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芳草”还是“芳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芳草”还是“芳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而且令人百读不厌的佳作,也是历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精挑细选的优美散文之一。文章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许多年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似乎从未有人怀疑过有什么问题,所以教材编写者在把它选入课本时也一直没有在文字上作过改动。

然而,在笔者看来,其中的“芳草”二字颇有些令人怀疑的地方,因此有重新讨论一番的必要。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芳草”二字是有异文的,这一点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从我们掌握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的典籍中就已经可以看到引文写为“芳华”的用例了,比如王维《桃源行・序》:“宋陶潜《桃花源记》曰:‘晋太元中,武陵人沿溪捕鱼,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华鲜美,落英缤纷。’”又如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六《果部上・桃》:“忽逢桃花林,夹两岸数百步,无杂木,芳华芬暧,落英缤纷。”再如徐坚等《初学记》卷二十八《果木部・武陵源》注引陶潜《桃源记》也作“芳华鲜美”。此外还有旧题陶渊明所撰的小说《搜神后记》卷一,引文亦作“芳华鲜美”。

宋代及其后的文献也有不少写为“芳华”的。如《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三及卷九百六十九两处引文均为“芳华”,《说郛》卷一百一十七引此文也作“芳华”。高丽僧人释子山在《夹注名贤十抄诗》卷上载许浑诗《送张尊师归洞庭》“谁人知处武陵溪”一句下的注释中说道:“陶潜《桃源记》:‘晋太康中,武陵人黄真捕鱼为业……忽逢桃花林,芳华鲜美,落英缤纷。’”

事实上,从我们手边所能看到的古代文献来看,《桃花源记》“芳草鲜美”一句中的“芳草”二字,唐代及以前的典籍都为“芳华”;大约从宋代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芳华”和“芳草”并行的情况。

我们知道,文献流传的一般特点是:越是与原著时代接近的版本或引文,就越接近作品的原貌。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弄清楚《桃花源记》原文究竟是“芳华鲜美”还是“芳草鲜美”,就必须从最早的抄写本或其他文献的引文中寻找答案。如此,则唐代以前的引文作“芳华”当更有可能是《桃花源记》原文。

遗憾的是,对于《桃花源记》中的“芳华”与“芳草”这一异文,以往极少有人关注。我们只看到明代人张溥及焦弦在这一问题上表明过自己的态度,他们都非常坚定地认为这两个字应该是“芳草”,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证据。所以,对于他们这一说法,笔者不敢苟同。相反,在笔者看来,王维《桃源行・序》、欧阳询《艺文类聚・果部上・桃》、徐坚等《初学记》以及旧题陶渊明所撰的《搜神后记》等各本引文作“芳华”是对的,其他各本引文作“芳草”则是错误的。“草”当是“华”字之误,因为“华”字的繁体“荤”字形与“草”字比较接近,所以很容易误抄。“芳华”实际上指充满芳香的花儿,其中“华”是“花”的古字,这一“华”字在古代文献中极为常见。例如《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又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再如《尔雅・释草》:“荷,荚蕖。其茎茄,其叶蓬,其本蕾,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另外,“芳华”一词在文献中也不乏用例,如《楚辞・九章・思美人》:“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又如《抱朴子・内篇・畅玄》:“掇芳华于兰林之囿,弄红葩于积珠之池。”再如唐韩愈《春雪》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宋范成大《光相寺》诗:“峰项四时如大冬,芳华芳草春自融。”

其次,从全文意思来看,尽管《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从字句的意义角度也可以解释得通,但若依据上下文语境,当以作“芳华鲜美”为长。其上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作者笔下尽在着意于“桃”树。下文又说“落英缤纷”,明显又是写满地桃花堆积的情景。如果中间一句是“芳草鲜美”,则此处写景顺序变成了“桃林一芳草一落花”,前后写桃(包括树、花)而中间写草,这恐怕未必是文章的原意。实际上,作者此处写景,恰恰着眼于一个“桃”字:从“百步桃林”到“枝头桃花”,再到“满地桃花”。另外,按照写景的一般顺序来分析,作者明显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上到下来写桃林的:先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接下来是接近桃花林――中无杂树,芳香扑鼻:最后是走进桃花林――落英缤纷。很明显,作者这一段话是在拿“桃”字做文章,句句不离“桃”字――桃林、桃树、桃花。如果说中间环节写的是“芳草”,是不是显得有些突兀呢?前后景色之间是否有些脱节呢?既是写桃花林,却仅仅提到“夹岸数百步”和“落英缤纷”而置枝头桃花于不顾,这样的写法是不是合乎情理呢?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疑问是:为何要在写“桃花林”的时候提到“芳草”呢?这“芳草”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如果没有,或者无法找到更好的解释,我想还是作“芳华”远胜于作“芳草”。这样一来,既符合古代文献流传的一般特点,同时也不会导致文章写景顺序的混乱,又使得上下文结构严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原文很可能就是“芳华鲜美”,比较早~点的文献如《搜神后记》《桃源行・序》《艺文类聚》及《初学记》在引用或载录该文时都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面貌。宋代以后,“芳华鲜美”出现了异文,有些引文开始误作“芳草鲜美”了。到了明代,随着“芳草鲜美”和“芳华鲜美”的并存,学者们已经无从辨别孰是孰非,甚而至于误流为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