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十年艰辛铸就世博辉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世博会帷幕拉开已一个多月,不断递增的参观者人数印证了其无法抵挡的魅力。回首自申办世博会以来度过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一个记者,能够全程参与报道,倾心记录下上海世博会从规划蓝图,到把蓝图变成最美的现实,何其幸运。
用城市发展大手笔演绎世博主题
2002年初,上海申办世博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我从那时开始走近世博会,了解世博会是人类在以文化创意的形式演绎文明创新的成果,是人类社会以共同“欢聚、合作”的方式,为人类社会通向“理解、沟通”而构建的超大平台。
上海要构建的正是这样一个超大平台。
清晰地记得那天随世博会规划专家坐船考察,专家们指着南浦大桥和尚未合拢的卢浦大桥说,未来的世博园区将会坐落在两座大桥之间的两岸。
望着两岸陈旧不堪的厂房和民居,还有江上不时开过的货轮,我疑惑为什么要让园区隔江相望,让参观者来回奔波?
据说,在1999年上海申办世博会之初,曾有过3个以上方案,最终花落浦江两岸,在于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更是一道必须飞跃的“天堑”。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前,上海是个单边发展的城市,10年过去,浦东陆家嘴已经崛起,但如何将“东上海”和“西上海”融为一体,使黄浦江真正成为连接两岸共同发展的母亲河,需要一个巨大的契机,而世博会就是这样一个重塑上海城市心脏,共创两岸辉煌的最大契机。
但国际展览局最初并不欣赏中国的创意,择址市中心浦江两岸,要拆除很多厂房和民居,还要利用很大一部分旧建筑,这都是世博会历史上没有过的,历届世博会大都办在城市郊区人烟稀少处,结束后拆去所有临时建筑。
国际展览局官员被请来实地考察上海为什么要“破旧立新”,有了世博会,中心城市这一片百年老厂可以迁往更适于发展的长兴岛,整个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将得到拉动;居住在危棚简屋、受尽工厂废气噪音干扰的居民可以搬进配套设施齐全的世博家园。
上海要用城市发展大手笔,演绎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02年12月3日深夜,从遥远的摩纳哥蒙特卡洛传来喜讯,中国从5个申办国家中胜出,上海把世博会带回了家。
那一夜,黄浦江畔那片危棚简屋中的居民自发走上街头,敲起锣鼓燃起鞭炮,欢庆到黎明。3年半后,1.8万户居民搬进世博家园,同时迁出世博园区规划红线的,还有270多家企事业单位,其中有百年老厂江南制造厂。
世博会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新引擎”
上海为什么要争着承办这样一届世博会?如果申办成功,等待上海的将是一场持续8年的硬仗,上海的决策层很清楚这一点。
据曾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的吴建民回忆,第一位提出中国要申办世博会的是曾任上海市长的汪道涵,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说:“世博会是战略的,可以管50年。”
也因此,尽管世博会申办成功后,不断有专家提出,园区选址市中心,动迁成本太高,交通压力太大,应该重新考虑在郊区建园区。上海的决策层从长远战略出发,坚决不动摇。
2005年初,针对世博园区重要工程、场馆建设和运营的需要,国家科技部牵头10余个部委,和上海市共同启动了“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安排科研开发课题180多项。
目前,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果已在世博会创下多个世界或国内“第一”。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周敏浩介绍,这些项目主要有:世博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最大规模应用;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示范应用;建成国内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全球首个TD―LTE演示网在园区开通。
世博会正在成为加速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新引擎”。2010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将快于全市工业增长,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产业、重大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海洋工程等9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产业规模将达到8430亿元,同比增长14%以上。
此外,几乎所有来上海的海内外参观者都对上海的地铁网络印象深刻。今年4月,上海地铁总运行里程已达420公里,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城市。
