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嫁人就嫁易中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众多文学著作的立传者。由他撰写的《帝国主义的惆怅 》一书,刚一出版首印就达到10万多册,销量位居畅销书前列,而实际上他并不是专门研究史学的人士。
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中最受观众欢迎的讲学人。2005年他走上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首次“设坛”开讲“汉代人物风云”,到“品三国”,他总能把历史上的话语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他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在全国和地方的大型活动、论坛、电视直播间等多个场合,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是网上众多“意粉”或“乙醚”追捧的对象。喜欢他的观众还专门在网上为他建立了“易中天吧”,而他个人在网上建立的博客,点击人数超过来50多万,不亚于影视娱乐明星,甚至有女孩提出“嫁人就嫁易中天”。
近日,这位风云教授做客《新闻会客厅》,解说他风云背后的那一颗平常心。
《百家讲坛》里脱口秀
从2005年在《百家讲坛》里开讲“汉代风云人物”到2006年《易中天品三国》,人们对这位用现代的语言阐释历史,信手拈来,妙趣横生的教授备感信服,他学识富足、侃侃而谈的智者形象在人们脑海里形成了“易中天特色”。
虽然,易中天得到了观众的褒奖,但有同行对他的“教学”持怀疑态度,对于这样或那样的评价,易中天很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追求的效果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雅俗共赏”。
易中天说,他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对历史有兴趣的非专业人士,这话听来似乎是想给自己留些余地,但易中天坦承“不是留余地,这是实话实说”。不仅是在《百家讲坛》,就是在生活中,教学中,易中天也保持这样的风格,“脱口秀,我不管在家里,在朋友中,课堂上,国际学术论坛,我都是这种说话方式,一贯如此,始终不变,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我都不会变。”
传奇经历缘自于“爱”
易中天的走红有些传奇色彩,然而他的个人经历似乎也是一段传奇。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就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而后又到了一家国有企业子弟中学当老师,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取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易中天回忆说,当初选择报考武汉大学是因为他在校园里走着,经过武汉大学的图书馆,“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能到这图书馆里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就好了,那就有好多书可以慢慢读。”
但是从只有高中学历的中学老师到顺利考上研究生,这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易中天当时的动力在哪里?“第一是爱。第二是我当时生活非常艰苦,也有想改变处境的想法,当时我的人生理想,或者说很具体的现实目标就是有图书馆的单位能够招我去做图书馆的管理员,让我上班的时候可以看书。”
当然,易中天这样非常规的考学经历可不能作为时下众多考生的范本,他的成功还是得益于长时间的积累,“如果没有平时的读书积累,再突击也来不及。”其间支持易中天一路求学的动力,他说,“就是爱读书。”
走红后妻子当“秘书”
从三尺讲台走上电视荧屏,从偶尔参加电视节目到入主央视开讲,易中天从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变成了“名人学者”,数以万计的人成了他的铁杆“粉丝”,有的女孩子甚至打出“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旗号。甚至,易中天上街都要戴墨镜,“有一次我打车,戴着墨镜,上车司机就听出我的声音,还说晚上他歇着车在家看我的节目。”
而更让易中天感到意外的是,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讲课的更多的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曾经被家长们认为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一些年轻人,在听了易中天的讲座之后竟然破天荒捧起了一本本历史读物,重新回到了书桌前。那么他又如何看待这突如其来的追捧者呢?
“我非常感谢,由衷地感谢他们的支持和肯定,走出学院并不容易,得到他们的理解、支持,真的很欣慰,而且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有很多年轻的观众支持我,很喜出望外。”
易中天回忆说,有一次他在西单图书大厦做签售,一位家长走过来,说他的孩子从来就不爱读书,听了自己的讲座,到处找三国的书看,从此爱读书了,这位家长最后用了4个字评价,功德无量。“周围还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反映,中学生本身不爱读,尤其不爱读历史书,因为历史书是文言文写的,阅读有障碍,而现在是一个短平快的时代,尤其我们进入网络时代以后,它非常快,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抠,他们静不下心,现在他们有兴趣了。”易中天说,对于自己这个即将退休的教师而言,听到家长这样的评价远比自己的论文得到业界肯定更重要。
不过,如此走红也给易中天的生活带来了困扰,“起初还挺高兴,很快我以前的宁静生活被打乱了,而且没有想到速度那么快。现在我家已经是不得安宁。”易中天说,家里的电话总是叫唤个不停,起初还自己接,现在只能委托妻子接,有一次他看着妻子同时接两部电话,心里挺难受,“人家可是当领导的,现在改做秘书了。”
“知识挣钱取之有道”
与受到“粉丝”追捧形成巨大反差的事实是,易中天同时也遭到不小的非议:比如说他频频参加专业以外的活动是“不务正业”。什么本是中文系教授,却转说历史,靠插科打诨赚取眼球是“误人子弟”,而频繁走上海内外电视节目、现身各种社会活动,更是被不少人认为是做秀,是追名逐利的学术堕落。
一边是大红大紫的学术明星,受到成千上万人的追捧,一边则是功利主义者,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指责,那么作为焦点人物的易中天如何看待目前的这一切?易中天想得很简单,“有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指手画脚”。在他看来,人文学者应该分类,有一类就是应该走出课堂,走出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走向市场,走向现实,只要他自己愿意和有这个能力。“因为人文学科既然叫做人文学科,它就是以人为本的,它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里面人的幸福就包括我们现在当下生活着的,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当中,在我们身边的这些人的幸福。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一点都不能够直接为这些人服务,那我们这个学科的存在就值得怀疑了。”
对于易中天而言,他的“出走”成就了他现在的一切,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书好卖,2000年易中天出版了一套《品读中国》,2000年到2005年这一套书大概印了4万多套,每年能够销售近5000套,由于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汉代风云人物和品三国以后,这套书从今年1月份到4月份卖了6万套。
在易中天看来,自己只是用擅长和喜欢的方式在做学问,可如今他毕竟站在了利益的风头浪尖,与中国人对学者传统的“老老实实做学,本本分分做人,淡薄名利”的价值观认识相悖,面对这样的理解,易中天表明立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产权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我既然拥有这个知识产权,我就有利用我的知识换取精神上和物质上利益的权利。但是我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利,顺其自然,而且我觉得对一个知识分子来说,用自己的精神劳动去换取金钱和货币,让广大人民群众用实实在在的货币来肯定我们的劳动,非常必要,因为只有有了足够的收入以后,我才能保证我精神和人格上的独立。所以用知识挣钱,我觉得很正当,问题是取之有道。”
这就是易中天如此行事,并因此走红的精神基础,不过他并不要求得到每个人的认同,“人生的道路有两种,一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二是走别人的路让自己痛苦,我不愿跟自己过不去,我都快60岁了,早已知天命,我已经耳顺了,所谓耳顺就是什么话都能听,你说好,我也是用平常心在听,你说我坏,我也是平常心在听,你骂得我狗血喷头,或者崇拜得五体投地,我都一笑了之,我现在要追求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易中天擅评古人,对于如何评价自己,他说,“我现在做事的初衷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如果我将来有墓碑的话,我希望能写上这样一行字,这个人一生坎坷,却愿意天下人都活得幸福。”
(文字由央视《新闻会客厅》提供冯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