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里春来早 客家年味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里春来早 客家年味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银蛇起舞,紫燕报春;千山竞秀,万物生辉。在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仿佛听到客家山村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感受到客家山村浓浓的过年气氛。

客家人聚居地多为山区,如“世界客都”梅州,正是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山区。梅州山如画,水如画,可谓“画的山,层层叠叠真好看;画的水,曲曲弯弯流不断。”层层叠叠的山间,总有曲曲弯弯的河流。河流的两边,总是散落着一个个小村落。秀丽的小村落,白墙黑瓦的客家民居,折射着朴实无华的光芒。在这报春花绽放、客家围屋春潮涌动的时刻,外出的梅州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山里春来早客家味浓

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一番浓郁的亲情。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百年来,客家人由北向南长途跋涉、频繁迁徙,形成了各具特色而又风情韵味相似的客家传统春节习俗。这里,姑且以客家人聚居的代表地区——“世界客都”梅州为例,简略谈谈客家山区的春节传统习俗。

梅州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第二阶段是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第三阶段是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整个春节,大体是这样过的:

“入年架”(也称“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廿四开始为“入年架”,意谓开始准备过年了。“入年架”后,农人都暂停下田劳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忙碌地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忙碌地进行一次较彻底的卫生打扫,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打弹煤”即是打扫火烧烟熏后的灰尘,如烧柴草的炉灶烟窗管也要用竹篙清扫。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吵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民以食为天”,客家人过年往往很早就储备食物了。储备食物一般从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过年期间除猪、鸡、鸭三牲之外,要准备很多食物,例如:甜粄:甜粄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渗三成籼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细粉,和上油糖,垫在豆腐皮和芭蕉叶上,用蒸笼蒸熟成深红色的粄;发粄:就是“广府人”称为“松糕”的粄;煎粄:又叫煎丸、煎堆;酥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样的芝麻豆类等;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和台北街头用机器做的米香相似。

蒸岁饭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通常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在一些山村,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年卅十

大年卅十日,也就是除夕,这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的一天。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宗族祠堂或大屋厅堂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来回跑,不亦乐乎。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直到最后从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具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有下辈子会变牛的说法。大人小孩洗完澡后,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此时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表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倒酒,将酒洒地,然后才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爱幼。吃年夜饭,一般都要有“肉丸”,象征团圆之意,要喝客家娘酒煮的鸡酒。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有的山村,人们都要上祖坟点蜡烛,叫“点灯”,除夕之夜满山烛火明亮。

客家人过年,非常重视贴门神、春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贴在大门上的门神,主要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的彩色画像。门上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萘、郁垒、秦叔宝、尉迟敬德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改成只写字的“门目”。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又改为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后改用纸),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明代朱元漳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一问,原来这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于历代大力提倡,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开大门

开大门是指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鸣炮开门,以图开门大吉。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腊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点正子时)。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这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要在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小红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响亮而频繁的爆竹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灯火,彻夜不停。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有的客家山村,在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时,邻居亲友互相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有的客家山村,在早餐前要煮生姜红糖茶先吃“甜头”,早餐皆为素食,或线面、或汤丸,象征长寿、团圆;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红头菜(菠菜)等,寓新年诸事合算、富足、开门见红之意;有的还摆放条有尾叶的甘蔗,表示生活由年头甜到年尾。旧时初一,人们往往上寺庙谒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乡邻见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发财;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讲不吉利的话。初一上午,还有到水井、溪边争挑第一担水之习俗,叫“考头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斋菜。

拜年

从初二起,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通常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带糕饼糖果之类,给长辈要带红糖,拜年者返回时,主家要回送同等价值的礼品,叫礼尚往来。

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外家”。一般从初二起,到初五、初六日之前,出嫁的女儿应尽可能“转外家”即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她们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鸡、鱼、猪头三牲,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一盘,意谓新年五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整个春节,许多山村都有舞龙、舞狮队出现,这既增添了春节气氛,又体现了客家人的尚武精神。

“出年架”(也称“出年界”)

旧时,客家俗语云:“初五初六,没酒没肉”。正月初五,称为“出年架”。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俗称“火烧门前纸”,意即“嬲(玩)新年”到今天为止,以后要恢复正常的工作。“开小正”俗谚云:“火烧门前纸,大人做生意,细人(小孩)夹狗屎”。当然,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中的人们,有的会说:“有吃没吃,嬲(玩)到天川二十。”

初七称为“人日”,根据中国传统习俗,当日为众人的生日。人日亦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及“人七日”。根据古书记载,农历新年的首八天是人、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客家有吃七样菜之俗,即把葱、芹、韭、蒜等七种青菜混合煮吃,寓意聪明、勤劳长久、会划算等。

春节禁忌

客家俗语云:“入哩年界禁忌多”。据说象形字“年”,是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的怪物,像一个大壁虎。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这怪物,便平安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一些食物吃一顿,表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后来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主要有: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场的人就得马上说上两句吉祥的顺口溜,如“缶(瓷器)开嘴,大富贵”等来弥补;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忌洒水、扫地、倒垃圾,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叫做“送穷鬼”。因此,初三这天少人出门。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忌初三这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剃头”(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这一天严禁吃药,吃药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旧时,初一早饭忌吃荤,这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有的客家山村,人在除夕将大小水缸装满之后,就举行封井仪式。即用一个大的簸箕将井面盖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开簸箕,因为人们往往将水视作财水,一揭开簸箕用水,意味着财气外流。

“世界客都”梅州的春节传统习俗在客家地区来说,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各地客家春节习俗又会有些差别,比如台湾岛内客家人,除夕之夜都要欢聚在一起打边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压岁钱:年龄大的孩子,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年幼孩子,压岁钱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的颈项上的。又比如闽西客家人,大年三十要吃腕子筒、长命菜。腕子筒与长命菜是闽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是红烧猪蹄;长命菜是整只的鸡或整块的猪肉放进锅中烹煮,再将整个大萝卜和整棵的芥菜加进去。在餐桌上,如何进食也还有一番讲究。鸡头由长者吃,翅膀给出门的男人吃,读书的孩子吃鸡臂(腿)。再比如广西陆川客家人,他们喜欢吃鹅肉,鸡肉反成其次,有“无鹅不像年”之说。据老一辈人说,从前客家人颠沛流离,生活比较贫困,而鹅个头大,生长速度快,耐饥少病,没有饲料时还可用青草喂养,非常适合客家人迁徙时带在身边。而且鹅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体现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亲戚时带上一大块肉也有面子。农村家家户户都养有鹅,少的几只,多的十几只,一到春节鹅的叫声此起彼伏,未见人影,先听鹅声,饶有情趣。另外,四川客家人还有舞鸡、舞春牛的习俗。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龙腾盈喜气,蛇跃涌春潮。蛇年春节又快到来了,客家地区过年味,在记忆里酝酿着,浓浓得让人陶醉。客家的山层层迭迭,是堆积人文历史的山;客家的水曲曲湾湾,是婉流人间真情的水。客家地区,尽管山不同,尽管水有别,但春来早、年味浓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