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检测D-二聚体ET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检测D-二聚体ET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血内皮素(et)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关系。方法:根据空腹血糖及尿蛋白检测指标将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临床糖尿病肾病组;3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D-二聚体和ET水平: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组之间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与ET检测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理想指标,而ET更为敏感。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D-二聚体 内皮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72

糖尿病肾病主要由患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在糖尿病肾病(DN)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1]。早期诊断DN并进行有效干预则有望阻止或延缓其进展,因此,DN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2]。本实验通过对D-二聚体、ET的检测探讨其在DN微血管病变早期发现中的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0年4~12月收治糖尿病(DM)患者117例,37例正常体检人员(无糖尿病史及家族史)。①单纯DM组46例,男27例,女19例,血糖>8.26mmol/L,尿蛋白<30mg/24小时。年龄34~68岁,平均49.2岁。②早期DN组36例,男20例,女16例,血糖>8.26mmol/L,尿蛋白32~268mg/24小时,年龄36~70岁,平均52.5岁。③临床期DN组35例,男22例,女13例,血糖>8.26mmol/L,尿蛋白400~625mg/24小时,年龄40~75岁,平均58.6岁。

方法:抽取待检空腹静脉血。①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②血浆ET-1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单纯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与ET-1水平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增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T-1水平增高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检验结果,见表1。

讨 论

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发现血ET、D-二聚体和糖尿病肾病存在关联性(其浓度变化与肾机能改变有关)。随着病情延续,血ET与D-二聚体有逐渐增高趋势。提示血ET及D-二聚体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研究表明[3],ET是体内活性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具有较强的收缩血管作用。目前发现肾脏血管比其他部位的血管对ET收缩血管效应敏感性强,这可能与ET受体密集的集中于肾脏阻抗性血管平滑肌上有关。升高的血糖影响了肾脏微血管的结构功能,加剧了肾小球血管的病变,促使ET生成,加剧了糖尿病肾病更趋恶化。

有研究表明,DN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增高,形成微结晶沉积在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D-二聚体还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使体内血管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肾脏微血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肾小球病变。本实验结果显示,增高的D-二聚体反映体内不同水平的高凝状态,是DN发展的病理基础之一,且随疾病进展有增高趋势,故可提示临床及时采取抗凝,活血化瘀,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阻止或延缓病情恶化。

本实验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中ET、D-二聚体升高程度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及时检测ET、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指标,并及早提示临床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加重。

参考文献

1 杨秀莲,马丽娟,温晓燕.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DN中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67-68.2 张桂菊,沈颖,刘敏.1型DN的早期诊断探讨[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1):123-125.

3 袁伟杰,崔若兰.对高血压肾损害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4):572-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