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乡交叉环境下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乡交叉环境下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芦思宏,四川师范大学2012级文艺学硕士

摘要: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在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发了读者关于命运和生活方式的深层思考,而小说中最为成功的部分即是关于高加林、刘巧珍等几个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

本文拟利用社会历史研究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阐释各个人物悲剧命运后的社会现实根源及其必然性。

关键词:城乡交叉;命运;悲剧;社会现实

前言:

中国社会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处于一个特殊阶段,改革开放的兴起,使人民对商品经济影响下的大都市产生了空前向往。而作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知识分子,更是不安于现状,有渴望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这就产生了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的巨大冲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必然将造成许多青年人命运的改变,《人生》中渴望进步的农村青年高加林、传统的农村少女刘巧珍、自由奔放的城市小姐黄亚萍都在卷入了这社会历史的漩涡中,导致了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

一、 关于人生中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 自强不息的知识青年—高加林

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深深地依赖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可多年的学习生活使他对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反感,并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实现自己关于文学、关于理想的美好愿望。在他为命运拼搏的过程中,他甚至出于利益的考虑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接受了能给他带来大好前途的城市小姐黄亚萍的追求。在所有的美好前景化为泡影后,高加林重新回到了永远不会遗弃他的土地上,带着沉淀后的心情开始了新的人生。

高加林命运的悲剧与当时社会的整体氛围,甚至中国体制的弊端有着不可脱离的关系。作为农村的有志青年,高考落榜后的高加林回到村里的学校,当起了民办教师─这一在农村备受尊敬的职位,并憧憬着有一天能有机会转为正式教师,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事与愿违,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替代,无权无势的高加林只能悻悻地回到了家,开始了他所不愿接受的农民生活。

小说中关于卖馍的描写充分体现了高加林自尊、自卑的矛盾性格心理。在家庭面临困境中,高加林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自尊心去市集卖馍,可却怎么也没办法吆喝出来,无助的他试图在无人之地练习叫卖,可当他听见自己那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彻底对自己感到了绝望,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农民身份与自己所希望的生活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也是对他后来利用各种手段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现实原因。而当他硬着头皮重新回到市集上,却躲躲藏藏怕见到熟人。在看见高中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时,高加林试图展现他仅有的自尊心,巧妙地掩饰了他卖馍的动机,不假思索地说:“到城南一个亲戚家里走一趟。”看到昔日的同学有了令人艳羡的工作,高加林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煎熬,只是因为家中无权无势,他只能在黄土地上靠辛勤劳动为生,所以他迫切地希望一个能改变命运的契机出现。

在高加林落魄的时期,与刘巧珍之间纯洁的爱情给他痛苦的生活带来了慰藉。身为知识分子,高加林从未想过会与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子产生爱情。但是面对美丽、善良的刘巧珍对他深切的依恋,他接受了这个这个全心全意爱她的姑娘。不得不说刘巧珍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对高加林进行了表白,这时的高加林痛苦无助,最需要的莫过于理解与支持,而刘巧珍正是这种力量的来源。但在第一次与刘巧珍接吻后,高加林却说道:“以后,你要刷牙哩。“简单的一句话,却暴露了高加林内心深处对刘巧珍的轻视,甚至在与巧珍恋爱以后,高加林仍时不时地想到与巧珍的结合注定了他农民的身份,他认为与巧珍的爱情是一种自甘堕落的表现。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基础上,高加林接受刘巧珍大部分是出于感动之情,而并不是志同道合的爱情,这种不平等的爱情关系也最终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

在小说的下篇,高加林也终于等到了改变命运的契机。由于叔父的工作调动,高加林被安排到县里做通讯干事。身处灯光闪闪的县城,高加林无比地激动,他渴望能在这里建功立业,实现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甚至走在县城的路上,高加林嘴里仍喃喃的说:“我再也不能离开你了……”但是从实际来说,高加林是完全有能力胜任通讯干事这项工作的。在抗洪事件报道中,高加林显示了过人的才干,他的拼搏精神和出色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各方面得认可,出色的通讯报道感染了每一个听众甚至是播音的黄亚萍。可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到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时,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的关于工作、前程甚至爱情理想全部化为了泡影。一无所有的高加林只能重新回到了家乡的黄土地上,留给他的只有无尽的反思与懊恼。

