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及应对举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及应对举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川西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封闭、自然条件恶劣、盛行、多元文化并存。这里原生性的文化观念占统治地位,人们更倾向于信仰宗教,对外来的新知识较为排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的吸引力,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民族地区的推行工作。从三个方面分析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并在正确审视这些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推进大众化的适然之策。

关键词: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251-02

川西南民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云贵高原西北缘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是内地通往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封闭,山地高原是这一地区的显著地貌特征。当地的少数民族以彝族、藏族为主,主要聚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等地。因这里地处偏远,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生存状况恶劣,生计手段原始,所以经济发展落后,是中国典型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又因这里少数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民族关系复杂,社会管理难度较大。许多山区居民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学习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普遍较低。由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原生性的文化观念占统治地位,妨碍人们对新知识的吸收,许多民族群众的社会主义意识淡薄,缺乏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素养。

一、现状分析

1.认知程度不高。为全面真实了解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状况,本人在调查、走访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民族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情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研析。调查显示,在被问及“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吗?”这个最基本的问题时,选择“不知道”的有50.2%,选择“知道很少或部分”的有44.9%,选择“知道较多”的仅有4.9%。当然,上述选择的不同是基于受访者的居住地区、知识水平及工作性质的差异而产生的,其中,选择“不知道”的大多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他们多为文盲,生活方式简单,整天忙碌于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关心时政,不了解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选择“知道很少或部分”的主要是一些城镇居民,他们普遍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又因居住在城镇,信息较为发达,在耳濡目染中自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部分的了解。选择“知道较多”的受访者主要是一些机关单位的国家公职人员,一方面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读书时曾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公职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举办过不同层级的专题培训,他们中的许多人参加过专题培训活动,自然也就“知道较多”。总体而言,川西南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或不甚了解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整体认知程度较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离不开对这一理论的明确认知,认知程度低自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信仰,最终阻碍马克思主义在这一地区的宣传普及。

2.宣传普及不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系统性和抽象性的学说体系,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专业化,有人要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和事业来推进,扎扎实实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推向深入,挖掘其科学性,增强其吸引力。另一方面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架起科学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这里离不开基层理论宣传干部的作用。由于川西南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工资待遇不高,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不愿到此工作,目前这里的基层理论宣传队伍十分薄弱,县区党校编制少,工资低,多数教员不愿意做理论宣传工作,专业人才缺乏。22.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多次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55.7%的被调查者只是偶尔听过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宣传,18.8%的被调查者则从没有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多次接受”的主要是民族地区的各级干部及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从没有接受”的主要是民族地区更加偏远的农村地区。这里的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没有专职的宣传人员,作为宣传主导力量的村干部理论水平也不高,他们本身对某些理论、政策尚未理解透彻,概念模糊,更遑论去宣传和讲解了。虽然市县组织了一些理论素质较高的宣讲团,下乡进村进行宣教活动,但次数太少,对农民来说如同“过眼云烟”。同时,有些宣传普及缺乏针对性,没有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现实指导,远离群众生活,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无法在信任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在运用中信仰马克思主义。

3.资金支持不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在某一地区能否顺利推行与该地区的党政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有极大关系。经济落后地区领导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经济建设搞好,往往会忽视文化建设上的投入。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也是制约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原因之一。调查中发现川西南民族地区农村一些地方文化站、图书室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破旧,相当一部分乡镇不仅没有文化站,而且由于乡镇经费缺乏,乡镇广播电视事业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农民思想文化阵地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据调查,凉山州17个县市中建有乡镇文化站并能正常开展工作的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文化站绝大多数在汉区,少数民族乡镇则寥寥无几[1]。这样,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及时传达贯彻到民族群众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因此而大大弱化,导致一些人们游离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和影响力之外。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二、应对举措

1.关心民生实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同志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2],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就必须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是民生问题,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有效的实施途径。当前,川西南民族地区突出的民生问题主要有发展落后、交通闭塞、就医难、读书难等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强本地区交通、通讯、环保等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文化、卫生投入力度,着力解决民族群众读书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要切实抓好这一地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只有以解决民族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切入点,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才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只停留在书面和口头上,脱离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和难点问题,就不可能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和拥护,推动这一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总之,只有关注和改善民生实际,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才能使川西南民族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推行。

2.创新传播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渠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川西南各民族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舞蹈、图腾和神话等,并影响至今。推进川西南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各民族文化,即在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腾崇拜等文化的基础上,用民族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以解决民族地区及民族群众问题为目的,向民族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宣传语言上要体现出鲜明民族特色,要善于运用民族群众创造成语、警句和寓言故事等议事说理,把宣讲的内容编成脍炙人口的藏族、彝族的顺口溜和歌谣,以利于群众的理解和吸收。也可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同旅游相结合,以点带面,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的同时,潜意识地提高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同时,还必须充分运用各种载体和传播平台,不断进行传播平台创新,如既要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也要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的空间,这样才能达到拓宽本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渠道的目的。

3.发展经济实力,加大对推动大众化的资金投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靠保证。只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民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该地区的文化建设上来。[2002]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切实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因此,川西南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把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基础文化建设,力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建设投资新体系。通过加大投入,做好本地区各县、市、区及乡镇文化宣传机构的建设工作,为在基层宣讲马克思主义搭建平台,便于人民群众及时接受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理性认识和行动指南,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

三、结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内化于民族群众中来,培养他们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最终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把党的理论转化为各族人民的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追求,使各族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抵制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干扰,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需要。总之,搞好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只有高度重视,紧密结合民族地区实际,不断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地区得到广泛普及并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建萍.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J].农技服务,2009,(10).

[2]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8.[责任编辑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