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各种类型企业由于所有制形式不同,其运作机制和效率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分析了分省加总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生产及其效率。研究得出我国1999-2002年,对几乎绝大多数省份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效率最低,而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是三资企业,同时研究也表明,在区域层面上来看,东部地区的各种类型企业生产效率比其他地区的生产效率高20%以上,这要求以后在研究区域差异时应更多关注区域生产的差异。关键词:工业企业;生产效率;Cobb―Douglas生产函数

作者简介:牛树海(1976―),男,河南林州人,博士,郑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47-03

收稿日期:2006-05-05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很快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大提高,外商投资也快速增加,目前正逐步变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工业企业进行了抓大放小,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诸多措施以求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国内学者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论点。但这些研究侧重于探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异同。我国区域间的禀赋差异巨大,因此从区域角度出发,对不同地区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方面的研究尚欠缺。本文通过将区域内的不同类型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加总,在省一级维度上对区域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省份、不同类型企业加总水平的生产效率。

我国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是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如2001年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0.9%,而且这类企业有比较详细的数据,因此本文仔细研究了分省加总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私营企业及三资企业的增多,他们必然和国有企业争夺人才,资源和市场,这种竞争对区域范围企业的生产效率有何影响。同时由于私营及三资企业的管理水平高,在竞争的同时也可能存在扩散效应。因此本文将讨论这两种效应在省一级维度下是如何共同影响国有企业和区域的生产效率。

二、数据来源和理论模型

对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研究可以用许多模型,本文采用生产函数常见的Cobb―Douslas生产函数,即式中为产出,Ki为资本,Li为劳动,随机干扰项vi表示统计上的误差,为厂商无法掌握的随机因素,如自然灾害、工会罢工等,ui表示技术无效率,是厂商本身可以控制但却没有很好控制所产生的无效率,例如生产者本身的积极性低,努力程度不够等,这些都会影响技术无效率ui。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3),包括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全部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的三资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另外,还有这三类企业分省企业数,文中所用价值量数据都已经根据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过调整。由于使用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因此在选取资本投入的指标时采用的是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分省加总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劳动指标使用的也是相对应的分省加总的职工人数。最后,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特别显著,而地区差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差异,因此引入了地区虚变量,用来表征该省是否属于东部地区。

三、实证研究及结果

(一)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及其含义

如前所述,我们使用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来表征区域生产水平,在估计中以它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包括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分省加总数值和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职工人数的分省加总数据。地区虚变量,当该省是东部省份时为1,否则为0。引入虚变量的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在禀赋、政策灵活性、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等方面和其他地区有许多不同。时间变量,用来测度技术进步。由于生产函数采用Cobb―Douslas生产函数的形式,因此对工业增加值,资本和劳动取了对数。

上述回归把所有年份数据合并起来主要是为了检验一下规模经济,其二是考察一下虚变量的作用到底如何,其三是检验一下技术进步是否为正。希望了解经过这几年的改革,资本和劳动对总产出的贡献份额是否发生了变化,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的弹性是如何变化的。为了得到上述结果,用1999~2002年数据分年度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从合并数据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虚变量的系数符号为正,数值为0.286,这说

最后,年份变量的系数为0.111,这对于技术进步的衡量来说是相当高的。但是,考虑到技术进步包括管理技术的进步,制度创新激发的潜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等,这个数值对于巨变中的中国也有其合理性。因为自1998年以来,我国加大了企业改革的力度,这种改革带来的进步可能会相当大,遗憾的是数据不足,不能把制度变迁带来的技术进步识别出来。

从表1后面几列的年度回归中可以看出,资本产出弹性从1999年的0.656变为2000年的0.734,2001年的0.795最后变为2002年的0.704,这说明生产经历着动态调整。劳动产出弹性由1999年的0.473变为2000年的0.358,再到2001年的0.364,最终到2002年的0.429,出现了稳步上升的势头。从他们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在改革之初,劳动产出弹性经历了剧烈的下降,这说明改革开始确实给地区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受冲击最大的是企业的职工队伍。但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项配套措施,如社会保障改革、再就业培训、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终于初见成效。这完全可以从2000年后劳动产出弹性的稳步增加得到证实。

(二)分省生产效率估计及其结果

我们对我国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有一般的了解之后,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的生产效率如何。如果区域利用现有的生产和管理技术,在有限的资源下,若能达到最大产出水平时,区域的生产点恰好落在生产边界上,这时可以说该区域具有完全的效率。若产出低于生产边界,则表

示该区域缺乏效率。为了更好的表示区域生产的边界,需要把不同类型的企业加总数据都考虑进来。区域的生产企业按类型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等,但只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有分省加总的数据可以得到,因此本小节分析的样本点包括分省1999~2002年的三类企业的加总数据。同时,这些数据都按1990年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本文对各个省不同年份,不同类型的企业的效率都使用随机边界生产函数进行了估计,估计结果因篇幅限制不再列出。

从结果可以看出,对几乎绝大多数省份而言,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效率最低,而生产效率最高的企业是三资企业。由于国有及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估计出的生产效率比国有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相比,在相同的投入条件下,东部地区的产出平均而言要比其他地区的高出0.286。

通过对资本和劳动的系数和为1的检验可得,F(1,110)=18.31,远大于1%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这表明,在给定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为0.739和0.436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系数和为1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可以认为,对省一级区域生产来说,它们表现出具有规模经济。

及国有控股企业高,因此可以推断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这一点和人们的日常认识是一致的,但本研究给出了一个客观的度量。

以上讨论主要侧重于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现在从区域的角度来研究不同区域的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是否有所不同。在表2中列出了不同省份的生产效率估计值,但它们之间的数值不具有直接可比性。为了让东部省份和其他省份的效率估计能直接比较,可进行如下换算,其计算方法如下,首先,地区虚变量可看作是将生产边界向外移动,移动的比例为exp(.),括号内的值为虚变量的估计值。因此,东部地区生产边界在不同年份相对于其他省份移动的比例分别为1.209,1.307,1.27和1.292。把这些数字乘以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估计值,就可得到东部省区在不同年份的可和其他省份直接比较的效率估计值。由于数据量很大,故只列出它们的均值,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根据中西部省份的随机生产函数边界,东部省份的三资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大于1。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把东部地区相对于他们自己的随机生产函数的效率估计转化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随即生产函数的效率估计,进行这种转化的原因是为了两类地区的效率估计只可以直接比较。

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分省加总的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生产效率来看,1999年度东部省份的生产效率平均来说比中西部省份高25.2%,2000到2002年分别为35.9%,31.8%和33.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同指标分别是20.8%,25.1%,24.5%和26.8%。三资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它们分别是20.2%,35%,28.4%和33.7%。这种情况要求我们以后在研究区域差异时要更多的关注区域的生产方面。

四、结论

本文在省一级加总数据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首先,省级加总数据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生产在省一级层面上具有规模经济,而且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革,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更加良性发展的阶段。其次,在生产效率方面,1999-2002年,三资企业分省加总的生产效率经过加权平均后比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高4.41%到6.47%,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3.07%到17.81%。这说明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改制,生产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提高竞争能力。第三,在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上,东部地区各种类型企业生产效率比其他地区的生产效率高,对国有及限额以上非国有企业而言,1999-2002年东部省份的生产效率平均来说比中西部省份高25.2%,35.9%,31.8%和33.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相同指标分别是20.8%,25.1%,24.5%和26.8%。三资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它们分别是20.2%,35%,28.4%和33.7%。这也说明了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三大地带差异是造成我国区域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以后在研究区域差异时应更多关注生产方面的差异,通过提高中西部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