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70例癫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拉莫三嗪,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控制11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控制6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7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是肯定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拉莫三嗪;癫痫;儿童;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053-02

癫痫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虽然抗癫痫药物种类很多,但疗效肯定、副作用少而又能明显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不多,拉莫三嗪(LTG)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它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谷氨酸释放而发挥抗癫痫作用[1],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院应用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70例,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为2008年1~10月在我院神经专科门诊治疗和随访的患儿,均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和头部CT检查确诊为癫痫病。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2~14岁,平均8岁;根据国际抗癫痫协会提出的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标准,本组一种类型发作者58例,二种类型发作者9例,三种类型发作者3例。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LTG,第1~2周剂量为0.15 mg/(kg・d),每日服用1次,第3~4周为0.3 mg/(kg・d),此后每隔2周增加剂量0.3 mg/(kg・d),直达最佳的疗效,一般为1~5 mg/(kg・d),单次或分 2次服用。服药前均进行肝功肾功和血常规检查,服药1个月后复查肝肾功能和血常规,之后每3个月复查 1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入组前3个月平均每月发作次数为基数,入组后3~6个月的月平均发作次数与基数相比。控制:发作停止;显效:发作频度减少在75%以上;有效:发作频度减少在50%以上;无效:发作频度较基数减少小于50%;加重:发作频度增加在25%以上[2]。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输入电脑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为77.1%(2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服药后出现皮疹4例,头昏1例,嗜睡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6/35),对照组出现头昏2例,头痛1例,走路不稳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4/35),两组均未见明显肝肾损害,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7,P=0.495)。

3 讨论

癫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的全身强直阵挛,部分可表现为短暂呆愕、流口水、做解钮扣或咀嚼动作等,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为数秒或几分钟,如不及时治疗,癫痫对儿童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大脑生长发育期遭遇连续的痫性放电可建立不正常的突触连结,如果海马结构改变则会影响到儿童记忆力的发展[3],因此正确治疗癫痫对保护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LTG属于叶酸拮抗剂,是一种新型的苯三嗪衍生物,虽然其化学性质不同于现有的任何抗癫痫药,但作用机制却基本相似,主要作用于电压敏感性钠通道,对癫痫灶内神经元的反复放电过程有抑制作用,也可影响到谷氨酸相关递质的生理作用,从而稳定神经元的突触前膜,抑制以谷氨酸盐为主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病理性释放而发挥抗癫痫作用[4]。拉莫三嗪在发挥抗癫痫作用时可以单用,但更多的是与其他药物合用,本研究采用的是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结果两者互补作用明显,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单独使用丙戊酸钠,关键在于丙戊酸钠增强了 GABA能突触后作用,拉莫三嗪抑制了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共同使膜电位趋于稳定[5]。本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个成熟的配伍组合,不但可以提高疗效,而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总之,拉莫三嗪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是肯定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乃智,张慧娟.拉莫三嗪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6,15(4):222.

[2]刘姜冰,石静萍,赵薛旭.托吡酯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4):317-318.

[3]张念英,曹方.视皮层性癫痫误诊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6,46(1):29.

[4]王丽,肖侠明.癫痫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76.

[5]俞宏真,王冶平,陈莹.拉莫三嗪添加治疗儿童癫痫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7,16(1):41-42.

(收稿日期:200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