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推进纺织产业转移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上全球范围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已经出现了三次。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主要产业转出地是美国、欧洲,转入地是日本。此后经过25年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了第二次产业转移,产业转出地是日本,主要转入地为亚洲“四小龙”。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则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表现为全球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转移。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日渐凸显,其中主要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布局不尽合理,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特别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以上的东部沿海地区资源、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剧,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削弱,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逐渐加快,近两年也有向东南亚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

纺织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在纺织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棉纺织和服装成为优先和重点转移的行业,在产业转移中大多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转移项目中棉纺织和服装项目所占的比重达到70%以上,棉纺规模超过600万锭。转移产业主要以集群式、园区化模式发展,据统计,各地已形成主要园区超过百个。从总体上讲,前几年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的投资增速和占行业总产值比重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提升,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促进了东、中、西部纺织区域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产业转移中好的做法与经验

为推动纺织产业转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优化区域布局任务,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各地政府高度重视,把产业转移与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设计和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注重引导,政策支持,加强服务,招商引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的园区规划还包括了总部经济和商贸物流。各地在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适合各自实际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比如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利用华茂的技术、管理、品牌、文化和资金优势,发挥华茂在供应链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注重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及相配套企业入园,从纤维、面料到服装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纺织高端产业链,创造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的环境,形成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安徽宿州纺织产业园,引入“产城融合,产城一体”的规划理念,将园区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营造方便工作和适宜生活的生态环境。同时,政府积极开办“过渡工厂”,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就业培训的问题。宁夏和西宁园区产业发展定位突出了生态环保和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疆主要依托棉花原料优势,吸引全国纺织500强企业进园,目前已有30多家入驻新疆,这些企业技术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它们在新疆的扩展极大增强了当地纺织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提升。总之,在产业转移中,各地都非常注重技术进步、淘汰落后、节能减排、增加附加值,在产业转移中注重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

面临主要问题

虽然最近几年纺织产业转移稳步发展,但从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投资和产值可以看出,尽管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仍保持高于东部,占比也有所提升,但相对于2011年的高速增长,当前的产业转移出现较大幅度的放缓。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国内外棉价差拉大,造成棉纺产业链竞争力严重削弱,国产棉品质下降,效益降低,对行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涨,一些地方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印染行业更是遇到准入、用地、融资等多方限制,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减弱,产业转移靠低成本驱动,已不切实际,也不可持续,导致企业家对中、西部的投资信心受到一定影响,产业转移大幅放缓。

对纺织产业转移的判断与建议

虽然当前纺织产业转移遇到了瓶颈,转移速度明显放缓,但由于东部地区土地刚性短缺,而中、西部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结构调整以及扩大就业的需求,纺织产业由东向中、西部转移仍将有序进行。然而,仅仅依靠低工资、低成本的优势吸引产业转移已经难以为继。对此,中、西部地区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改善投资软环境,巩固现有成果,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东部地区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优势,注重扎根当地企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和中、西部终端市场的培育,以创新驱动产业转移,切实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纺织产业转移,再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提升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