呈菱形,正中有长方形穿槽孔,以穿装剑柄。剑格双面阴线为界,以脊为中轴浅雕对称的兽面纹和勾云纹,兽鼻梁高挺,鼻头如三叉戟,双目怒睁,浓眉高挑;沿格的边缘处阴刻一周细框线和对称的勾云纹及尖状细网格纹。

玉剑珌 汉(图9)

长5厘米,宽4.2厘米,厚1.5厘米,寿县八公山乡珍珠泉出土。

青玉质,不透明,呈青灰色,局部有黄褐色的沁斑,通体光素无饰。珌一端大一端小,双面略呈梯形,中部隆起,两端侧面呈椭圆形,小端侧面中部有一圆形固定孔。该器圆润厚重,设计流畅自然,是安装在剑鞘末端的玉饰件。

青玉蒲纹璜汉(图10、11)

通长12.5厘米,宽1.6厘米,厚0.4厘米,寿县公安局刑警队移交。

一式2件,青玉,有黄色沁斑,半透明,有玻璃光泽。器形呈虹拱扁平状,两端平直,近似在一条水平线上,璜拱顶中部有一圆形穿孔。此器两面以阴线起左右和下界,上部饰有微浅排列有序阴线雕刻的蒲纹和云气纹。整个器身光滑平直,做工考究,应为随身佩戴之物。器物从纹饰上看,应由早期的玉璧改制而成。古代“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解谓“半璧日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也”。

玉蝉汉(图12)

长5.6厘米,宽2.9厘米,厚0.8厘米,寿县博物馆旧藏。

青玉料,玉面为鸡骨白,蝉形,扁平;正面中部微凸,采用阴刻手法,眼、翼、尾部线条流畅、自然,造型逼真,栩栩如牛。此器刀工泼辣、粗犷,寥寥数刀即勾出蝉体,是“汉八刀”的典型之作。镂雕螭龙纹心形白玉佩东汉(图13、14)

长8.2厘米,宽4.7厘米,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地东汉墓出土。

白色玉质,洁净纯正,莹润剔透,有淡淡的玻璃光泽,局部有黄色沁和鸡骨白皮子。玉佩以一心形镂空环为中心,一周由三条相互缠绕的圆雕螭龙构成。二龙首居于中间,一龙首侧于一方,似是仰首眺望,环宇众生;三条螭龙扭动身躯,遒劲有力,或昂首注目,或似隐身于祥云之中,若隐若现,给人以虽静似动、栩栩如生的感觉。充分表现了龙至高无上、唯我独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遨游四方的骄态。

玉佩选用上成和田白玉籽料,经过巧妙的设计,采用高浮雕、镂雕、圆雕、透雕、巧雕、游丝雕等多种技法琢成,真实展现了汉代极高的琢玉水平,此器是集工、料、技艺三者完美的结合,可谓汉代玉器制作的巅峰之作,传世绝品。

透雕“长宜子孙”双龙璜形玉佩东汉(图15、图16)

长12.3厘米,宽4.3厘米,寿县寿春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工地东汉墓出土。

白玉质,干净温润,半透明,有褐色沁斑,外表有白色“冬瓜霜”。佩呈璜形,双面对称透雕向两端作爬行状的回首龙,龙角硕长,呈弧形,末端如勾;龙嘴衔以透雕云气纹,其中透雕篆刻“长宜子孙”四字,龙身和云气用阴线精雕出细部纹饰。汉代玉雕作品中有“长宜子孙”、“宜子孙”铭文的多见于出郭玉璧,出现在璜形玉鼠上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