(二) 纯朴善良的乡村姑娘—刘巧珍

“巧珍,多好的娃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金子一样啊……”,正如同德顺老汉所言一样,刘巧珍具有女性所具备的一切美好品质。她美丽、善良、朴素,多情,全心全意地爱着高加林,爱他的才华、他的坚毅、他的拼搏精神,巧珍的爱是真正意义上最纯粹的爱情,丝毫不掺杂着任何利益的因素。可巧珍的爱同时也是以放弃自我为前提的,她对高加林的迷恋几乎是完全意义上对偶像的崇拜,这种不平等的恋爱关系终以失败告终。在被高加林抛弃后,巧珍无奈地嫁给了憨厚诚实的马栓。即便如此,却对高加林没有丝毫抱怨,仍旧以她金子般的心远远地守候着她的加林哥。

刘巧珍的人物刻画带着作者关于农村少女的美好愿望,她的爱情悲剧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读者。美丽的乡村姑娘由于吝啬的父亲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她更为迫切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有知识的、精神世界足够强大的男人作为自己的伴侣,这个人就是高加林。可面对高加林时,巧珍却始终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对高加林的感情也只能默默隐藏在心中,致使每一次高加林命运转折的过程中,她的内心就如波涛般汹涌:高加林在县城上学时,巧珍默默地在心中爱着他,每次星期天静静地注视着放假归家的高加林;高加林高考落榜后,巧珍内心如发了疯一般欢喜,她以为高加林就此成为农民,她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爱人的妻子;高加林成为民办教师后,巧珍的愿望再一次破灭,只能默默目送着高加林来往于学校的路上;在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后,巧珍终于鼓起了勇气,像高加林表白了自己的情感,这一次,她成功了!她终于成为了加林哥的恋人,尽管这段爱情只是为了慰藉高加林当下受伤的心。

与高加林恋爱后的巧珍浑身散发出幸福的气息,与加林哥德短暂相聚成为了她生活中的一切重心。对于高加林,巧珍发挥出了女性温柔贤惠的一切特性,扮演着高加林背后默默付出的角色。甚至对于高加林要求她刷牙时候,不但没有丝毫不满,反而温柔的说:“你说什么我都听……”巧珍知道,她的行为会遭到全村甚至家人的嘲笑,可她还是坚持每天到院子里刷牙,不是为了卫生,而是因为这是心爱的加林哥对她说的话。沉浸在爱情中的巧珍想象着与高加林婚后的幸福生活,可一次偶然的契机使高加林获得了体面的工作,巧珍不得不送走了她的加林哥。

相隔两地的爱情使巧珍倍感痛苦,她急切地想知道心爱的加林哥是否生活得好,出于对爱人的思念,巧珍踏上了县城的道路。短暂的相聚却没能使巧珍感受到久别重逢的甜蜜,相反却是高加林冷淡的反应。朴实善良的姑娘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只能从生活琐事上出发,希望获得高加林的好感。“被子太薄了,罢了我给你絮一点新棉花;褥子下面光毡也不行,我把我们家那张狗皮褥子给你拿来……”,“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质朴话语中却流露出了对于高加林的浓浓爱意,此时的巧珍并不知道,高加林在与城市小姐黄亚萍的交往中认识到了巧珍的愚昧无知,巧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了解什么事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符合能源,这些生活琐事的叙述使得高加林异常的反感。在与高加林定情的大马河桥上,听见爱人口中说出残酷的话语,尽管心如刀绞,巧珍却怎么也恨不起高加林,是这个男人带给了她爱情,带给了她永生难忘的甜蜜感受,无助的巧珍只能流着泪说到:“加林哥,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你走你的,到外面找一个更好的对象……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乡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如此美丽的心灵,更为巧珍悲剧的爱情填上了心酸的意味。

(三) 浮华现实城市小姐—黄亚萍

在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中,黄亚萍扮演了一个掠夺者的角色。这个秀美、富裕、知识渊博的城市小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三者形象,她发自内心追求爱情的行为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她的择偶观念却带着浓重的现实利益色彩。她接受张克南追求是出于家庭背景和张对自己温柔体贴,而她追求高加林则是因为高加林的刚毅、才情,最重要的是高加林有着光明的前途和非农的身份。面对爱情,黄亚萍考虑了过多的外在因素,使得她的爱情不那么纯粹,这种现实的态度也导致了她在追逐爱情过程中的悲剧。

在求学期间,由于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使黄亚萍和高加林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但因为高加林的农民身份,黄亚萍对于高加林的好感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爱情的高度。直到英俊、才华横溢并且洋溢着男性气息的高加林来到县城工作,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对高加林农民身份的芥蒂消除后,黄亚萍毫无掩饰地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用更加诱人的条件—到南京工作为条件,希望能让高加林接受自己,甚至不惜伤害深爱她的张克南。追求爱情本无可厚非,可爱情中间夹杂着现实因素的考量,就使得原本绚烂的爱情光芒变得暗淡,但是黄亚萍最终争取到了高加林的心,以牺牲张克南和刘巧珍为代价,通过这种手段获取的幸福也隐藏着悲剧的因子。在高加林被张克南母亲举报后,黄亚萍也曾声泪俱下地说:“我不工作了!也不去南京了!我退职!我跟你去当农民!我不能没有你……”,但长时间的交往使高加林明白,这只是她冲动之下的决定,习惯了城市繁华与喧嚣的黄亚萍只是在高加林追梦途中一段美丽而虚幻的插曲。

