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产业结构评价及其与就业弹性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产业结构评价及其与就业弹性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了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以及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并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了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就业弹性的建议。

关键词:比较劳动生产率 产业结构 就业弹性

近年来,我国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日趋合理(潘照安等,2010)。然而,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200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9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较2008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就业弹性的下降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所引起的,即“经济结构调整论”(张本波,2002;张车伟等,200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评价以及分析其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关系,提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的相关建议。

我国产业结构各项指标评价

(一)比较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表示某产业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之比,它反映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重,比重越高,则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差越大,经济的二元结构越显著(陈仲常,2004)。

从时间序列考察,当经济结构二元性处于加剧阶段时,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非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渐升高;在两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别达到最高点后,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又转而逐渐升高,从低于1的方向趋于1,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则趋于下降,从高于1的方向趋于1。所以,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U型”特征。同时,非农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轨迹呈现“倒U 型”特征。公式为:

其中,α表示比较劳动生产率,Y表示总生产总值,Y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L表示总的就业人员数,Li表示第i产业的就业人员数。

从表1可以发现,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显著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但是2006-2009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说明我国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位于“U型”的上升阶段,农业的就业人数与产出比例正在向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近年来表现出缓步下降的特征,说明我国的第二产业处于“倒U型”的下降阶段;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总体来看还是在逐步下降,处于“倒U 型”的下降阶段。

(二)产业结构偏离度

该指标衡量的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是否处于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体现出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即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一般认为,Si=0,产业结构的GDP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同步;Si0,产业排斥劳动力,应该吸纳劳动力。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业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于零。公式为:

Si=α-1

其中,Si表示第i产业的结构偏离度,α表示第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从表2可以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存在隐性失业,应转移劳动力,这与目前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实际情况相符。我国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对称较之其他产业更甚,即我国的第一产业效益相对要低。而对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偏离度普遍大于0,这反映出我国第二产业目前存在着排斥劳动力的现象,应吸纳劳动力。这与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发达的国家的现状有关。对于我国第三产业则有极大的就业空间,应吸纳劳动力。总体来说,我国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现象,即匹配程度较低。

(三)产业结构变动速度K值系数

该指标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速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产业结构变动K值越小,则产业结构发展得越完善。公式为:

其中,K为产业结构变化值,qij为报告期i次产业产出占总产出的百分比,qi0为基期同次产业产出占总产出的百分比。

从表3可以发现,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陈仲常,2003),2000-2006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大于2007-2009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这与金融危机来临时政府调整战略有关。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设定

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来看:在经济发展早期,劳动力主要在第一产业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当人均GDP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因此,从产业结构总体的变化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会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则会逐渐增加(Mazumdard,2003)。2000年以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张车伟等,2002),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表现出了不一致性(龚玉泉等,2002),但对产业结构与就业弹性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建立模型来研究就业弹性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李从容等,2010;刘凤朝等,2008)。产业结构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PIP/GDP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SIP/GDP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TIP/GDP表示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百分比,EM表示就业弹性,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增加的百分点。

(二)数据选择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更加凸显,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就业、创造和谐社会,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本研究采用《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1991-2009年间我国就业弹性和产业结构,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了避免变量数据的剧烈波动,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首先对EM、PIP/GDP、SIP/GDP、TIP/GDP取对数,表示为LN(EM)、LN(PIP/GDP)、LN(SIP/GDP)、LN(TIP/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