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单导学,务实高效。

关键词:初中化学;活动单导学;分子原子;常态化;务实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0-03

一、背景介绍

课改十余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积极变化,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加强。教学中注重情境设计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等。课程改革催生了各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最早在我市的高中化学学科试点实施,实践证明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地处城郊的乡镇初中,规模不大,生源不佳。自“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推广以来,全校教师积极参加“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研讨课的观摩学习,并在教学中加以使用,实施一年后,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一跃处于全市前列。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全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化学学科示范课的设计、听课、点评和录制的全过程,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分子和原子》这节课呈现出来,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二、实例分析

本节课所用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是第四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设计思想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活动单”的设计,虽然市教研室已经组织精英、骨干研制了配套的“活动单”下发到每个学校,但我们对下发的“活动单”态度是把它作为依据但不拘泥于它。备课时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使用,增减一些活动或重新设计符合我校学生学习现状的“活动单”。“活动单”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活动方案,检测反馈。

对照课程标准,我们首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是构成物质的粒子;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3.知道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过程与方法:1.能在活动单指导下与他人合作实验,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2.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3.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因篇幅有限,目前我们印发给学生的活动单上仅显示精简概括的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了解分子的特性,学习运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现象;3.知道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主版块:感受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分子的性质;知道分子可以分为原子。每个版块下又精心设计了若干个相应的子活动。在“活动单”的引导下,学生活动按照既定的方案有序进行,避免了老师的随意性和经验性,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己能弄懂的,老师不讲。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还不能解决的老师着重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利用活动单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每个活动之间插人精简的过渡和精练的点评,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教师用滴管从烧杯中取出一些水,逐滴滴入一个小喷雾器内,按压喷雾器,喷出水雾,水雾一会儿消失不见了。教师边演示边讲述:我们看这一杯水,可以把--它无限分割,一杯水——一滴水——小雾滴——水蒸气——?我们看不到水蒸气,是因为构成水蒸气的水分子很小且很分散。但利用精密仪器却可以证实其存在。科学家们早就证实了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板书:分子和原子)。

接下来学生依据活动单进行自主学习。

2.活动一、感知分子、原子的存在,了解分子的性质

(1)观看课本第50页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感受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2)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分子、原子的认识。

现代化学研究表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如:氧气、水、酒精等物质由分子构成,铁、汞、硅等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但是我们却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分子和原子。课本P50图3-6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几百万倍获得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像。据科学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10-26kg,一滴水中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3)完成实验,填写下表:

分析以上阅读材料和实验,小组内交流对分子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后,达成一致认识:(1)分子很小;(2)分子在不断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教师小结并作进一步解释说明:分子的运动导致了物质状态的变化。升高温度,分子获得能量,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增大到一定程度,物质就由液态变为气态;降低温度,分子失去能量,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减小到一定程度,物质就由气态变为液态。

过渡:了解了分子的性质,我们就不难解释日常生活和实验中的一些现象了,并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就请你来试试。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②酒香不怕巷子深;

③乒乓球变瘪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它恢复原状?

学生先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再补充,教师基本不用讲话,学生解决了所有问题,对分子的性质加深了认识。

师生互动:同学们刚才分析得很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分析,水壶中的水烧开后,时间长了会减少;电解水实验,水也减少了。两者有何区别?(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怎样用分子观点进行解释?希望大家能从下面的学习活动中找到答案。

3.活动二、知道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观看课本P51图3-10几种分子的模型,说说分子的构成。

很快,学生交流发言: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过渡:同学们观察很仔细,你们是否知道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分子会不会变化呢?

(2)观察下列微观示意图,回答问题。

(3)看图分析。

①图1水蒸发成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有没有改变?水分子问的间隔怎样改变?

②图2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个问题学生看图后很容易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后也能解决,但语言表达不精练,甚至还有不少错误,老师在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后给出了示范的答案: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

师生互动:水通电分解后,水分子变成氢分子、氧分子,水的化学性质能否保持?(不能),为什么?(因为水分子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了)回答很好,因为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是不同种分子,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师生互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改变了,原子有没有改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图2(原子没有改变,但是发生了重组),对,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改变是因为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板书: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过渡: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分子和原子,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了呢?请同学们完成“检测反馈”。

(4)检测反馈。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

①墙内开花墙外香。

⑦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

③空气是混合物,氧气是纯净物。

④固体碘能使淀粉溶液变蓝,碘蒸汽也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⑤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参阅课本P51图3-11)

(三)点评和反思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单”导学,务实高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符合教学常态,贴近教学实际。目前许多公开课都是多次打磨后的“表演课”,与常态教学距离较远,难以复制,只能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这些课无一例外地都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也赞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但现实状况是像我们这样全国为数众多的乡镇学校,全校接近二十个班才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学期每个班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率很小,一般只有“表演课”才会用到。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却是可以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实施的常态课。它充分利用教材和“活动单”这些纸质文本的功能。我们把一些教材中需要补充的资料印在“活动单”上,代替课件展示。如本课“活动一”里有关分子、原子的资料,“活动二”里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补充的学生实验等。虽然没有多媒体课件的华丽,却更适合学生。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有些资料、图片学生还没看清楚教师就已经翻页,不少内容会随着下课铃声“烟消云散”,这也是有些公开课表面热热闹闹,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而“活动单”学生人手一份,一直保留在学生身边,可以反复阅读,可以“回放”,课后还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复习,是一个始终陪伴学生的老师,所以它更符合教育的现状、教学的实际,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新课程理念。

2.以“单”导“动”,以“动”导“学”,高效达标。“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活动单”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起初的“活动单”设计的活动形式单一,有些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现在的“活动单”设计的活动无论形式、内容还是目的都有了很大变化。翻开第一代“活动单”可以看到,学生活动基本以阅读教材、填充练习为主,目标主要是为了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现在的“活动单”下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目的指向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本节课,既有阅读教材、资料,又有实验观察、现象描述,还有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既有个人独立思考,又有问题讨论、表达交流,还有自我检测。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目标的达成,还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都是有效的。通过阅读资料、动手实验感受分子的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然后又通过对日常现象的分析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分子性质的认识,体验到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比较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的结论。

每节课最后都有检测反馈环节,学生自我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组内合作互助解决问题,避免了课后炒夹生饭的现象。自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我们化学课原则上不留课后书面作业,大大减轻了学生负担,也逼迫我们的课堂必须是高效的。什么是高效?符合学生实际,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我们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正在朝着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当然,实施“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活动单”的设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师过分依赖下发的“活动单”,不结合学生的实际加以使用,丧失了自己的个性;有些学生过分依赖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以致学习效果不佳;有些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拿着“活动单”上课,思想观念却没有改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目前我们正致力于“活动单个性化设计”、“学生内动力的提升”、“学习小组的有效运作”、“学生活动的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