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山方言的“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山方言的“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倒”在湖北京山方言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它有多种不同的用法。根据“倒”在京山方言不同句式中的用法,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动词、介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并结合例子作了详细论证,从中总结出京山方言“倒”的独特用法。

[关键词]京山方言 倒 词性 语法

[中图分类号]H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054-03

京山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美誉,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湖北省的中部,东临安陆、应城,西接钟祥,南连天门、沙洋,北倚随州,是大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之一。全县国土总面积3520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所讲方言为京山方言。

京山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按方言七区说分区,应属于北方方言区,再细分为天沔方言区,与天门、沔阳、武汉方言有很多相似之处。处于中部的京山,所讲方言虽然受到了普通话的极大影响,以及周边方言的渗透,但是仍然在许多方面凸显出了自身的特色,例如在语法上就有很多特殊用法。京山方言中的“倒”,其用法就是很典型的一例。根据其在不同句式中的用法,可以把“倒”分为动词、介词、动态助词和语气词。本文结合具体的例子,主要介绍了其不同于普通话的特殊用法即动态助词和语气词两种用法。

一、“倒”作动态助词

助词是指附在词或词组后面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或附加意义的一类词,属于虚词一类,大都念轻声。助词可以分为动态助词、结构助词、数量助词、时制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列举助词和其他助词等。[1](p.30)

动态又叫“体”或“情貌”,动态,不是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它可以表示事件在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动态。动态助词是助词的一类,它指的是动作或性状在变化过程中的情况,是处在哪一点或哪一段上。[1](p.31)具代表性的动态助词有“着”“了”“过”。普通话中表示进行或持续的“着”,在京山方言中,用“倒”来表示,读为上声[tau³¹³],与其他方言中表持续的“倒”读为轻声不同,[2]这里的“倒”不能理解为本字,而应看作同音字,[3]不同于京山方言中的动词“倒[tau³¹³]”,例如:“梯子倒了”。

(一)纯时间的“倒”,表示某种静态的持续

这种用法经常出现的句式是“V+倒+在”,也有出现在“V+倒+地”句式中的。如:

(1)门敞倒(着)在,你直接进克(门开着,你直接进去)。

(2)屋头的灯泡亮倒(着)在,我忘了关(屋里的灯亮着,我忘了关掉)。

(3)衣裳晾倒(着)在,下午就干了(衣服晾着,下午就会晾干)。

(4)符子泡倒(着)在,玩哈洗(毛巾泡着了,等会洗)。

(5)锅里的饭温倒(着)在,你起来就吃(饭在锅里温着,你起床了就吃)。

(6)你接到说,他听倒(着)地(你继续说,他听着的)。

(7)你不怕,梯子他扶倒(着)地(你不要怕,他把梯子扶着的)。

(8)你不慌,我在屋头等倒(着)地(你不要着急,我还在家里等着)。

(9)他还跪倒(着)地,叫他起来吧(他还跪着,让他站起来吧)。

(10)我们不要进克了,他还睡倒(着)地(我们别进去了,他还在睡觉)。

例句中的“在”与“倒”同时出现,表示正在进行时。从(1)至(5)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连接“倒”的动词如“敞、亮、晾、泡”等不仅能表示动作行为本身,而且还能表示动作行为完成后所遗留下来的状态,这种动态动词的用法和静态动词比较一致,对“倒”的依赖性比较强,[4](p.19-22)如果省略“倒”,句子就不通顺,不能表达明确的意思了。例子(6)至(10)中,因为动词“听”“扶”“等”“跪”“睡”都是静态动词,所以对“倒”的依赖很强,更不能省略“倒”。

(二)持续体标记“倒”表示动作或事件的进行

这种用法经常出现的句式是“把…+V+倒”,如:

(1)拿布来把纱窗上的洞堵倒(住)(拿布来把纱窗上的洞堵住)。

(2)我硬是要把他管倒(住)(我就是要管住他)。

(3)我硬是要把这个老鼠抓倒(住)(我就是要把这只老鼠抓住)。

(4)你出克的时候记得把门关倒(住)(你出去的时候记得把门关住)。

(5)我们要把他守倒(住),不让他遍地闹(我们要把他守住,不要让他到处闹事)。

(6)你去屋头把空调开倒(着)(你进去屋里把空调开着)。

(7)把饮水机头的水烧倒(着)(把饮水机里的水烧着)。

(8)等哈我们要把大门开倒(着)(等会我们要把大门开着)。

(9)你把这个盘子端倒(着),送到那头的桌子(你把这个盘端着,送到那边的桌上)。

(10)叫他把这个问题先想倒(着),老师等哈要问(让他先把这个问题想着,老师等会要提问)。

以上四个例子,(1)至(5)例中的“倒”相当于普通话的“住”,与(6)至(10)例中相当于“着”的“倒”有细微差别。它们的相同之处是:由于有介词“把”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动词对“倒”的依赖,上述例子中的“倒”都可以省略,虽然省略“倒”后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但是前后还是有差别。如:

