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北省大名县“古城复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北省大名县“古城复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在复杂多变的竞争格局下,如何打造小城镇特色品牌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古城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承载,既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城市空间特色,又能拉动城市旅游产业,推动城市经济。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绝大部分古城在物质层面上,已消失殆尽,因此20世纪末以来,“古城复建”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一哄而起的古城给城市带来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城市规划中的难题。本文首先论述河北明清大名府“古城复建”现状及其带来的问题,然后着重阐述应对策略,希望对古城开发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名县古城复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大名县位于河北东南部,东联山东莘县、冠县,南接河南南乐县,为三省交界之地,总面积1052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大名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曾三次为都。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名与周边城市之间的竞争逐渐加剧,而选择打造特色旅游成为大名县的重大工程。2009年,大名县政府就启动了大名府古城修复工程,欲再现宋明古城风貌。然而四年过去,笔者实地考察大名县,发现大名府“古城复建”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2.大名府“古城复建”现状与问题

2.1古城建设现状

2.1.1古城内部建设现状

大名县古城内主要以居住功能为主,商业沿十字轴两侧布置;历史遗存主要分布于古城南部,城内建筑主要为1-2层;城内道路较窄两条主干道宽度不到6米,次要道路宽度一般在3-4米;城内空间尺度宜人,道路格局较为整齐。目前,重建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东、西、北三个城门楼,东大街仿古包装已完成。四面城墙修复已基本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 9.2 米,宽 8.34 米,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修缮原则,外部用手工蓝砖堆砌,内部用三七灰土填筑。整个大名府古城复建过程经过反复推敲,城墙建设及城墙所包围区域文物古迹维护较好,府衙、女子五师等明城景点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比较成功。

2.1.2古城建设现状

古城护城河正在施工中,东、西城门外广场已建设完工,北城门外街道改造已出具古街形象,大名府路经过整治已较为整齐。古城西侧建筑风格、色彩不统一,布局较乱;东城门外和南城门外为大片城中村,环境较差。

2.1.3古城复建工程进展分析

目前,大名县古城复建工程在物质建设层面而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进度仍较慢,仅基本完成城墙附近与标志性建筑(城门等)及东大街仿古街的建设,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对整体街区仿古空间的复原,包括建筑风格改造、街景整治及街区空间格局的调整等。然而现状古城内人口密度较大、且以低收入居民为主,建筑多为居民自建住宅,且年代较久、质量较差,实现古城街区空间的转变与更新将是一项涉及环境整治、居民搬迁、产业转型等多方面问题的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古城现状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将对古城复建下一阶段的工作造成较大阻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是下一阶段复建工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2.2现状问题

①古城内活力分布不均。

②城内外业态单一,缺乏特色,后续发展不足。

③古城内外生态环境较差。

④古城规划与建设中过于借鉴已有经验,自身文化与特色挖掘不足。

⑤旅游配套设施落后,旅游产品开发不足。

⑥“古城复建”工程资金来源单一。

⑦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管理机构。

3.大名府“古城复建”应对策略

大名县在2009确定了以打造“宋府明城”统领三年大变样的工作全局,提出“一年恢复明城墙,三年建成新景点,五年完善古城游”的口号。从项目伊始到如今已有四年,古城墙已经复原,古城内部景点也修复较为完善,然而大名的旅游并未走向正轨,政府的投资也没得到相应的回报。

3.1明确大名“古城复建”开发目的

首先,明确大名“古城复建”绝非人造一个单一旅游景区,而是结合古城棚户区改造,是大名进行城市升级改造重大战略。在城市升级改造中想要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大名上千年的文化底蕴融入其中,打造一个集文化产业、旅游休闲、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城市功能片区。

其次,结合大名古城复建契机,改造大名古城落后的道路和市政设施,着力提升古城内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此项措施必定使当地居民受益。

最后,通过打造明清大名府,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大名品牌,为大名其他产业招商引资,将大名“古城复建”作为链条的开端,通过古城的再造,利用“触媒理论”,引发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发展,结合现有武术、宗教、饮食等多种文化,草编、香油等特色产业,整合现有多种旅游资源,将古城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特色产业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相结合,丰富旅游内容,最终是使整个城市的发展得到促进。

3.2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景观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较弱、历史底蕴深厚,古城旅游开发必然多以观光型为主,因此建设古城、发展旅游过程中,过于借鉴异地已有经验必然造成特色少、雷同多,缺乏文化内涵。所以,必须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与周围城镇协作发展,采用优势互补的策略,把周围小城镇纳入到一定的区域系统中,建立区域性开放体系,相互促进,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将大名千年文化寓于景观,通过景观形成体验,强调历史景观、礼制景观、堪舆景观。历史景观指大名城保存的牌坊、寺庙、教堂等明初至今的各类历史建筑,此类景观反应了大名的历史沧桑;礼制景观即大名鲜明的“方形”布置,前朝后市的宗法象征,及“体仁”、 “乐义”、“崇礼”、“瑞智”四座城门所传承的古人对礼制的强调。堪舆景观是古人在长久的城市建设中适应自然,从而创造出的“堪舆术”,大名中间高而四周低,利于排水,而四周又有大水塘若干,从而又便于排涝和防旱,并可调节古城生态环境 。

3.3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

大名古城建设中由于资金缺乏,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低下、品种单一、缺乏特色,从而导致古城建设和发展后劲不足。开发自身优势,在购物、观光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更新元素到服务中,通过开发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大力发展餐饮住宿行业,完善食宿基础设施等策略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3.4增加民间资本,拓展资金来源

改变只依靠政府推行,而忽视市场和民间力量的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更新思路充分动员民间资本的注入;通过政府渠道,争取旅游开发基金,保障古城资金健康运转。

3.5设立专业机构,科学管理,提升公众参与度

改变大名古城开发管理混乱的现状,增设独立机构对古城开发进行运转,责任到人;增加各个专业相关人才在管理机构中权限,使古城开发更科学、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公众作为古城土地的直接使用者,民众在其中生活,增加其参与度,对古城的开发保护有极大推动作用,也会减少政府与公众之间矛盾。

4.结束语

古城开发是大名县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正确开发古城旅游,对大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极大的推动作用。古城开发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又是对新文化的创造。科学有效进行古城开发,发扬中华文明,努力探索出中国特色的古城开发道路。

参考文献

[1]郑惠华,蒋文浩,苏智勇. 大名县三年“大变样” 谱绘城市发展新蓝图[J]. 河北经济日报, 2011(01).

[2]王恩川,薛立杰,李珂,周彦青. 大名县古建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11).

[3] 唐秀丽,乔忠,王敬华.我国小城镇旅游产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乡镇经济,2006年第5期:22-31.

[4]殷景文,张凌.旅游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共生关系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年第1期:99-104.

作者简介:孟丹丹,女,1987年1月,硕士在读,天津城建大学;李国安,男,1986年6月,硕士在读,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