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闪亮的日子(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闪亮的日子(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那年我们的青春在燃烧

从1991年进入国家队直至2003年第四届女足世界杯退出,我在国家队跌打滚爬了整整13年。

我是幸运的,能和一批颇具天赋、热爱足球的姐妹一起参加四届世界杯、两届奥运会,还获得过大大小小的亚洲杯、亚运会、全运会、全国联赛,锦标赛的金牌,数不胜数。如今的这些奖牌,统统被我扔在了抽屉里,懒得一见,我想自己还没有那么老,还没有那么怀旧。

一切的荣耀都是过眼云烟,但往事并不如烟。我的记忆总是停留在那一双鞋,一碗面的温暖细节上。

我的世界杯之旅是从一双旧球鞋开始的。1991年第一届世界杯,年仅18岁的我,被商瑞华教练征召到国家队集训,第一次看到只在画报上见过的阿迪达斯专业足球鞋,那个年代,运动员的装备按规定是要收回的,我们新人在一堆旧鞋里挑选合适的球鞋,心中那个兴奋劲儿甭提了,一双双刻满战斗印记的球鞋让我们爱不释手。还记得我在少体校踢球那会儿,国内还没有外国品牌的专业足球运动鞋,能穿上宣传画上那一双双漂亮的球鞋成了每一个球员心中的梦想。周围一起踢球的小伙伴每个人都曾在练习本上无数次地画起三叶草,互相较着劲,看谁画得更好。时隔多年,当我拿到阿迪达斯用我的脚模为我度身定制的球鞋时,我依然能回想起当年那双旧球鞋带给我的满足和快乐。

1999年“铿锵玫瑰”扬威美国玫瑰碗足球场后,我们享用过数不清的庆功宴,但那一年最难忘却的“人间美味”却是世界杯时吃的方便面。在美国比赛,我们从东头横跨西头两个来回,所到之处,华侨都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但可能是原料调料都已经西化了的关系,怎么吃,都感觉和家里的不一样,再加上赛区准备的西餐实在淡而无味,没过几天,我们都开始怀念能让自己的嘴巴受点刺激的东东。于是,我们主动开口,请人帮忙购买辛拉面,这火辣的味道比牛排,羊排这些西餐可口多了,赛程刚过半,我和很多队友早把面吃个精光,于是挨个敲门去巡视搜货,可惜大家都对辛拉面视如珍宝,没吃完的早被藏起来了,一句“很抱歉”就把我们这群“饿狼”拒之门外。我至今都很怀念那股辣劲,和那年球场上中国女足火辣辣的球风。

自从那届世界杯,全世界都认识了中国女足,原本安静的训练场,突然之间涌入了NCC、BBC、ABC等外国赫赫有名的媒体,除了拍摄训练,还硬是要我唱英文歌。害羞的我,唱了一段《风中之烛》,让很多老外象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看过CNN的一个中国节目,放的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满街自行车,蓝色卡其布的镜头。他们当然会诧异,中国的球员还会唱这首艾尔顿约翰为纪念戴安娜所作的歌曲。

很多人记得当年那个小女孩在弄堂里顶足球砸碎邻居家玻璃的广告,而我更记得为了这只世界杯的宣传广告,我从早到晚拍摄,起跳、甩头攻门,把脖子甩得够呛,这情景在广告里面却只出现了一两秒钟。母亲至今仍对那个广告持有保留意见:“你小时候要是踢坏了人家玻璃,早就窜个没影了。”

在我的书桌下仍然压着一张在1999年女足世界杯决赛的点球大战时,站在门前抬脚罚点球一刹那的宽幅照片。密密麻麻的观众,五颇六色的看台,还有无数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我在中间那么小。那年的我们青春在燃烧。

