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深夜的“花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深夜的“花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味儿渐浓了。城里头到处装扮一新,人们红红火火地正在准备过大年。到了夜晚,街市花灯璀璨,简直成了五彩世界,人间天堂,令人目不暇给。爆竹的声响,伴着车声,也此起彼伏。夜已很深,我坐在家里看着电视。忽然,一种别样的音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婉转,袅袅荡荡,如缕如丝,飘上楼台,又钻进我的耳膜。不待细辨,我立马就估摸出那是有人在唱,说的准确点儿,是有人在漫“花儿”。

歌声来自楼下,来自低矮的工棚。那里是一大块空地,要盖新楼。漫“花儿”的人想必是农村的民工――一位离开了家,为着生计进城务工的人。家中也许有他年迈的双亲倚门而望,勤劳的妻子和稚气的孩子等候他回去。尽管年关已到,他却依然滞留在城市的一隅,无非就是想多挣几个钱,聊补家用。待到夜深孤寂的时候,想家心切,思乡的情绪像潮水般涌上心头,禁不住就唱起来了,“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由不得自家”,而漫“花儿”正是他们世世代代熟谙的心灵独白的原始艺术形式。

这使我想起一段遥远的往事。二十多年前,我离开农村老家,来到了这个城市,就读于某高校,所谓“风华正茂”,过着天之骄子的生活。大约已到大二,春天的某个夜晚,楼外刚下过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绿树清新,街面润酥。不知夜深几许,反正我和同窗都已就寝。恰在此时,蓦地,不远的大街上有几个民工漫起了“花儿”,且边走边唱。那歌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挟带着大西北苍凉高旷的味儿,缭绕在春寒料峭的城市夜空。我躺在床上温暖的被窝里,静静地听着,蕴蓄久远、蛰伏于内心深处的情愫似乎倾吐宣泄了出来,眼眶不觉得为之潮湿。至今回味,那感受自有其说不出的美妙,真诚淳朴,粗犷悠扬,勾摄心魂,这应是我对“花儿”的最初印象。

早在1940年,重庆就出版了由甘肃榆中人张亚雄(1910-1989)编纂的我国第一部《花儿集》,印刷5000册,销售一空。1980年再次重印,颇受好评。大学毕业后,我曾于省城的新华书店购买了一册“花儿”选集,它是作者到各地访问著名歌手、采风整理而成的,名叫《莲花山情歌》,1984年由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小32开,装帧玲珑,惹人喜爱。共分三辑,收入叙事、抒情“花儿”和传统的、新编的联唱情歌。在书的扉页上,我留下如此的题记:“民间文学是一座宝库,蕴藏丰富,值得挖掘”。落款是“1986年3月23日于兰州”。再后来,一位酷爱“花儿”的老先生,我的忘年交,还从我手中借读过此书。只因先生出生在“花儿”的发源地之一的岷县(古称岷州),自小耳濡目染,故对“花儿”喜爱得不得了,至老弥笃。从这册书中,我对“花儿”本身的历史渊源和流派也有了理论的认知。

“花儿”又称“少年”。“花儿”指所钟爱的女子,“少年”则指男子。“花儿”是甘肃乃至西北民歌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黄土高原,抑或是雪山草地,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谢。尤其是陇南山区的岷山脚下,洮河两岸,白龙江一带,每年从农历“三月三”开始,在“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八月十五”和“九月九”等民间传统节日期间,各地都要举办盛大的花儿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农历五月十七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六月初三到初六的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和临洮县的紫松山花儿会。届时,人山人海,“风吹杨柳树摆了,花儿会上唱歹了,山歌唱成大海了”!在这天然舞台上,人们尽情对歌,赞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互诉相思情怀,炽热爱情。

“花儿”习惯上分作两大流派:临夏花儿和洮岷花儿。临夏花儿又叫河州花儿,在青海叫青海花儿,或叫青海少年;在宁夏叫宁夏花儿;在新疆叫河州花儿,或叫天山花儿。洮岷花儿,又叫莲花山花儿,是以古洮州(临潭)、岷州(岷县)连缀而得名,主要流传在甘肃境内的临潭、卓尼、舟曲、迭部、岷县、宕昌、武都、文县、康县、康乐、临洮和渭源等地,它还分南、北两路花儿。若依照民间传统的分类方法,洮岷花儿可分作“本子花儿”(叙事花儿)、“草花儿”(抒情花儿)和“荤”、“素”两大类。“荤”者,指情歌;“素”者,则是指情歌之外的花儿,包括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民俗和生产等的歌唱。

清乾隆时陇上诗人吴镇在《临洮好》的诗中写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大西北广袤丰厚、多民族聚集的独特地域,是孕育饶有魅力的“花儿”的沃土。我总认为,没有在西北荒凉艰苦的地方亲自走过、看过,甚至在此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住过和生活过的人,同时也未曾经历过离乡背井的人,是断不能深切地体会“花儿”的内质和韵味,并走进歌者的精神世界的。世事沧桑,渐入中年,我对此中况味有了些许的感受。不妨且听这《想歌》:“镢头挖了大黄根,想你尕脑盖子疼,帽子有里戴不成。镢头挖了芝麻根,想你头发根子疼,黄杨木梳梳不成。……镢头挖了石榴根,想你脚底板子疼,离开你了活不成。”《离别歌》:“胡麻籽籽菜籽油,朝山喜欢离别愁;朝山唐僧取经哩,离别活剥人心哩。……下了石台转过崖,尕妹心意哥明白;等到明年朝山会,骑上白马接妹来。……三棵白杨顺河栽,今年去了明年来;人不来了信捎来,尕妹心里放开怀……”

(作者单位:甘肃省档案馆 73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