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记叙文的情节跌宕生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记叙文的情节跌宕生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考试说明》中关于作文发展等级有四个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有创新”是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对记叙文而言,可以在情节上出新,也就是说要有“波澜”――起伏的情节。

虽然平铺直叙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使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学会从纷繁的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对题材进行全面的认识,通过艺术加工写出事件波澜。在叙述一件事时,应当想到,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能不能“卖个关子”?可不可以“引而不发”?要不要在什么地方宕开一笔,舒缓一下节奏?或“藏头”,不要将事件起因轻易告诉读者;或“藏尾”,让情节向相反的结局发展。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阅读感受。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后面的要求作文。

“风波”是指纠纷或乱子,多指那些纠扯不清或变化多端的事件。大体有:(1)意外发生的偶然事件;(2)矛盾冲突事件;(3)惊险新奇事件。

请以“风波”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事件要有波澜;②情节合情合理。

失误提示

1.过于繁复:不要将事件描写得过于繁复曲折,一波三折就够了,能给读者营造一种阅读期待,但又不会让读者期待太久。否则读者会感到阅读疲劳,会烦你太绕弯子。

2.构思老套:情节设置上思路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3.露出破绽:不要为了叙事曲折而脱离生活实际,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结果破绽百出。“情节可以虚构,细节不能捏造”,要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觉得可信。

例文一

风波(原稿)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三(8)班邵恒焕

公交车上可真挤。上官燕戴着耳机,瞥了一眼窗外的风景,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什么鬼公交,这么挤,连个座都没有。(开篇就点明“挤”,读者大概能猜测出将要发生什么事,没有一点悬念了)

在她的左边站着一个农民工(有点歧视农民工的意思,农民工身上哪来的标签),他二十出头的样子,稚气未脱的脸上充满了憨厚之气,他身上的衣服也似乎长久没洗了,污渍斑斑,和上官燕想象中的“农村老土”没什么两样。上官燕鄙夷地看了他一眼,可他依然朝上官燕投以一个纯朴的微笑。

上官燕别过头,在她右边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穿着长风衣,挎着一个公文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看上去就有一股书香气息。(车内很挤,怎么能看出穿“长”风衣?想一想合理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上官燕摇了摇头,心想:这就是差距啊!

公交车在平稳地行驶,人们都不愿开口说一句话,车内是死一般的沉寂。上官燕无聊地闭上双眼。(本段作用不大)

公交车到了一站,司机缓缓刹车。可那个农民工不知怎地失去平衡,直向上官燕倒去。上官燕猝不及防,吓得惊慌失措,大叫了一声。车内乘客的目光立即聚集到这边。

“你干吗啊?神经病啊?”上官燕愤怒地吼道。

“对不起!刚刚司机刹车太急了,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那个农民工憨笑着向她道歉。

刹车太急?我一个弱女子都没摔倒,你身强力壮的还没反应过来,分明是想揩油嘛!上官燕愤怒地瞧了那个农民工一眼,身体不由自主地向右边挪动了些。(忽视了中年男子的存在)

可那个农民工却不依不饶,连续几次碰到或撞到上官燕。上官燕忍无可忍,提前两站下了车。当她准备步行到目的地时,身后有人叫住了她,竟然又是那个农民工。

“你到底想怎样?你再这样我报警了!”上官燕已经出奇愤怒了,朝他大吼道。

那个农民工脸上满是愧疚与无奈地走近上官燕道歉:“对不起,小姑娘!我刚刚在公交车上没有恶意。只是你右边的那个男人其实是小偷,我几次看他快要得手了,只能用那种方法提醒你一下。快看看你的钱少了没有?”(当时的情势十分紧张,应该先追问钱少了没有,事情原委可以不说,让它“留白”)

上官燕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口袋,钱包还在!只是衣服已经被划开了一条口子。(衣服可能是被什么刮破的呢?明明是摸口袋,怎么就看到衣服破了?应该突出“右边的口袋”)

“哦!东西还在就好,还好他没得手!”农民工向上官燕报以一个灿烂的微笑(与他的“憨厚”不符),然后便向她道了别,消失在人群中。

晚秋的夕阳如此绚烂,天空中晚霞飘散着。上官燕依然愣在原地,她的脸被夕阳映得通红。(结尾关注上官燕似乎不能凸显主题,若能对要表现的人物形象适当渲染和烘托,效果可能会更好,让添足之笔变成点睛之笔)