四届世界杯,我进了十一个球。两届奥运会,五个进球。但更多的记忆不可复制,生活也不只是世界杯,奥运会。

不同时代的相同感受

说来不信,做球员那么多年,我最幸福的时光,不在“玫瑰碗”,也不在世界足球小姐颁奖的现场——葡萄牙的阿尔加夫深藏着我最幸福的回忆。“阿尔加夫杯”被誉为“小世界杯”。2003年的阿尔加夫杯决赛场上,我们对阵老对手美国队。那是一个只能容纳几百名观众的小球场,没有球迷,观众席上坐着的,是比赛完等待颁奖的各支球队。当我在比赛进行到70分钟时被替换下场,我听到了来自场边各个国家观摩队员的掌声,那是我足球生涯最值得骄傲的一刻,对我来说,同行的肯定胜过一切外界的赞美之词。

在所有这些使人温暖,使人骄傲的画面背后,还有更多是不为人知的努力和艰辛。

记得,1996年奥运会的集训,我们住在体育馆看台下的简易房里。老队员可以享受,住两人一间的“房间”待遇,说是房间,也就是多了几堵围墙,加了扇门,上面却是通的,体育馆的阶梯型看台,就是我们的房顶。房间也就两张床,两个矮柜,一张桌子。新队员,就只能挤在一个大统间里。每天训练下来,几十个人排队用四五个燃气热水器洗澡。每天早晨,新队员要轮流陪着队医和一个外聘的厨师去菜市场买莱。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个手推车和装菜的桶长得啥样。我们自己端莱,自己洗碗,刷锅子,抹桌子。很有点战争岁月一切都要自力更生的味道。

我想除了第一运动“男子足球”待遇好一些,当时,各个运动队的条件都好不到哪里去。作运动员,外界环境再差,都可以忍受,再好的条件,也能安之若素,能屈能伸,弹性大,这才是特殊素质,如今时代不同了,训练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迅速改变。但内心的成长和挣扎,却是每一个不同时代的运动员注定要经历的相同感受。

比如伤病。运动员可以不怕苦,不怕失败。但是伤痛,这种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的折磨,最令人沮丧,受伤时的疼痛,到养伤时的无助,再到恢复时的挣扎,看似遥遥无期的康复,让每一次回归都变成心理上的挣扎,真艰难。伤好了,能够正常训练了,这时就会乞求老天保佑,不要有下次,可是竞技体育,又不可避免。在我的运动生涯里,伤病总是如影随形,敷冰,治疗,扎针,还有带伤训练,是每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乃至到了运动生涯的后阶段,不堪重负。我不想在这里细数自己受过几次伤,事实上也根本记不清,回归正常生活状态后,我还觉得后怕,经常在想,那时都怎么过来的。不过,我确定,那时的我,一点都不害怕,甚至认为这是竞技体育的必修之课,在受伤中学会坚强,学会如何变得更聪明,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压力,每个球员都渴望胜利。从起初,对胜利的狂喜——比如大胜对手,比如第一次拿冠军,到比赛多了,对胜利的不足喜。你会发觉,作为一名专业运动员,保持不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人是常胜将军,而你又必须在下一场比赛中,用最好的状态去获取胜利。这种压力,常常让人紧张得一夜睡不着觉。十几年的大赛,让我明白,要想在压力之下表现出色,唯有把自己放下,专注干过程,而不再是结果。

比如牺牲。你将会因为自己的理想,牺牲很多。因为风吹雨淋,烈日寒冬,只能把美丽的愿望深藏。因为无休止的比赛,全年的赛程总是很满,只能把进大学深造的机会一次次放弃,因为军队式的管理,只能把花前月下,儿女情长暂时忘却。

比如忍耐。超越极限的痛苦,常人无法想象。在四十多度的天气里,顶着烈日奔跑;在寒冬腊月里,穿着短裤在雪地冻土上奔跑;在暴风骤雨里,跌打滚爬。

就是这样,一路走了过来。不是梦,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又像是一场梦,在极致的体验中,回归平淡。人生的路,还将继续……

(完)

责编 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