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弄清用药的各种“反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弄清用药的各种“反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位56岁的女士来看门诊,她的病情是后颈酸痛、无法转动。在最近的一个星期里,她因为脖子疼而无法向后看,连车都不能开了,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她的颈部神经及肌肉功能均正常,医生诊断她的病为“落枕”,在确定她没有胃溃疡、肾脏病等禁忌,也没有药物过敏的病史后,医生给她开了一种药效较强的止痛药――吲哚美辛。

一个星期后,她复诊时向医生反映自己对止痛药吲哚美辛“过敏”。原因是她吃了一粒药后约半小时,头昏得连路都走得不太稳了,这种头昏持续了约一个小时才好,但过后脖子的酸痛好了,头也可以转动,所以就没有再吃了。

其实这位女士不是对此药物“过敏”,而是碰到了这种止痛药的一种“副作用”。“过敏”与“副作用”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医生区分这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常常是非常慎重的,因为两种不良反应的应对办法,是完全不同的。

药物不仅有疗效,也有其不良反应。一般而言,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料中的,约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80%。这是已知的或常见的药物副作用,通常已列于药物的说明书上,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譬如这位女士所产生的情形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大类是无法预料的,且较少见,通常只发生在某些特定较敏感的人群,例如,个别人会对青霉素过敏。

药物由研发、经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到上市销售,总是需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不仅它的疗效确定下来,而且各种副作用及其发生率也逐渐明朗,所以药物说明书上都会详细地列出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以及禁忌(如某些情况不能使用)。有些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大,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就会提醒病人;而有些几率较小,就无法一一告知。其实每一种药物的副作用都不少,发生的几率却往往不高,但有些人看了药物说明书上的副作用后就不敢服用了。

当然如果用药过量,副作用的几率就会提高,所产生的后果就会随之严重。但副作用大多是在常规、正当用量时就会发生。这种已知的副作用如果不严重,或者没有给患者本人造成困扰时,就不用停药。

如果遇到了药物的副作用,该怎么办呢?患者可以由小剂量开始服用,慢慢加量,人体就会慢慢适应。或者,虽有副作用,但与其疗效相比还可忍受,那就继续使用或减量。比如感冒时常服用的抗组织胺,它容易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就避免开车以免危险。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可控制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情绪不稳,但也可能有头晕、嗜睡、动作缓慢等副作用,就需调整药量,做到“两害相权取其轻”。

患者如果对副作用感到明显的不适,通常只要患者停药,症状就会消失。然而药物的副作用虽是预料中,但却无法预期何人会发生,或是发生副作用中的哪一项,只有服用之后才知道。

另一大类是不可预料的药物不良反应,它不但与药物的剂量无关,通常与药物的作用也没关联,而是与个人体质或基因有关。这种反应包括:

1 无耐受力:比如服用阿司匹林后,产生耳鸣。

2 特异体质反应:如有些人服用某种止吐药后,产生歪颈斜眼的现象。

3 过敏反应:是体内产生的IgE的免疫反应,因为产生IgE抗体需要一段时间,通常在服用几天后才会发生。最典型的是出现在皮肤上的药物疹,有疹块且瘙痒,严重时会造成全身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的溃烂。

4 假性过敏反应:其症状与过敏反应相同,但并没有产生IgE的免疫反应,例如对某些放射线检查所使用的显影剂,或是某些抗生素所产生的过敏症状等。

这种少见的不可预料的过敏反应,有时会很严重,甚至会导致休克、死亡,造成医患双方的困扰,但其实双方都没错。

在临床上,过敏反应是医生最害怕碰到的事,因此注射青霉素时,都会先做皮试,在皮肤上注射小剂量药物,看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静脉注射显影剂时,也会先注射小剂量,如没有不良反应再全部注射。当然,皮试时没有不良反应,不见得使用药物后就一定不会过敏。但如果皮试时就有不良反应,为了安全起见,那就最好不要注射。

给患者开没使用过的药物时,医生都会先问有无药物过敏,病历上对所过敏的药物也会醒目地标出,以提醒医生。最好的方法,还是患者本身对所过敏的药物或曾有过副作用的药物,抄下药名及其反应(如出疹或气喘等),提供给医生,如此一目了然,既帮助医生,又加大自己用药的安全系数。

但是对于药物的副作用要分清楚,不要误以为是过敏反应,否则这个也“过敏”,那个也“过敏”,医生就没药可开了。而且遇到真正非使用这种药物不可时,就更加不利于治疗方案的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