二、《人生》人物创作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泰勒的社会历史分析法中,介绍了从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结构来研究作品,卢卡契也提出了“小说的意义关键取决于它对社会结构的反映”。《人生》的成功基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历史时期以及几个不同阶层的青年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不仅仅能够在爱情层面上引发读者思考,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更能够激发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城乡交叉地带生活的深省。

首先,高加林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农村知识分子的形象。城乡交叉地带作为路遥小说的整体背景多次出现,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的生活环境。高加林展现了特殊时代下特殊人群的心理状态,他们出身农民家庭,无权无势,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造成了他们自尊、自傲却又自卑的复杂心理。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获得光明的前途,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侥幸心理。高加林本才华横溢,却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失去了工作,可当自己有机会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得工作时,他选择了欣然接受,并抛弃了相濡以沫的爱人刘巧珍,与能给他带来更多利益的黄亚萍恋爱。可最后高加林的一无所有,却反映了路遥对于传统“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

其次,刘巧珍体现了路遥心目中关于农村女性的所有美好愿望,美丽、善良、勤劳、朴实,虽无满腹经纶,却深谙柴米油盐的生活之道,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完美女性形象。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城乡交叉地带,这种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形象并不鲜见,她们代替在外拼搏的丈夫操持家务、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却毫无怨言,甚至独自承受了被遗弃的命运。刘巧珍的人物塑造引起了关于这些女性命运的思考,使人重新认识到了她们性格中的闪光点。

再次,黄亚萍完全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她的秀丽、时尚、渊博都为当时尚处于落后的社会增添了活力。出身干部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美好的前景使她们在外人眼中有着神秘和高贵的色彩。受到新时期思想的影响,主动热情的追求爱情,可一旦涉及利益条件,却又没有勇气放弃本来拥有的物质生活,只能向现实妥协。黄亚萍与高加林之间的爱情建立在利益基础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而非发自内心的能包容一切的爱情,这也是当时社会中大多数爱情悲剧的真实写照。

三、总结

从主题方面来说,路遥的《人生》反映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陕北城乡交叉地带人民的生活、事业和爱情生活,在当时是少有的关于农村主题的优秀小说创作。主人公高加林在追逐工作和爱情中的坎坷经历也使读者能够反思自身。在结局中高加林回到老家的黄土地之上,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更加能够彰显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

从人物塑造方面说,高加林、刘巧珍的人物如前文所述,许多配角人物的刻画也是极其生动,如全心全意爱着每一个娃娃的光棍德顺老汉,代表了农村朴实的农民形象;逢迎拍马的马占胜,处事圆滑但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奸诈形象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稍显单薄的是黄亚萍的形象,对于她在利益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心理并未给读者留下深刻影响,稍显遗憾。

从艺术特色方面说,农村题材的小说一直是路遥的主要创作风格,这与他自身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当代社会来看,路遥关于农村的描写有很高的价值,突破了当时小说的创作氛围。但路遥的作品中也过多的强调了“土地”包容意义。深受打击的主人公注定将在土地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其中加入的个人情感,使路遥的作品有着过于相同的基调。

从作品成就方面说,《人生》为路遥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书中所倡导的拼搏精神也影响了一代艰苦条件下的青年人,例如马云、贾樟柯,在多年后《人生》的再版中均提到了其对自己的影响,取得的反响之大,自不必赘述。不仅如此,在躁动浮华的现实社会中,对踏实、真诚等人性闪光点重要性的重申也对《人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2]路遥.路遥全集《人生评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3]罗京,孙郁.自我价值追求的多元性与现代性─重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J].中国文学研究,2011(1).

[3]刘建华.自强不息的理想主义者─浅析《人生》中的高加林[J].沈阳工程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曹晛.阳光下的泡沫─路遥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虚构童话和现实悲剧的内在联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5).

[5]杨庆祥.妥协的结局与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J].南方文坛,2011(2).

[6]李黛岚.路遥小说人性美解读[J].名作欣赏,2011(11).

[7]古显明.城乡交叉地带的双面人─对小说《人生》主人公高加林的重新审视[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