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重教材,彰显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4年的高考早已结束,仔细研究今年的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特点,揣摩近年江西语文命题趋势,对我们的语文复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江西高考语文卷的命题理念,在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阐述得很清楚:“回归教材,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总览今年的江西语文卷,发现这次命题确实体现了江西固有的命题理念。具体讲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回归教材,既注重基础,更注重能力。
2014年的江西语文高考卷仍主要考查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今年这张试卷和最近两三年的江西高考语文卷的命题思路相比也没有什么明显变化,仍然遵循回归教材的理念,紧扣课本出题。回归教材的具体特点表现在:一是直接考查课本知识,二是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知识。
如对第1题、第2题、第3题的注音、字形、近义词的辨析考查,就很好地体现了上面三个特点。第1小题注音,主要考查多音字、易误读的字,有的字音直接来自教材,有的是对课本知识的迁移。“笑靥(yè)”“打擂(lèi)台”分别出自必修五的《林黛玉进贾府》和《边城》,“ 伛偻(lǚ)”出自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种树郭橐驼传》。而“绿(lù)林好汉”中的“绿”既是多音字,又和课文密切相关,教师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必然会涉及“绿林好汉”这个词。再如“和(huó)面”“角(jiǎo)斗士”“入场券(quàn)”“心广体胖(pán)”考查的都是多音字,这些字在课本中都出现过,关键是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对这些多音字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整理并迁移。如“入场券(quàn)”这个“券”字在必修五《作为生物的社会》一文中是以“拱券(xuàn)”出现的,而“券”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考生掌握“quàn”的音是必须的。而“黑(yuè)”是考查误读的情况。
第2小题字形考查,很多字也是直接来自课本,如“弭乱”从必修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弭谤”而来,“国粹”出自必修四《拿来主义》,“伺候”出自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得鱼忘筌”出自必修五的《说木叶》,“日晷”出自《狱中杂记》,“萦回”出自必修五《滕王阁序》的“穷岛屿之萦回”,而“陨落”是对必修四《陈情表》中“生当陨首”的“陨”的迁移,“撺掇”是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掇将”的能力迁移,“撺”在必修四《窦娥冤》中也出现过。第3小题近义词的区分、运用,用的是有关学生生活和时事热点的素材,选的词语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词,有的词就出自课文,但又能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如“词汇”,对必修五《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熟悉的同学就会发现,该文用了几个段落反复用“词汇”一词来说明中国建筑的“文法”特点。读这篇文章必然会对“词汇”“词语”的基本含义有所了解。
第4小题语病题主要考查搭配不当、重复赘余、不符逻辑等语病类型,还是在平时强调的辨析六种常见语病的能力范围内。第5小题考查连贯、得体,这都是检验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难度适中。
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第10小题除“校”作“较量”的理解在课文中未出现过,其他三个字考生在课文中都有所接触,这个“校”字就体现了命题的区分度。第11题每组一句课内的,一句课外的,考查的都是备考中的常见虚词。第12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可检测考生的能力差异。文言文翻译每小题得分点的关键词都是平时课内学习过的,试卷考查的是考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如“(1)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中的“曳”,课文《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弃甲曳兵而走”;“已而”在课内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再如“(2)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中得分点的关键词“奚、既、恶、迫”这四个字,“奚”“既”分别与《归去来兮辞》中的“奚惆怅而独悲”的“奚”和“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用法一致;“恶”做“憎恶”理解,今天也有这个用法。“迫”,与必修五《陈情表》中“郡县逼迫”的“迫”相同,今天还有“迫使某某怎么样”的说法,这个字的翻译基本没什么难度。
诗歌鉴赏题仍是扣住教材做文章,第(1)题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共2分。这实际是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这个典故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风乎舞雩”,这2分题几乎是送分题。第(2)题要求结合作者思想与本诗内容来看作者的人生态度。其实这个问题的设置,首先是考查考生对课本的熟悉情况,课内学过苏轼好几篇诗文,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学习这些课内诗文时,老师也一定讲过苏轼的生平经历、思想等相关知识,通过知人论世去读懂诗歌的方法,这是考查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的能力。再就是对考生课内学过几十首古诗后所养成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检测。第二问是拉开得分层次的题目。
第15题古诗文填空,不再是“五选四”的类型,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了,但四道题全部来自课文,而且没有偏、怪、难的句子,都是必背经典名篇中的较有名的句子。命题既顾及到本土特色,如第一小题选的是江西作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的句子,又注意到时代的搭配,选取战国、唐代、宋代三个时代的名家作品,跨度较大。题材则兼顾了古体诗、近体诗、散文。选王安石的作品,是实践新课标提倡的要发掘地方资源的精神的体现。
第二大题7~9小题的实用文小阅读与第五大题17~19题的文学作品阅读相对应。实用文阅读三道小题分别主要考查了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有意味的形式”)、重要句子含义、提取作者的观点的能力。其实只要考生认真到原文中去找,还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如第7题对“有意味的形式”含义的理解,所提供的四个选项在原文中都有,不过其他三项都没有揭示实质,原文倒数第三行“可见”是归纳性的标志语,在前面的种种现象基础上,对“有意味的形式”作出结论,也就是本题的答案所在。
大阅读今年是18分,以往是21分,今年新增的名著简答题的3分就是从大阅读中减去的。阅读一篇小说,基本要求是把握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品析语言的含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等,命题人也就是从平时对小说的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出发,考查了人物形象、表现手法、句子含义理解三道题,问题设置有梯度,既考查了“写什么”,又考查了“怎么写”。第17、18两题从文中可以读出答案,第19题考查考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力,考生理解力、感悟力的差异在这道题上就能见出分晓。
以上所举种种,仅为了用实例阐述本次江西语文命题的理念:紧扣教材,重视基础,注重能力。
二、导向读书的目的很明确。
从2011年以来,江西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就一直强调命题在“回归教材,回归能力本位”的同时,“导向读书,丰富人文积淀”。2014年江西高考语文试卷,相比以往更是高举“导向读书”的旗帜。具体表现在:1.名著阅读由原来的3分增加到6分,不仅考查单选题,还考查了简答题,而且设题还稍微拐了弯。
问题: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3分)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玄德闻言大惊失色,是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件事被曹操觉察?
