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文视域:初中数学不可或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文视域:初中数学不可或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构建更加周全的视域,至少应该实现人文和技术的有效对接。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地放权,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多元评价学生,在多向互动中生成“生长元”,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生命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人文视域;整体实现;自主实践;多元评价

细心的教育人已经发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是“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2011年版是“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这意味着,教材编辑者试图构建一个更加成熟和更具人文关怀的理论视域。的确,新世纪,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构建更加全面的视域,至少应该实现人文和技术的有效对接,关注生命、尊重成长、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获得情感和人文的体验,在复合中生成乃至升华。

人文视域之一:整体实现不可或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新课标的这种提法,无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点的。的确,仅仅考虑技能,沉浸在技术层面的漩涡里,学生的收获将是单薄的;只有从人的思维、知识、情感等多个层面予以突破,并且身体力行去探究、去顿悟、去明辨,师生才能收获更多。

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零指数”的教学中,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而且初步了解指数概念是如何扩充的,感受零指数“规定”的合理性。

(1)通过计算23÷23提出问题:可以得到23÷23=23-3=20。那么 有什么意义呢?等于多少呢?我们需要做出解释,数学面临了挑战。

(2)回顾简单的事实:23÷23=8÷8=1,于是可以自然提出猜想:20=1,然后采用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感受规定“20=1”的合理性。例如:用细胞分裂作为情境,提出问题:一个细胞分裂1次变2个,分裂2次变4个,分裂3次变8个……那么,一个细胞没有分裂时呢?

(3)观察数轴上表示2的正整数次幂16、8、4、2等点的位置变化,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4)再观察下列式子中指数、幂的变化,可以发现下面的规律:

24=16 23=8 22=4 21=2 20=1

这样,在学生感受“20=1”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做出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即a0=1(a≠0)。

(5)再次验证这个规定与原有“幂的运算性质”是无矛盾的,原有的幂的运算性质可以扩展到零指数。例如,计算a5÷a0:

运用幂的运算性质a5÷a0=a5-0=a5;

根据零指数幂意义的规定a5÷a0=a5÷1=a5。

不难发现,学生在学习“零指数”时不仅要包括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单计算,还要包括感受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所以数学老师的视域一定要更宽广一点,更人文一些,如此,才能打造温度适宜、有情有义的高效课堂。

人文视域之二:自主实践不可或缺

在课堂中充分放权,已经成为很多教师的共识。话语权、操作权、自掌握在谁的手中,这将决定课堂教学的走向和质量。庞永力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轻轻一拨”的关键在于师生开放的心态、需要心灵的敞开、接纳、对话与沟通,需要学生的自主。

九年级教材《二次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在教学安排上,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不妨从一个求修建两块运动场的草坪面积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得出两个二次根式求和的运算。

(2)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导读单,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有助于学生思维互补、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更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通过自学课本再完成问题导读单,从而自己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4)设计一个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提炼的过程,相信学生会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终生不忘。如设计为:通过学生作几道练习题(具有代表性),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在进行二次根式的加减时,首先要做哪项工作?再完成哪项工作?最后完成哪项工作?你能用最精练的语言提炼这一过程吗?

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的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人文姿态之三:多元评价不可或缺

美国教育学家托德・维特克尔:“优秀的教师在课堂和学校创造出一种积极的气氛,他们用尊敬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他们尤其懂得赞扬的力量。”新课标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已不再是单一、机械、负面的;而是多元、积极、正面的。一所学校倡导“有故事”的评语和手写的奖状,对我们有不少有益的启示。初中数学教学,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教师应允许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阶段目标。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对尚未达到目标要求的学生,可暂时不给明确的评价结果,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当取得较好的成绩时再给予评价,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要依据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体现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

3.情感态度的评价。好的教师总是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更多的孩子对数学说:“我行!”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更多的孩子体验发现和创新的乐趣。情感态度的评价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例如课堂观察、活动记录、课后访谈等。教师至少要在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和评价:

(1)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况,要深入到学生情感的核心地带,去审视教学历程中的幽微细节和教育蕴涵;

(2)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克服困难的勇气;

(4)与他人合作;与同伴和老师交流。

4.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在评价学生每一个方面表现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特征和发展变化。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

(1)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

(3)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索、辨析、领悟,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思路;

(4)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自己的规则;

(5)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

一个教师,如果着眼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空间,还学生的提问权、自和评价权,在多向互动中生成“生长元”,在亲身体验中升华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为生命的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庞永力.青黄[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2][美]托德・维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十四件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