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研素养必须“内外兼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研素养必须“内外兼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高职高专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走可持续的科研发展战略已经提上日程。然而由于内在科研意识长期淡化,外在社会观念误导,以及自身科研条件、教学实力的欠缺,高职高专科研战略一直无法全面推广。这一学术上的困境具体到科研动力本已很弱的人文学科就更加凸显。从现状到问题再到对策进行了微观分析、宏观把握,提出科研素养相关的困境突破思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课程科研困境科研对策

由于人才竞争紧迫,促使创新教育战略跃进日程。但一直以来,社会上似乎存在一种逻辑:较之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科研动力相对弱化,较之普通教育,高职高专的科研内需也显然不够高调。这种重理轻文,重教轻研,重普通轻职教的学院意识在很多高校间都普遍存在。正是这种逻辑和意识的误导,才使得现有高等职业教育在科研建设投资上逡巡不前,如果再聚焦高职高专的公共课建设,就更加不容乐观。

1 软件:从定位到定略的回归

策略的失误往往是对自身的认识不足的偏误。对于高职高专教育而言,一方面要考虑自身职业化育才目的怎样和市场对接,一方面还要研究众多高等教育同行铺天盖地的教学竞争,再加之国家教育战略规划思考,难免顾此失彼。“职业化”片面忽视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对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支撑作用,更无法长远预见规模化后的科研氛围可以有力提升整个学校人才教育的综合魅力。因而,我们才看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对于公共课,尤其是公共课政治教育的不自觉冷落。由于教学方法和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很多时候都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除此以外是“实业化”的导向干扰。今天的社会实用型人才远比研究型人才(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市场开阔许多,这种社会风气不仅影响了学生认识。还渐次影响到相关教学工作者对于自身教育任务的偏离,重教轻研,急功近利,只看市场,不看学术……这种意识蔓延到领导阶层,一种定位的片面化便逐渐促成今天公共课科研定位的偏离。

所以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教育分类标准中通常划归为高等教育范畴,从本质上说,高等职业教育属就业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拥有专业技能的“灰领”类人才。其与高校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生更加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其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致高职学生能够“零过渡”地步入“第一线的职业岗位”。

对应这样的人才教育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任务就更加要人性化和灵活化。形象来说,思想教育就是一种思想技能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想,建立理想信念,寻找正确价值观的基本手段,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相对高等普通教育学生,学习阅历浅,从校园跨向社会的过程相对简单,职业化教育就必须同时配套职业思想的素质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立业成才。

总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的不是先天的研究型价值,而是后天的研究型思维。

2 硬件:从缺点到外源的整合

除了社会、学校普遍的科研意识缺乏外,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影响着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课发展,该问题不仅存在且非常普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割断了整个学校科研投入的动力源头。这就是教学资源和学校实力等外在综合硬件的现实差距。

联系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现状,我们只能说这是裸的教育硬伤。因为高校教育资源明显不平衡,而政策扶持又不能同步导航。我国目前已经发生“教育深化与知识失业”的问题,即把大量的投资重点和补贴款放在了中学和大学教育,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引起公众对教育的无限追求,使人力资源得到不合理的配置,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而高职高专教育恰恰就活在这种政策的夹缝当中。

没有充分资源的支持及校园建设等方面的配套设施,缺乏科研教育的研究平台,人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挫伤,这也是为何会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研究的职业倦怠症的原因,这些都从整体上限制了此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创新上的潜能。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环境的客观问题短时期内得不到解决,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有解决的可能存在――向社会大力融资,走产学研教育模式。能力不够就联合同等教育学府共同研究,把小优势积累成大优势,通过推进政策优惠,完善教育人才理念,加强学校的形象宣传,然后力求获得最大范围的社会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参与教育学界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把自身的发展同科研思路紧紧联系,加强校际、省际、甚至国际交流,以此来吸收外来资源充实自己,取长补短地寻求通路,打造自己的核心团队,借助各种资源整合,再通过科研攻关更上一层楼,形成良性循环,不断进步。这就是高职高专院校自力更生谋发展的科研建设现实出路。

在客观问题面前消极等待只能被现实逼至无奈,竞争至上的时代,机会永远只给有主动意识的人,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自身的科研建设。

3 内因决定外因,寻找核心竞争力

我们从内到外,从硬件到软件分析了以思想政治为典型的公共课科研困境,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获得科研解冻的春天,还要为其寻找一个最可靠坚实的理论依据――核心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之于教育的最大优势或价值就是:差异化和集约化。

首先,相对于普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出发点决定了其必须实施特色化教育打头,职业化教育跟进的发展战略。其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所以针对性极强。总的来说,“高等”是类型,“职业”是属性,“高技能”是特色,内涵建设是核心。核心的内涵充实特色的技能,学校的理念也就落到了实处,专业的建设特色才能实现。今天,在竞争同质化已非常严峻的格局下,教育同样难逃其害,为了让自己获得市场的有效关注,就必须让自身从内到外拥有差异化的教学管理特色,教学特色就是竞争的最大胜算。

其次再看集约化。对于资源紧张,规模较小的非实力派高校而言,它们的发展战略往往更注重学校实力的优化配置,~方面要差异崛起,科研是必选项目,另一方面自身实力有限,只能集中优势打造核心力量。在无暇顾他的条件下,一切集约化的手段都是高职高专院校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不二法则。

正如之前我们说公共课科研困境是因为硬件软件都缺乏,那么打造核心竞争力理念就是立足两件都不成熟的思考下,学校科研发展的最关键内核。

4 外因影响内因。灵活培养科研人

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无法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校方立足自身教育方向、实力条件、校园文化、地区市场等元素综合定制,形成特立独行的差异化科研教学战略,全面突破市场红海。

有了适合自己的核心策略,硬件软件同步跟上,科研建设还缺少的就是一个可以统筹全局,全面协调的执行性方略。我们把这种组织策略形象地比作程序,现实的说法就是推动科研意识和科研资源充分整合的一体化策略。 硬件是解决平台问题,软件是针对态度问题,二者不可或缺。再配合校训式的学院独特文化,整体程度要素基本准备齐全,然后从战略政策的高度制定一个推手或一道程序,把三者协调统一,全面推进,这就是“奖励评估体制”的最后建设。

从现在的问题看来,这方面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学校应从政策到物质及精神去全面落实科研激励制度。

总而言之,公共课的革新需要科研工作作为助推器,而从现实的需求去看,“科研兴教”其实就是“科教兴国”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所有学校扩大其教育影响力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