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根性技术依据络皮部理论,结合神经分布区,按照“循经分部,通督化瘀”的原则,采用“以经刺皮”的针法,结合临床疗效,反复实践,筛选出一组最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穴位(根痛1、根痛2、根痛3)及最恰当的操作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运用证明该疗法有以下优点:①镇痛起效快速,疗效显著,维持时间较长。②操作简便、易行、经济,无不良反应。③选穴客观、易掌握,融中西理论为一体。④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镇痛机制的有机结合。

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制定。

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常发生于青壮年。②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分部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⑤X线摄片检查: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痛的诊断标准参照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3版)及1988年卫生部药政司颁布的《临床疾病诊断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制定。①脊髓后根受压或受损后,出现相应后根的放射性疼痛。②腰痛伴发坐骨神经痛,直腿抬举受限。③椎旁压痛常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痛。④坐骨神经支配的肌力、反射和知觉改变。⑤椎管内压力或张力的增高试验,可激发腰腿痛的再现。

中医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制定。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主要症状的量化标准

疼痛程度评分标准按国际上通行的最灵敏的方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0分:无痛。10分:最痛。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该方法采用1条10cm长的直线段或尺,两端标明0和10的字样。0端代表无痛,10端代表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在直线段或尺上标出自己疼痛的相应位置,然后用尺子测量出疼痛强度的数值或评分。

按照VAS评分法的要求,自制VAS游动标尺,尺子正面有0—10游动标,背面有0~10数字(精确到毫米),患者移动标尺,医生即迅速从尺子背面读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

镇痛效果评价标准(参照vAs评分法)①显效:镇痛评分>60%。②有效:镇痛评分30%~60%。③无效:镇痛评分

①年龄20—65岁的患者;②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伴有根性痛者;③疼痛程度评分标准33分。

禁忌证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

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钙化、椎管狭窄、梨状肌综合征、干性坐骨神经痛、肿瘤、结核、腰椎滑脱。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不伴有根性疼痛患者。

操作方法

器械及药品①针具:3寸针灸针,直径0.35mm。②疼痛评分尺(自制)。③碘伏消毒液。

操作步骤

侧卧位选定穴位后,皮肤常规消毒。

取穴踝三针定位: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踝上4寸,每条经脉循行线上各1穴,分别是根痛1、根痛2、根痛3。L3-4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消毒双手用碘伏棉球消毒3次。

进针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示、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浅表刺入,针刺深度为2.5寸,针刺方向朝上,医生手下有滞紧感,患者有酸困感,然后快速捻转100~200次/分;不进行提插,幅度180°~36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

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不提捕,幅度360°—720°,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

留针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

出针留30分钟后,将针缓慢退到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

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留针30分钟,每48小时针刺1次。关键技术环节

准确选穴根据突出部位及疼痛分布分别在踝上4寸处的足三阳经上选取穴位:L3-4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1;L4-5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2;腰椎间盘突出症,取根痛3;混合性突出,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选穴。

针刺方向针刺方向朝上(头部为上,脚部为下),进针过程始终沿着经络循行线,不可偏离,以达到气至病所。

进针的角度针体与皮肤呈15°角进针,之后应将针身卧倒,使之与体表平行,成角为零。

进针技巧进针时押手轻夹针尖所在的皮肤,持着针尖不使其透出皮肤或进针过深。

深度进针深度

进针的长度进针的长度为2.5寸。

行针的幅度应中等幅度行针,幅度360°—720°。

行针的速度行针的速度200~300次/分。

留针的时间

留针时间保证30分钟。

行针的频度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注意事项

①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滞针;②临床以卧位为主,以避免晕针;③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晕针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慌气短、出冷汗,甚至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处理措施:立即停止治疗,使患者平卧,头位稍低,松开衣带,轻者饮白开水,片刻恢复;重者针刺人中、涌泉即可苏醒,必要时采取其他措施。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对饥饿、极度疲劳患者,待其恢复后再进行操作。

滞针进针困难,甚至难以进针,患者十分疼痛。处理措施:观察患者进针部位是否有瘢痕及结节、条索,适当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进针时押手应在针尖部位控制其方向及深度。预防:对初试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不良反应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节段沿皮刺1~3根针,而且仅治疗1次,所以整个实验过程未发现不良反应。(周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