风波(升格稿)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三(8)班邵恒焕

我心不在焉地瞥了一眼车窗外的景色,又瞧了一眼这人满为患的公交车,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什么鬼公交车,连个座儿都没有。(从“我”的感受出发,渲染出车内的“挤”,为下文情节的起伏埋下伏笔)

在我左边站着一个小伙子,二十出头的样子,相貌平平,眉宇间透着点憨厚,身上的衣服似乎长久没洗了,渍迹斑斑,和我印象中“农村老土”没什么两样。我鄙夷地乜了他一眼,满是不屑,可他却回我一个微笑。怎么笑得这么诡异?不会是坏人吧?我心里嘀咕着,身体不自觉向右移了移。(伏笔2:这个小伙子好像不是个好人,而且对“我”不怀好意!“我”对他有了防备)

我转过头,只见右边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穿着风衣,挎着一个公文包。他文质彬彬地朝我一笑,我笑着回应他,心中不免感慨。(伏笔3:一个具有公务员气质的人物出场,和左边的小伙子形成对比,也为下文掀起波澜作铺垫)

公交车在平稳地行驶了一段时间后缓缓到站,可那个小伙子不知怎地失去了平衡,(仿佛那个小伙子是故意的)突然向我倒来,我猝不及防,大叫了一声,车内乘客疑惑的目光立即聚集到了这边。

“你干吗啊?神经病啊?”我愠怒地吼道。

“对不起!刚刚――司机刹车太急了,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那个小伙子连忙吞吞吐吐地向我道歉。(伏笔4:“刹车太急”和上文“平稳”“缓缓”看似矛盾,却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与上文“我”对小伙子的“防备”呼应,加深悬念)

刹车太急?我一个弱女子都没摔倒,你一个身强力壮的大男人还没反应过来,分明是想揩油吧!我愈加愤怒地瞪了他一眼,身体不由自主地又向右边挪动了些,(伏笔5:距离危险实际上更近了)同时发现中年男子也正怒视着他。(其实是铺垫中年男子不能得逞的愤怒)世上还是好人多,别和乡巴佬一般见识,我在心里安慰自己。(心理描写传神,矛盾激化)

但那个小伙子却不肯罢休,仍然连续几次撞到我。我攥紧了扶手,真恨不得飞出车去。在他的几番碰撞下,我不得已提前两站下了车。当我准备步行到目的地时,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瞧,又是他!(厌恶之情到了极点,想摆脱他就是摆脱不了,高潮掀起)

“你到底想怎样?你再这样我报警了!”我怒火中烧地大吼道。

那个小伙子脸涨得通红:“快看看你的钱包丢了没有。”(来不及解释,情急之下,一句话扭转了情节,揭开悬念,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有点欧・亨利小说结局的味道)我赶紧摸了一下口袋,钱包还在!但是右边的口袋已经被划开了一道口子。

“东西还在就好,刚才在车上真是不好意思。”他红着脸搔了搔头,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我愣在了原地,甚至连“谢谢”都没和他说,只是看着他的影子在晚秋的夕阳中逐渐拉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升格点评:全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貌似诡异却又憨厚的小伙子和文质彬彬却又心怀鬼胎的中年人形成强烈反差。悬念、抑扬、渲染、误会、意外等多种手法相得益彰,恰到好处的伏笔为这场风波造势,使情节引人入胜。情节看似平常,实则暗流涌动。文章以描写见长,细节生动,神态逼真。

人与人之间是否需要有一个安全距离?世上的确是好人多,可怎么认清好人?文章发人深思。用三个字来概括本文的优点,那就是:真、顺、深。

例文二

风波(第一稿)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三(8)班杨春霞

一群妇女围在河边,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择菜,她们的手里永远都那么忙,嘴里也跟着一刻都停不下来,好似一群八哥。(“八哥”能学人说话,此处比喻不当,与语境不合)

“听说,我们这里要拆迁了。”每天,王大妈就像是这个村的播音员,给大家带来新的消息。“拆迁?真的吗?那我们不就可以住小区了?太棒了,总算有城里人的感觉了。”“唉,在这里都住了几十年了,谁舍得搬啊?政府也真是的,没事来拆什么迁啊,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拆迁的事(仅仅列举了两种说法,称不上“你一言我一语”),可当大家干完手中的事散去之后,“拆迁”也跟着抛到了脑后。

村头的李寡妇也听到了拆迁的事,那一夜,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无法入睡,她在想拆迁。模糊之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天,当河边又聚满了人在讨论拆迁时,李寡妇没有去,她在家中一笔一笔地算着她的房子可以贴多少钱,一平方米多少钱。两层楼几亩田加起来,再去掉重新买房装修的钱,就剩不下多少了,怎么办?李寡妇走到床边,从枕头底下拿出丈夫留给她的积蓄,她决定用这笔钱来增加这幢房子的面积,来换取更多的钱。李寡妇的嘴角轻轻向上扬起,她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高兴。