如果直接问“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一情节中,刘备因为担心之前的哪一件事被曹操察觉而大惊失色,读过《名著一本通》的考生基本能回答。可命题者直接从原文出发,这就让没有读过原著的考生乱了方寸。命题者的意图很清晰,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积淀,就必须多读经典名著,将名著题分值提高也就逼着考生必须去读原著。
2.第5题考查的是句子的衔接、连贯的问题,可是命题者所选的素材是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本集子中《湖》中的一个段落,这个命题不是考查名著,却仍彰显了“导向读书”这一宗旨。《瓦尔登湖》是部非常有名的经典著作,而《湖》又是经典中的经典,仔细读过这篇文章的考生,肯定也会在做第5题时得到便宜。
3.古诗鉴赏也与经典阅读挂钩。第14题第一问就直接与《论语》挂钩,认真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考生,就会对“溪边自有舞雩风”的典故出处了如指掌。
三、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注重语言实际应用。
作文向来被认为是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大作文、小作文加起来分值65分,确实在整个卷面中占了将近一半的分值,可谓举足轻重。历年来一些老师和机构对作文猜题、押题成风,考生的宿构套作也不少。近年江西省在高考作文命题方面费尽苦心,一方面联系考生生活,关注社会现象;一方面重视课本,重视考生课内外衔接。有效回避了作文猜题、押题、宿构的现象。
1.小作文(15分):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话,描写春节期间的某个场景。
(1)集中表现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2)运用疑问句和排比修辞表达情感。
(3)最后一句能概括全段内容。
(4)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5)不少于200字,不要透露个人信息。
明确要求是场景描写,而且限定了是“春节期间”这个时间段的“某个场景”。按理大部分考生不会走题,但细化的四点要求就会显示出考生能力的区分度。平时复习时,对小作文场景描写、人物描写、说明事物、评论事件等写法老师都会进行专题训练,即使碰到过“描写春节的场面”的题型,也不可能要求一致。要求不同,写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基本没法套作。
2.大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常常出现在课堂、实验室或课外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忘记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
对课内外学习中的探究,你有何体验、见闻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这道作文题仍体现了江西命题“回归教材、回归能力本位”的宗旨。研究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发现关注教材、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命题的一种态势。今年“探究”刚一出现,顿时让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都有点目眩,有点吃不消,因为谁都没想到会出这么一道题,简直没有给人任何猜题、押题的机会,更别说宿构套作。可以说,今年的作文题给人的感觉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为何这么说呢?平时上课尽管动不动就谈“探究”,其实很少真正落到实处,大多数人只是为了炫“探究”这个词,只是把它作为课堂上的一点点缀,很少有人把“探究”当作一回事,更没想到命题人会把它当作一回事。“情理之中”是,每册课本后面有“梳理探究”,平时各科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动不动把“探究”当作一堂课的后缀。按照命题“回归教材”的宗旨,这样出题又有何不可?再说,考生对“探究”并不陌生,起码不会走题。
可以说,在现今对语文课所承担的任务的认识进行再廓清的情况下,有识之士们对过去社会上给语文老师和语文课堂附加的种种责任进行了再认识,许多人呼吁语文教学首先应是教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要教“真语文”。在这个大背景下,江西今年的作文题,很好地体现了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视的特点。
研究今年的江西语文卷,至少能给我们一些这样的启示:命题趋势是紧扣教材,重视基础,重视能力,关注学生的生活,积极倡导读书,注重课内外衔接。在下一年的高考复习中,只要把准命题趋向这个脉,相信考生来年面对高考,就会觉得“高考语文也不过如此”!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外国语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