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语文观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语文观下的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这种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未来科学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就必须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这一基本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巧妙引导,掌握阅读方法;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重视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这四个方面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 数学阅读;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创设“兴趣情境”

在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材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去引起学生的求索,对疑难问题进行积极思维。

2、创设“挑战”情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成功者、胜利者。创设有挑战性的竞争情境,更能提供大面积学生参与的空间。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在充满渴望的求知欲中进行有目的地阅读学习,收效非常好。

3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标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数学知识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真切、可信的知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学习兴趣也就油然而生。这样,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去阅读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探求问题的答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妙引导,掌握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每一个术语、每个数学符号、每个公式、定义、定理或证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句话、每个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都要理解清楚。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当在学生学完拼音之后,教师可把题目要求中的生字注上拼音,让学生独立读题。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使学生观察得更仔细,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自然思考也越来越周密深刻了。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些为什么,思维的深刻性随之得到培养。事实也是如此,质疑使学生创造性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

比较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使学生新旧联系,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比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类题目的比较,也可以是新旧知识的比较。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同中求异法和异中求同法。通过同中求异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许多旧知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新问题。通过异中求同可以让学生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问题有着共同的规律,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

三、及时反馈,促进数学交流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人们平时的日常交流大多是借助于自然语言而进行的,但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以符号来表示各种量的关系,量的变化,以及在量与量之间的进行的推导和演算的一种语言,它具有精确性,简约性,通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点,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

在阅读学习后,指导学生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中真正实现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的交锋。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四、重视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1、阅读的自觉习惯

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激起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的飞跃。

2、阅读的动口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数学学习,特别是一些概念定义的学习,动口阅读可以大大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在阅读时重点注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可提高声音读,以此来引起学生自己的注意,刺激的记忆系统,加深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阅读的动手习惯

阅读的动手习惯还表现在动笔列举演练方面。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

4、阅读的动脑习惯

动脑习惯是数学阅读时极其重要的习惯,积极动脑贯穿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思考是对输入大脑的阅读文字信息的识别与加工。阅读中必有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导学提纲或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完成阅读。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通过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正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然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增强。学生如果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那他们将会终身受益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金成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版

[4]数学教师教育.孙明符,王立紫任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版

[5]数学教学论.罗增儒,李文铭.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