当天下午,她请来了五六个小工在自己的房子二楼的基础上向上建了个三楼。十几天的工程总算完工了,她满意地看着自己家的楼房比别人家的高了一截。所有的积蓄都用光了,她天天等着拆迁的人员来丈量自己房子的面积。(平铺直叙,没有波澜)

半个月过去了,在河边,大家都问王大妈:“你不是说要拆迁的吗?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啊?”王大妈没有停止择菜,一脸不在乎地说:“我不是说‘听说’吗?又不能确定,给你们找个话题聊聊,也不能全信以为真吧?要是你们都像李寡妇那样听了我的话,就回去砌起了一层楼,我可担当不起。”河边的那群妇女都跟着笑了起来。

几个月过去了,那些拆迁人员依旧没有来。李寡妇天天站在村头望着。拆迁的风波已经过去了,可那个第三层却时时提醒着李寡妇的痛,拆迁哪……

风波(升格稿)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三(8)班杨春霞

一群妇女围在河边,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择菜,她们的手里永远是干不完的家务,嘴里当然也有讲不完的闲话。

“听说,我们这里可能要拆迁了。”(添上“可能”,增加了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拆迁?真的吗?那我去年砌的毛坯可要算不少平方哩。”“哎呀,有什么好拆的,我们那点小房子拆不拆一个样,不拆还省得麻烦呢!”“拆迁不蛮好的嘛,能搬进新小区,住进新公寓,还能让我有点城里人的感觉!”“可那以后岂不是什么都要去买,再也吃不到自己家里种的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盼拆迁的,有不愿意拆迁的,有现实的、势利的,有念旧的,有虚荣的,个性鲜明),就像一粒粒石子投向了平静的水面,荡开层层波纹。(以景物描写暗示风波的开始)可当大家忙完手中的事散去之后,拆迁的话题也随之被淡忘了,深秋的河面又恢复了平静。

住在村头的李寡妇独自一人从河边慢慢地走回家,她望着自己那矮小的二层楼房:红色的砖和着灰色的水泥在风雨的冲刷下早已斑驳,墙角的青苔附着墙面蔓延开来,门前的那棵老杨树也只剩下了歪斜的枝干。她又抬头望了望隔壁人家的三层楼房,瓷砖贴满了墙壁,门口的两盆大铁树显得更加有气势。她又一次看了看自己的房子,这时,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对比之下有了想法,具体是什么想法不明说)

第二天,当妇女们又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时,李寡妇没有出现。她从床头拿出土地证,嘴里念叨着:二层楼,三亩地,横向二十步,纵向三十步。(数字精确,可见其用心)一只手在积满灰尘的算盘上来回拨动,她把一组数据算了好几遍,总希望可以多算一点出来。这时,她挪开椅子,起身来到床边,两只手紧紧攥在一起,似乎在犹豫什么。终于,她把手伸到枕头底下,掏了好一会儿,摸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她小心地将信封塞进了口袋里,又在口袋外面摁了摁,硬硬的(让人联想到《药》,觉得这硬硬的东西不是什么能真正改变生活的“好药”)。李寡妇带着丈夫留下的钱去找小工来砌自己的第三层楼房了。

十几天过去了,李寡妇家的第三层楼也完工了。(没有花过多笔墨渲染如何砌起的,一笔带过,更能突出李寡妇的钱转眼就用光了,和“打了水漂”吻合。若是同情,就该给她点希望;若是讽刺,就要让她彻底失望)在河边,大家围绕着那第三层楼炸开了锅。“老李留下的钱肯定全被用在那房子上了。”“可不是嘛,但是拆不拆还是个问题啊。”“就是,这种事谁说得准,没个人商量总会出些差错。”“那李寡妇的钱岂不是打了水漂?”

两个月过去了,河面结起厚厚的冰,李寡妇守着那幢空空的三层楼房,她怀着心底的一丝希望等着拆迁人员到来。

或许他们“明天”会来,或许永远也不会来了。(故事由“可能”开始,由“或许”结束,前后呼应,借用《边城》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升格点评:与第一稿相比,第二稿作文情节更能吸引人,描写也更生动,群像和个体描写都极具个性。情节紧扣“风波”中心,同时结尾又暗含新的风波。

_责任编辑:萧泊零羽xiaopolingyu@vip.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