你去屋头把空调开。

你去屋头把空调开倒(着)。

两句话相比较,前一句更强调这个瞬间动作“开”,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持续性;后一句关心的则是这个瞬间动作完成后状态是怎样的,有明显的持续性,体现出说话人想要看到的一种情景。[4](p.21)

(三)京山方言的动态助词“倒”能把前后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表示持续的动作是另一动作的方式

这种用法经常出现在连动句式中,例如:

(1)能不能坐倒(着)说话(能不能坐着说话)。

(2)你又睡倒(着)看书,不怕把眼睛搞坏了(你又睡着看书,小心把眼睛弄近视了)。

(3)蹲倒(着)吃饭土气的很(蹲着吃饭很土气)。

(4)你这个样子哭倒(着)说话,人家是听不清的(你这样哭着说话,别人是听不清的)。

(5)站倒(着)睡觉,他还真是稀奇(站着睡觉,他还真是奇怪)。

(6)上课时趴倒(在)桌子上听讲是对老师的不礼貌。

(7)把麻袋扛倒(在)肩膀上走,轻点(把麻袋扛在肩膀上走,轻松点)。

(8)你帮我把饭装倒(在)盒子里保温(你帮我把饭装在盒里保温)。

(9)等小伢躺倒(在)床上睡了,你再把玩具收起来摆好(等小孩子躺在床上睡着了,你再把玩具收拾起来放好)。

(10)你就把这个坏人藏倒(在)屋头供着吧,不害死你(你就把这个坏人藏在屋子里供养着吧,害死你)。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倒”用在连动式中可以有两种句式,(1)至(5)例的句式是“V1+倒+V2”,中间没有出现宾语,句中的“倒”相当于“着”,且不能省略。

(6)至(10)例的句式为“V1+倒+处所词+V2”,这种句式中的“倒”相当于“在”,和前一句式的“倒”有区别,并且省略“倒”句子也成立,但是所体现出来的持续意义会减弱。相当于“在”的“倒”除了会出现在连动式中,也会出现在“V+倒+处所词+在地”的句式中。例如:

(11)报纸搁倒(在)桌上在地(报纸放在桌子上)。

(12)锅碗放倒(在)池子里在地(碗放在池子里)。

(13)饭菜留倒(在)锅里在地(饭菜留在锅里)。

(14)我的成绩排倒(在)前面在地(我的成绩排在前面)。

这四个例子和例(6)至(10)一样,“倒”后要接表处所的词,句子省略“倒”也能成立,与之不同的是,它们并不表示连动。

(四)在否定句中“倒”也可以表示持续意义

(1)大门不要开倒(着),人家会进来(不要把门开着,别人会进来)。

(2)别把电灯泡遮倒(着),乌七八黑的,看不清(不要把灯遮着,黑漆漆的,看不清楚)。

(3)他睡倒(着)看书(他没有睡着看书)。

(4)他哭倒(着)说话(他没有哭着说话)。

例子中的否定词,否定的都是持续状态,“不要”否定“开倒”这个状态;“别”否定“遮倒”状态;“”否定的是“睡倒”和“哭倒”状态,而不是否定“看书”“说话”。这点与罗自群所描写的襄樊方言中“倒”用在否定句中表持续意义是一致的。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当句子中只有一个动词时,襄樊方言中往往只能说“没(有)V”,不能说“没(有)V倒”,[4](p.24)但是在京山方言中可以说“没(有)V倒”,例如“大门(没有)关倒”,“我们(没有)睡倒”。

(五)与动作结果有关的“倒”

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表示动作行为结果实现的可能与否,它是成对使用的,“V得倒/V不倒”,[2]例如:

(1)写得倒自己的名吗?――写不倒(会写自己的名字吗?不会写)。

(2)读得倒这句话吗?――读不倒(会读这句话吗?不会读)。

例子中的否定式“V不倒”表示完全不能胜任某项任务的结果。

第二种情况中“V+倒”表示做好了某件事情,其否定式“(没有)+V+倒”表示没有做好某件事情,[4](p.28)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

