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曾间断的更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曾间断的更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荔湾区・源胜街――源胜街的从属背景

广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广州的旧城区通常是指越秀区、东山区、荔湾区和海珠区,其中荔湾区位于城市的西部,古有“西园”[[2] “五羊旧多园,在城西者曰西畴,吴光禄所种梅花最盛。五里至荔枝湾,南汉显德园在焉。又五里为三角市,中为花田,汉素馨葬处也。半塘有花坞,华林园皆南汉古迹,其地总名西园。”《广州城坊志》黄佛颐著,钟文点校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之称。至今,荔湾区的大部分区域仍延续旧称,为“西关”[[3] 《粤台征雅录》中言“羊城西郭外,其地统名为西园,即俗称西关也”。《广州城坊志》黄佛颐著,钟文点校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

源胜街历史沿革

源胜街,一个多世纪前的河池洼地、鱼米之乡,今日则是闻名中外的工艺品市场。纵观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有着不同的发展主题,这个由郊区农村向旧城中心区商业街区发展的历程可分为六个时期。

2. 1田野洼地的郊区农村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广州西关曾是城西的沃土农地,水道纵横,宜蔬,多池塘之利。随着城区建设的发展,土地被开发。至清代,上、下西关农田与村落仍占很大片面积[[4] 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荔湾区志》第三章,第一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4]。

当地村民筑起不少堤围,俗称为“基”,与之配合的涌(即排水沟)则多为东西走向,向西面排出围内积水。后来,店铺沿基建立,基上开街,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基围开筑为现代马路,昔日基围原貌不复存在。当时主要的基围有四条,分别是高基、西乐围基、永安围基堤和带河基。

今日源胜街的位置处于当时带河基的南端,有荷溪涌流经此地。荷溪涌是上西关涌的南源水道,由泮塘东南伸过宝华路等道路至汇馨街分为两支。北支通过高基,属围口涌,即围田内的排水河道。南支在明代已通至长寿寺,为上西关涌南源的主要河道。此时,源胜街所在的大部分地区是河道流经的洼地田野。至道光八年,在今长寿路处,即原荷溪南支流经处出现了街道与民居建设,即现在的源胜西街,而这也是关于源胜街建设的最早记录。

2. 2沿水道发展的街区

(1)荷溪涌的淤短

在源胜街发展过程中,荷溪涌是一条重要线索。源胜街现状街巷与建筑多是依循河道的形态逐渐发展形成的,其水道的变迁在源胜街的形态及性质的变化中具有重大的影响。

(2)田料古道

田料古道,又名烂笪地,为荷溪涌南支。由于上下西关农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肥料,西关地区出现了以收集粪便做肥料买卖的行业。清朝时期,在这里开办了收购和销售粪便的铺栈,“田料古道”也因此得名,其时作为田料古道的水道长约150米,宽约4米。

(3)源胜街的形成

清末,带河路与长寿路一带的玉器墟市的发展,使小手工业者和手工作坊在这一带集聚,这成为了源胜街发展的契机。

由于河道从东向西淤短,靠近带河路与长寿路上的建设用地增加了,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小生产者往往居铺合一,建筑沿街巷密集排列,成片曼延,今源胜西街社区的街巷及建筑多在此阶段形成。

2.3物质环境首次整体改造

1953年至1964年,荔湾区居住人口的剧增,使原来遍布荔湾的河涌水质变黑,失去往日的风采。荷溪在此时也加上盖板,改造为街道。

60年代,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木屋改造,此时,源胜街内大部分木结构建筑改造为砖木结构房屋,这次改造针对居住建筑进行,并未触及原有街巷格局。荷溪封闭后,原有水道线性空间的功能作出了重大的调整,新增的街道空间与原有街巷结合成为居民活动、交往的公共空间。至此,现存街巷构架基本形成。

2. 4物质环境老化

建国初期的旧城改造中,由于对城市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过分地强调利用旧城,一再降低城市建设的标准,使城市和城市人口过分膨胀,加重了旧城的负担,使旧城环境趋于恶化。

自60年代木屋改造之后,源胜街内只有零星的单位宿舍建设,并无系统的物质更新建设。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街内建筑物渐趋破损、腐朽,设施陈旧而简陋。在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原有房屋及公用设施不堪负荷,这种物质性老化和功能性老化促使更新要求的产生。

2. 5功能更新带来的复兴

改革开放后,在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下,90年代初源胜街开办了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外来商业开始在源胜街发展,并逐渐改变了街道的主导功能。

从1991年到1995年,工艺街不断发展和延伸,商业空间的分布经过分化和整合,从开办初期位于源胜西街的跳蚤市场发展到遍布整个源胜街。至今,街内建筑多以租赁的方式出租营商,由住宅变为前铺后居、下铺上居的综合体。由于原居民外迁,外来营商的工艺品市场从业人员在此经营、居住,逐渐成为街内常住人口。源胜街由原来的居住区逐渐过度为工艺品集散的商市。

期间,主体街巷的线性界面被强化。这种更新是局部的整理,对街道空间形态影响不大,街巷系统整体格局维持原状,且对整体物质环境的改善作用不大。

2.6市场扩展和有计划更新时期

进入21世纪,源胜陶瓷玉石工艺街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渐趋成熟。以原荷溪水道为工艺街的主体,并以此为中心向街巷系统延伸,工艺街的发展与源胜街原有物质环境已经融合在一起。商业经过分化与整合在不同地段内形成了同类工艺品的销售聚集,而其经营者多来自同一地区,具有相近的经营、生活、文化背景,故同时也出现了经营者在源胜街不同地段内的聚集,使工艺品市场内呈现“整体异质,局部同质”的现象。

源胜街的物质性老化日趋严重,使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在源胜街外延地区出现了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更新建设,外部空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华林国际玉器商场的建设,对源胜工艺街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一度令称冠东南亚的玉石古件专业市场的经营受到建设的制约。其后,商场落成,首层商业已逐步与街区式专业市场融合一体。

源胜街演变的特征

从源胜街历史演变的六个不同时期,可将其发展过程概括为: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与生活,在田料古道沿岸形成聚集。在聚集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充分利用自然及人工环境所赋予的条件,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的变化,对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修正,而这个适者生存的演变过程可总结为5个主要特征:

(1)社会性特征:源胜街的发展不是独立完成的,其发展以广州市和荔湾区的发展为背景,与城市的发展具有相同的轨迹。

(2)开放性特征:源胜街的发展与社会总体发展相适应,说明社区的地域界线是物质载体和居民认知上的界线,而不是信息流通的屏障,街区就是在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中不断向前演进。

(3)整体性特征

源胜街的演变是一个整体过程,郊区农村――边缘城市――旧城社区连续演变恰好证明了这点。

(4)连续性特征

源胜街的演变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作用下产生,并从时间、空间和内涵等方面表现了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

(5)阶段性特征

更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现实中并没有终结的端点。现存的建构总是以过去不同时期的建设为基础,不同时期的存在代表了某一阶段的发展成果。

(6)矛盾的能动特征

矛盾是普遍性的,贯穿于社区发展的全过程,并体现在社区不同的构成要素中。因此,在源胜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由于构成要素之间的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是推动社区更新的动力,而矛盾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社区发展要遵循的客观规律。

4.结 语

源胜街的演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整体的更新过程,而更新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进程,相应的决策也应当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作出不断的修正。

源胜街的演变历程与城市历史进程有着共同的发展轨迹,是荔湾区旧城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其中的规律与特征,在类似街区发展中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