为了解决世博期间大客流交通出行问题,也为了破解上海超大型城市交通难题,几年里,上海在整个城市地下同时推进近百台盾构,在100多个工地展开施工作业,这给城市环境带来持久影响,但上海终于挺过来了,市民出门500米左右就能坐上地铁便捷出行。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筹办世博会的过程,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期待借助世博会的推动力,营造全社会崇尚自主创新的氛围,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丰富自主创新的成果。
宁可牺牲精彩也要生态办博
我曾在动迁后的世博园区片片瓦砾中穿行,在部分保留下来的旧厂房破仓库前驻足,很多有后工业时代特征的金属构件将被艺术家构思成钢雕作品,陈列世博园区,有价值的保护保留建筑将被改造成展馆、餐厅或其他服务设施。
世博园区保留了38万平方米住宅和各种优秀建筑,其中仅工业遗存就有25万平方米,这在世博会历史上是首次,世博会后,即使美轮美奂的临时场馆被拆除,这些有着城市历史记忆的建筑也将会被永久保留。
现在,在走进世博园区时,一些参观者会埋怨园区有些“绕”,那是为了留住某些保护保留建筑。世博园区共少拆迁了1万户人家,规划红线标示的园区“周长”却变得特别长。
上海世博会从规划之初,就在实践节俭办博、生态办博的原则。记得有一次去采访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他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不规则造型的建筑模型,猜不出是什么,他不肯透露,笑着说以后会有惊喜带给大家。
直到世博会开幕,都没有等来惊喜,我知道,一定是为了节俭办博、生态办博,最后舍弃了那份“惊喜”,这在世博会筹办过程中,已有过无数先例。
世博会申办时,花桥、人工运河和植物走廊的规划方案给人深刻印象,很多人希望这能成为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永久保留,但方案论证下来建设费用昂贵,且实用性难以保证,很快方案就淡出了人们视线。
再如,在百年电厂烟囱上建动态观光塔“和谐塔”,当时也很引人关注,但最后也被舍弃了,代之以气象塔方案。现在来到世博浦西园区,远远就可看见这个烟囱改造的可以实时显示温度的大型温度计。
还有那个“简朴而不失亮点、热烈而不求奢华”的开幕式,为了少花钱,少扰民,演出方案数易其稿。在黄浦江上挑空建一个舞台,让星空下的夜幕为缤纷的演出加分,投入太大被否了;另一个方案是在卢浦大桥上缀满灯光,成为灯光秀场,但要封桥两个月,也被否了。
最终的方案是将世博文化中心室内表演延伸至浦江两岸,灯光喷泉焰火共同营造浓烈的欢聚氛围和别致的演出效果,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好评。
在这同时,场地建设已为黄浦江景观节目预留了硬件设施,例如喷泉是永久性的,开幕式的精华部分可以成为园区今后夜间演出的保留节目。
省区市馆检验地方政府
“领悟力”
环绕着国家馆红色“东方之冠”的灰色建筑是古朴大气的省区市馆,每个省区市在这里都有600平方米展示空间。
直到世博会开幕前夕,世博局国内参展部副部长钱伯金才说,省区市馆的精彩不亚于需要预约才能看上的国家馆,值得大家期待,我们真的是在集全国智慧办博。
我知道这意味着各省区市馆经历了上下求索几番折腾,终于变得独特而充满魅力。
这几年我多次参加世博会省区市联席会议采访,开头很长时间许多省区市找不到感觉,心向世博却无从下手。都说世博会是“让中国看世界,让世界看中国”,难不成将山水、人文、物产、成就一股脑儿都端出来?
2007年被称为是省区市参展推进年。我至今记得,9月,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五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说了一番令人震动的话:“办好上海世博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中国馆,关键是理念。各省区市馆能不能办好,是对参展地方领导领悟力的检验,就是要看能不能准确领悟和把握历史文化传统与科学发展理念。”
各省区市领导当然谁都不想自己“领悟力”低下,开始从心底里认定,世博会不是成就展或商品展,而是展示最独特闪光的“那一点”。于是,主题陈述、理念策划、创意集聚,都围绕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发现之旅’”进行:
“窗口――广东神话”、“潮涌海西魅力福建”、“生态江西”、“山地・森林・重庆”、“醉・美贵州”、“无徽不成镇”、“天上”、“七彩云南和谐城乡”……从这些主题就可以相信,走遍整个省区市馆,都不会遭遇雷同、感觉相似。
现在,走进省区市馆,谁都会被各具特色的展馆所倾倒。此外,这些展馆的构件都是在当地制作好了现场拼装的,不打地基,也不用怎么装修,所以施工时速度特别快,世博会结束后,大部分构件还可以拆了再利用,十分符合生态世博理念。
各省区市参展世博会还有无数项目,有好吃的中华名小吃和菜系,有好看的活动周巡游和演出,还有好玩的场馆内和网上世博会互动,即使高科技新发明也注重让人明白好懂。所以,省区市馆是世博会人气最旺的展馆之一,世博园区各处展示的各地绝活、美食和美景,永远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上海世博会已将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何吸取大量营养来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创新,如何不负众望共同努力,把世博会真正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盛会,还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