(1)自己的名还是写倒(自己的名字还是没写会)。

(2)找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找倒那个人(找了几个小时还是没找着那个人)。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动作结果有关的“倒”,其否定式有两种,“V不倒”和“(没有)+V+倒”,且二者表示的意义有差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的“倒”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

二、语气词“倒”

京山方言中的“倒”作语气词,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表示提醒或命令,可以用在陈述句里,也可以出现在祈使句中。如:

(1)路上骑车小心倒(着)(路上骑车要小心)。

(2)注意倒(着),不把插头打湿了(注意着,不要把插头弄湿了)。

(3)你们给我仔细听倒(着),要是再犯捶死你个个(你们给我仔细听着,要是再犯打死你们)。

(4)看倒(看着)!

(5)盖倒(盖着)!

(6)放倒(放着)!

出现在陈述句(1)至(3)例一般表示提醒,句中的“倒”可以省略,句意没有改变。出现在祈使句(4)至(6)例的“倒”表示命令,一般情况下是静态动词或瞬间动词单独带“倒”,句中的“倒”也可以省略,但是句意有变化,单一个“看”与“看倒”相比,没有命令意味,也没有明显的持续意味。

另外,在京山方言中,这种用法有着与其他方言不同的特点,其他方言如襄樊方言中某些不是瞬间动词、只能表示动作行为本身的动词,不能单独带“倒”。[4](p.22)但是在京山方言中,虽然这种动词本身能表示命令,但也能单独带“倒”,表示一种持续状态的命令,如:

(7)吃倒(吃着)!

(8)走倒(走着)!

第二种情况的“倒”是表示一种斥责的语气,经常出现在“V+倒+个+N,...”句式中,区别于其他方言中“倒”的用法。例如:

(9)弓倒(着)个背(驼着背),跟谁学的!

(10)板倒(着)个脸(绷着脸),给谁看!

(11)披倒(着)个头发(披散着头发),像个疯子!

这种情况下的“倒”不能省略,否则就体现不出斥责语气了。

三、京山方言中的“倒”也保留了普通话“到”动词、介词的用法

(一)“倒”作动词

这种情况京山方言中“倒”和“到”混用,老派用“倒”,新派用“到”。

(1)都等会儿,他还没倒(到)。

(2)他不在家,他倒(到)京山了。

(二)“倒”作介词,表示空间意义

(1)你送一只死鸡倒丈母娘家。

(2)我们把这筐鸡蛋送倒他家。

综上所述,京山方言中“倒”除了普通话中的用法外,更为常见和通用的用法是用作动态助词和语气词,而且在这两种用法中,还存在着与其他方言中“倒”不同的特点,如读音与其他方言不同;作为动态助词的“倒”,不仅替代了普通话中的“着”,还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住”“在”,所用范围比其他方言中的宽泛;作为语气词的“倒”,不仅能用在祈使句中,还能用在陈述句中,另外还能表达斥责的语气,区别于其他方言。这充分体现出了本地方言特色。

据《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记载,说“坐倒”的有45个方言点,其中就有汉口、汉川(麻河渡)、天门(乾镇)、京山(永隆河)、荆门(团林铺)、钟祥、襄樊、应城、麻城、沔阳(仙桃)等。[5]利用方言的相似性,同时参考罗自群对襄樊话中 “倒”所作的分类,我们可以对京山方言中“倒”的特殊用法做一个大的归类。

罗自群将襄樊话中的“倒”分为三大类,相当于北京话表示持续意义的“着”为“倒1”;相当于北京话动词后面的“在”为“倒2”;相当于北京话表示动作结果的“着”为“倒3”。[4](p.19-29)

京山方言中出现在句式“V+倒+在”“V+倒+地”表示静态持续、在“把…+V+倒”句式中表示动作或事件的进行、在连动式“V1+倒+V2”中和否定句中表示持续的“倒”可归于“倒1”;出现在表连动的“V1+倒+处所词+V2”句式中和句式“V+倒+处所词+在地”中的“倒”应可归为“倒2”;与动作结果有关的“倒”归为“倒3”;另外在京山方言中还有作语气词的“倒”,比如表示斥责语气的“倒”,我们可以再归一类“倒4”。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1.

[2]杨琳.湖北襄樊方言中的“倒”字[J].语言应用研究,2006(7).

[3]罗自群.汉语方言读上声的持续标记“倒”[J].语言研究,2006(1).

[4]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婷.安康汉滨方言的“到”[J].安康学院学报,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