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467例体检者脂肪肝的CT和B超诊断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467例体检者脂肪肝的CT和B超诊断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CT和B超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2467例体检人员进行肝脏CT和B超检查,比较两者的诊断效率。结果 2467例中经CT诊断为脂肪肝594例,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468例。ct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为24.1%,明显高于 B超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1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CT;B超;脂肪肝;诊断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膳食结构逐渐发生改变,其中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脂肪肝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通常是指肝细胞内脂质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多表现为脂肪变性、脂肪肝炎和肝硬化等病理改变[1]。CT和B超检查是临床上诊断脂肪肝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对2013年1月~12月2467例体检人员进行CT和B超的肝脏检查,比较CT和B超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为脂肪肝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12月来本院进行体检人员共2467例,其中男性1430例,女性1037例,年龄19~57岁,平均46岁,均进行肝脏的CT和B超检查。

1.2方法①CT采用美国GE公司的SYTEC18001单排螺旋CT,常规层厚7 mm,层距8 mm连续扫描,层厚7 mm连续扫描。图像采用窗宽350 Hu.窗位35 Hu显示,观察肝实质与肝内血管的相对密度差别;在肝右叶最大层面用0.5 cm直径的圆形感兴趣区测量肝右叶前段和同一层面脾脏的CT值,记录不同程度脂肪肝的CT值和肝/脾CT比值。②B超采用日本产东芝6 000彩色多普勒电脑超声仪对患者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分析肝内光点的大小、分布、回声强度及超声衰减程度和范围,观察肝内管道系统,特别是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分布及管壁反射情况等。

1.3判断标准脂肪肝CT表现为正常人肝CT值高于脾CT值,两者相差5~10 Hu,肝实质密度等于或低于肝内血管密度。若肝CT值低于脾CT值即可诊断为脂肪肝。B超诊断脂肪肝标准:肝脏体积不大或增大,肝边缘轮廓不清楚,肝实质回声轻度增强或近场回声增强或呈云雾状,远场回声减弱,光点较正常肝实质细而密,肝内管状系统显示不清,部分肝静脉变细,肝血流频谱波幅减。

1.4统计学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467例中经CT诊断为脂肪肝594例,经B超诊断为脂肪肝468例。CT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为24.1%,明显高于 B超诊断脂肪肝的有效率1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由于脂肪肝引起的肝炎日渐增多,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体内肝脏的脂肪代谢功能障碍和摄入过多的脂肪,当肝内脂肪含量大量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就会形成脂肪肝,严重时可演变成肝硬化[2]。目前临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靠肝穿刺活检,但其活检具有创伤性,不易广泛应用,也不宜为患者和家属接受。近年来,随着CT和B超检查的普及,由于其操作简便,理论技术成熟,成为临床上诊断脂肪肝两种最重要的方法。

有研究表明,肝/脾比值和肝脏脂质含量之间呈明显负相关,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肝脏密度减低,CT测得的肝/脾比值不断下降[3]。CT诊断脂肪肝就是以肝脏CT值低于脾脏CT值的多少来诊断和分型,同时对其治疗转归也能提供可行的依据。脂肪肝可表现为在普遍密度降低的肝脏内可见相对高密度区,即脂肪非累及区。弥漫性脂肪肝诊断一般不需增强,局限性脂肪肝诊断不清时需强化扫描。有研究认为局限性脂肪肝为一定形状的低密度,须与其他疾病鉴别,增强前后肝脏密度的差别变化以及延迟扫描均对其鉴别有一定作用[4]。B超诊断脂肪肝是以肝实质光点的回声强度,肝内管状结构的清晰度以及后方有无衰减,已被公认为脂肪肝定性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但由于其存在操作依赖性强、 主观性强等不足,使其阳性预测值仅为34.5%[5]。有研究表明,超声衰减系数仅在正常组与重度脂肪肝组,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本研究体检对象共2467例,全部经CT和B超检查,CT诊断脂肪肝594例,B超诊断脂肪肝468例,CT与B超脂肪肝诊断存在显著性差异,CT诊断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因此,超声诊断脂肪肝检查缺乏量化的标准,需要参考多个参数确定,可作为脂肪肝定性诊断的初筛的影像学方法。CT检查具有检查迅速、测量客观、可量化指标及疗效评价,可以作为脂肪肝诊断一种重要的、 非创伤性的定量方法。

参考文献:

[1]Shigefuku R, Takahashi H, Kato M, et al. Evaluation of hepatic tissue blood flow using xeno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fibrosis progression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compariso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 Int J Mol Sci, 2014, 15(1): 1026-39.

[2]Wu S, Tu R, Zheng E, et al.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 of focal fatty sparing of the liver at follow-up: a preliminary study based on son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J Ultrasound Med, 2013, 32(10): 1695-702.

[3]Jang S, Lee CH, Choi KM, et al. Correlation of fatty liver and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using a simple fat computed tomography protocol[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17(28): 3335-41.

[4]Jang S, Lee CH, Choi KM, et al. Correlation of fatty liver and abdominal fat distribution using a simple fat computed tomography protocol[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17(28): 3335-41.

[5]Kim DY, Park SH, Lee SS, et al.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prospective study with same-day biopsy used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J]. Eur Radiol, 2010, 20(2): 359-66.

[6]Duman DG, Celikel C, Tuney D, et 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useful tool for hepatosteatosis assessment?[J]. Dig Dis Sci, 2006, 51(2): 3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