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良新式剖宫产双叶小产钳的临床应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良新式剖宫产双叶小产钳的临床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新式剖宫产双叶产钳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2月改良新式剖宫产100例进行分析,其中,改良新式剖宫产胎头高浮时直接用双叶小产钳助娩胎头病例50例,改良新式剖宫产徒手助娩胎头的病例50例。结果:50例产钳助娩均成功,取胎时间

[关键词] 改良新式剖宫产;胎头高浮;双叶小产钳;助娩胎头

[中图分类号] R7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1(c)-026-02

改良新式剖宫产是改良式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少、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缩短拆线时间、缩短住院时间等特点[1]。近几年来,临床上广泛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因其恢复快而深得广大医生的喜爱。但因术中采用下腹部横直切口,切口偏低,如遇到胎儿巨大、麻醉欠佳、胎头高浮等情况时,胎头娩出困难发生率有所增加[2],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子宫下段切口延裂、术中出血增多。我们在胎头高浮、胎儿巨大、麻醉欠佳时直接应用双叶小产钳助产,效果良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2月,我院改良新式剖宫产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改良新式剖宫产胎头高浮时直接用双叶小产钳助娩胎头的病例50例;对照组,改良新式剖宫产徒手助娩胎头的病例50例。孕妇年龄19~40岁,平均29.7岁;孕周34+4~43周;剖宫产指征:骨盆狭窄、头盆不称、社会因素、胎膜早破、瘢痕子宫、妊娠期高血压病、脐带因素、前置胎盘、胎儿窘迫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置钳放置方法。传统的产钳放置方法是将胎位转至枕直前位或枕直后位,再以阴道产钳的方法放置及牵引[3]。本观察组的方法则是:对于主刀是上下放置,探查确定胎头高浮或麻醉较差时将胎头转至枕横位,右手触摸胎儿左(下)耳,置下叶产钳,助手固定,同法放置另一叶产钳合拢,助手自腹部固定胎体按压宫底,术者牵拉产钳顺势用韧力娩出胎儿。取胎时间

1.2.2对照组徒手助娩胎头,胎头高浮时多次加压腹压,胎头深入者多由助手自阴道上推抬头后取出。切口小、麻醉差者多用剪断双侧腹直肌的方法后才助娩胎头,或多次徒手助娩胎头失败改产钳助娩。取胎时间

2结果

2.1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2。

2.2手术结果

观察组:成功率为100%,48例胎头高浮或麻醉较差、切口小、胎儿巨大的直接用双叶小产钳助产一次成功,2例放置产钳二次助产成功。取胎时间

2.3新生儿并发症

观察组:无新生儿窒息,无头面部瘀血,无面部皮损擦伤,50例新生儿阿氏评分均≥8分。对照组:新生儿轻度窒息4例,新生儿阿氏评分≥8分46例,头皮血肿1例,无面部皮损擦伤。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产妇并发症

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200 ml,1例产后出血达600 ml(二次瘢痕子宫),无子宫切口撕延,无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255.8 ml,1例切口小、麻醉差者多用剪断双侧腹直肌的方法后才助娩胎头,5例子宫切口撕延,无其他并发症。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在改良新式剖宫产取头困难时,胎头高浮者多用加压腹压的方法[4],但次数过多、力度过大时可使新生儿头皮血肿甚至颅内出血;或多次徒手助娩胎头失败时改产钳助娩,会延长出胎时间,易致新生儿窒息;切口小、麻醉差者多用剪断双侧腹直肌的方法,但出血多,损伤大,术后患者腹痛时间长;胎头深入者多由助手自阴道上推胎头后取出,易造成上行性感染。经治疗组探讨,双叶小产钳薄、小,占据面积小,能牵引胎头,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损伤小,在改良新式剖宫产胎头高浮时直接用双叶小产钳助娩胎头,可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有资料报道新生儿娩出时间大于120 s时,窒息率明显升高。另外,产钳放置时一定要将产钳放于耳廓部勿伤胎儿头面,尤其眼睛周围。

剖宫产术中产钳助娩是产科医生应该掌握的常用技术,随着手术方式及剖宫产指征的改变,胎头娩出困难需要产钳助娩有所增加,根据报道新式剖宫产中娩出困难者占24.1%[5],其中可用产钳的有60%以上。因此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中估计取头困难,勿盲目加压或剪断腹直肌,不要等到多次徒手助娩胎头失败再改产钳助娩,以免延长出胎时间、导致新生儿窒息。胎头高浮时立即直接用双叶小产钳助娩胎头,熟练使用产钳可明显减少母儿并发症,减少新生儿窒息,减少子宫下段切口延裂、术中出血,提高产科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勇.最新妇(产)科手术创新操作标准规范与并发症防范及处理实用全书(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8.

[2]龙昱同,李银川,孙文娟.改良新式剖宫产术124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41-42.

[3]傅才英,吴佩煜,翁霞云.手术学(妇产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64.

[4]肖俏.胎头高浮剖宫产应用产钳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38-39.

[5]盛梅.新式剖宫产娩头困难197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2,18(1):54.

(收稿日期:200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