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爱不再成为束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爱不再成为束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0083北京闻心斋心理咨询所

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向来十分重视。我们民族崇尚婚姻的绝对私密,推崇家庭成员问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躯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因为结婚而疏远朋友;已婚的子女长期跟父母一起生活并分享所有秘密;家庭成员间情绪互相影响,一人不愉快全家不安宁……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时候,这样的家庭甚至会被其他没有这样亲密家庭关系的人羡慕。而对于这种紧密家庭关系可能会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很少有人谈及。因此,我想将心理学界闻名遐迩的鲍恩家庭系统理论介绍给大家,并就一个具体的案例进行说明,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像我当初接触这个理论时那样,被深深触动,并有机会在实践中应用,以削弱习俗对人们内心的禁锢。

案例

家庭成员 Y先生,73岁;Y先生的妻子c女士,71岁;Y先生的长女J,4l岁已婚,育有一女;Y先生的次女Q,35岁未婚。

Y先生生于一个有11个孩子的大家庭,为家中长子。母亲早年为教师,后为专职主妇,父亲则一直工作养家。Y先生读大学期间患病并一直体质较差。毕业后从事创作工作,后晋升为单位主管领导。性情温和、开放,喜与人交往,但原则性差,尽量回避任何冲突场景。10年前因癌症做手术,至今仍不时接受治疗并长期服药。有肺结核、高血压、偏头痛、慢性胃炎、白癜风病史。

C女士生于一个有12个孩子的大家庭(包括两位姨妈的子女),虽家境殷实,但因父母早亡,9岁即由其嫂子送入教会寄宿学校,并在13岁时由政府资助接受高等教育。工作后事业顺利发展,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后从事相关的专业教学工作。个性坚强而执著,开放性较差,原则性很强,非常善于保护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不喜群体活动,不善与人交往。自述中年即患心脏病,长期服药。

长女J,36岁结婚,育有一女。早年听从母亲的安排跟母亲学习其专业,因学习过程艰苦、母亲要求严格并加以体罚而失去兴趣,后考入大学学习其他专业。有典型的自卑和完美主义特征,个性固执却内心脆弱,常因过于在意他人评价而焦虑,并会因不良评价而产生负性情绪障碍。自我评价低,虽在自己的专业中成绩突出,却始终无法建立自信。自述由于至今不能摆脱母亲的控制和时常遭到负性评价而失去对母亲的好感,并因两人关系变僵而苦恼。同时责怪父亲未能帮助她在成长过程中抵御母亲的暴力行为。不喜群体活动,与人交往方式消极。自述10岁开始有慢性胃炎,高中开始时有偏头痛,生育后开始持续后背疼痛,高血压病史2年。

次女Q,35岁,未婚。幼年因缺乏细致照顾而体弱多病,至今仍遗留哮喘症,时有发作。自述从小被母亲和姐姐两个强势的人控制而缺乏自主欲望,依赖性强。后未成年即出国留学,慢慢培养起自信,但至今内务整理能力差,常丢三落四。个性执拗而冲动,自述常会出口伤人,事后义后悔不已。因与母亲从事相同行业但理论不同而不和,对母亲的控制欲不满。虽自幼与姐姐的关系深厚,也认同姐姐对父母问题的认知,却认为姐姐对父母缺乏包容心,过度计较往事。她认为姐姐在家庭中已替代了父母的位置,所以应当为目前的家庭问题承担主要责任,并克服焦虑从而尽快使家庭气氛恢复常态。自述非常惧怕孤独,需要有人陪伴。

两个女儿具有如下相同问题①过分看重父母的评价,报喜不报忧,常承担超过自己能力的压力,家庭中常有讨好行为出现。②幼年均有家庭暴力经历,母亲对长女有体罚行为,姐姐对妹妹也有体罚行为。③两人均无法在适龄年纪完婚,恋爱中常表现出控制欲和情绪失控,与异性相处缺乏安全感。④两人均有遭遇挫折推卸责任的外部归因行为。⑤两人均认为家庭中缺乏交流机制,尤其是负性事件“不能在家庭环境中暴露”。⑥均因过食而体重失控。

咨询诉求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要学习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必须先了解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情绪系统生物先天、本能的引导系统,促成了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受该系统的控制。

智力系统人类认知、理解、抽象、推理的能力,尽管有人精于此道,但仍只是位居第二的指导系统。

情感系统 大部分深植于人类的潜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通常不被人感知。

急性焦虑生物对当下存在威胁的反应。

慢性焦虑生物对可能发生威胁的恐惧,持续反应长久并对生理和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它削弱人对急性焦虑的适应能力,消磨人的复原能力。焦虑是情绪系统的强烈表现,阻碍人在生活中运用智力系统指导自己的能力。

