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历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历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学生的课堂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针对高中历史的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了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新理念,这种理念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关系,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本文中笔者将从“生活化”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以及“生活化”的具体表现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教学理念

大多数人都存在这样一个认知的误区,那就是文科死记硬背就能学会。历史作为一门“文科”,我们提到最多的关于它的学习方法就是“背”,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很多学生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这种状况正日益得到改善,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新理念逐渐走进高中历史的课堂。把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的关系,高中历史课堂将重新焕发光彩。

一、“生活化”理念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学生往往会选择最快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然后投身浩瀚的“题海”之中。从效果来看,好像是这种方法最有效、最便捷,但是事实上这种方法学生的收获是最少的,学生普遍认为历史的学习对现实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将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剥离,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进程。“生活化”理念与之相反,它把历史变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现实中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历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这样的变化使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学习兴趣也异常浓厚,历史课上不再是昏昏欲睡,学生也不再认为历史是毫无用处的。在这种学习模式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的历史素养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二、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思路与应用

1.教学观念生活化

想要使生活化教学理念取得更好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理念,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与过硬的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己,在课堂上将枯燥的历史知识与鲜活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打破以往只会死记硬背的局面。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提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掌握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并灵活的运用。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大多数历史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喜欢直接把一些概括性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种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学生在初次接受这些概念时,不能理解,就只能死记硬背。不但成绩不能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消退,对历史教师的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繁杂冗长的历史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生活化的的历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把握和安排,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应该更加准确。教师要提前对所教授的内容相当熟悉,找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教师可以列举几件这个人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补充和总结的作用。

3.评价方式生活化

教学评价是对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小结,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度的一个考量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对学生今后的学有裨益。现在的评价依据主要是考试成绩的多少,只要成绩高,就代表学生学习效果好,学习能力高。这种片面极端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缺乏对学生整体而清晰的认识,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完善评价方式的任务势在必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生活化的评价方式巧妙地规避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以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与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帮助。新课程改革下,教育更加注重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证明新时代下,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能力高的人才,而且更要切近生活与社会,能够更好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人。这是新时代下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必然要求,更是教育的出发点。

三、结语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能够使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它带给学生的将不只是历史知识的增加,还有综合素质和历史文化修养的提升。高中历史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而且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科教学的生活化,不断提高历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晓庆.新课标下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探析[J].学园.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