自动行为 凭直觉和感觉引领,以避免任何不适、感觉良好为决策的目标。

半自动行为低焦虑时能运用思维做出决策,一旦进入焦虑状态即启动自动行为。

理智行为无论什么状态下均能保持思维能力,可自主选择指导系统,自动行为和思维可以自由转换,智力系统和情绪系统都能正常启动。

鲍恩的家庭系统理论由一系列的新概念组成,每个概念都被用于观察个体和以家庭为单位的行为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自我分化”概念。

“自我分化”是指保持情绪系统和智力系统的相互独立,同时又能在其中自由选择的能力。鲍恩认为,分化水平低的人更容易受应激状况的伤害,从伤害中恢复的能力也比较差;他们更容易受他人影响,并会自愿替他人承担焦虑,即更容易认为别人的焦虑与他/她相关。

自我分化的核心来自人与其父母的基本关系状况。人们在与父母的关系中,选择启动情绪系统还是智力系统的能力,就是情绪的分离。如果父母与孩子间的情绪分离不彻底,他们之间频繁产生情绪接触,这样的依恋模式就是全方位的、几乎是共生的、离开彼此就难以生存的。这种情绪层的接触被鲍恩称为“未解决的情绪依恋”。这个概念在上述案例中得到了完全的体现。Q在强调姐姐应该对家庭现在的状况承担责任的时候说:“很多年前起你就已经替代了父母,全家人像小时候看妈妈脸色一样看你的脸色,现在你整天板着脸,他们当然会很紧张,你不高兴谁还能高兴得起来!”

一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那么他必须处理的未分化或未解决的依恋就越少,处理未分化功能的热情就越低。相反,分化水平低的人,将会耗费大部分的生命能量用来关注亲属和他人,一生苦苦追求他人认可并给予他人认可,试图取悦他人、支持他人或寻求他人支持,追求爱或为了失去的爱而痛苦。正如鲍恩所说的那样,“生命中大部分能量用于爱着和寻找爱,结果,用于自我决策、直达目标的活动能量就很少了。”

对父母依恋模式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父母本身及其家庭遗传因素像本案例中的父亲,生于一个孩子众多的大家庭,因此吸引父母注意、在竞争中出人头地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个性温和的他自然启动了“我比谁都乖”的压抑型心理防御机制,对强势的母亲和姐姐忍耐、配合、讨好、回避冲突、压抑自我,甚至在与妻子和女儿相处时也继续这样做;他所患的高血压、慢性胃病也间接证明了他向内的攻击力给自己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父亲的这种依恋模式使两个女儿认为他是弱者,在家庭冲突中不经意就站在了他一边。对父亲是弱者的认同被泛化至对男性的不信任,因此两个女儿都比较倾向于与条件低于自己的男性发展亲密关系,并对其实施控制。女儿的控制欲望来自对母亲的承袭:母亲因自幼父母早亡,使得她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可靠的父母、家庭都成为可能带来严重伤害的源头,如果说连父母都可以消失,那么这世上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呢?要想缓解这样严重的分离焦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控制,让一切都在视线和掌握之中,这就是母亲对亲密关系的控制的欲来源。为防止下达命令含混不清导致执行失败,母亲的控制手法包括了体罚、责骂,反复以任何方式强调自己的要求,以及无论何时都要简单、直接地履行自己的意愿。以致于当她想让长女J的女儿学习某种专长,提议又没被女儿接受的时候,她会直接对女婿施加压力,使女婿不胜其烦。她会在丈夫住院复查期间要求女儿将保姆派到自己家照顾自己,而不愿自己雇保姆,只因为丈夫在家时她就不需要保姆了;并且当要求被拒绝时,她表现出异常的愤怒,一再打电话纠缠女儿和女婿,并认为不满足她这个要求就是对亲情的背叛,是“极端自私、没有人味”的表现。从上述事情中,我们除了能看出母亲的控制欲,还能够看到其补偿心理的表现:当年父母早亡令幼年的母亲认为亲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于是,在丈夫一直多病、两人两地分居的过程中,她始终没有荒废自己的业务;长女被她严格管教,次女刚两岁多就被她送到全托幼儿园;她决不允许家庭以任何不整洁不完美的形象被他人评价。所有这些努力都使她在重压之下认为自己为得到亲情已经付出了代价,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女儿又怎么能够拒绝她的任何要求呢?・又怎么能够认为她的任何要求是不合理的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