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囍”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囍”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囍”字是中国婚礼最传统最明显的标志。自古以来婚庆礼仪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婚礼上张贴“囍”字或使用与“囍”字有关的物品来表示喜悦、祝福的习俗却一直没有改变。把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与对新生活的期望用“囍”来表达,这与中国人的喜欢对称,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

【关键词】“囍”;对称;偶数

结婚张贴“囍”字,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尤其汉族人中早已成为传统。红红的“囍”字帖在门窗堂壁,喜悦热闹的气氛就扑面而来了。“囍”字已经成为中国婚礼一个最具特色的象征。但为什么中国人结婚喜欢帖“囍”字?

相传王安石当年进京赶考时,在京城附近一个镇上投宿。当时适逢元宵佳节,王安石到街上看灯,见马员外门前挂着一个跑马灯,上面写着“跑马灯,灯跑马,灯息马停步”的上联,对得出下联的可以与马员外的女儿成婚。王安石因考期临近,并未上心。等到进了考场,考题亦是征联,上联是“飞虎旗,旗飞虎,旗飞虎藏身”。王安石喜出望外,遂将灯上的半联写在试卷上。试毕归来,王安石又到马员外镇上投宿,见跑马灯上的半联仍未有人对上,于是提笔又把考卷上的半联写于纸上,众人看了皆叫好。马员外一家见王安石文采出众,相貌堂堂,当即许下了亲事。花轿临门那天,忽然见一帮人拥向府门,两个报子进府报道:“王大人金榜题名!”顿时王家一片欢腾,有人嚷道:“洞房花烛,又加金榜题名,双喜临门啊!”随即让王安石写下“囍”字帖在大门上。后来纷纷仿效,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

这个传说发生在北宋,但是并不能说明“囍”字产生于北宋。可能仅仅是假托在王安石身上一个不一定真实的故事,只是为了使其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也有说发生在一个叫“有喜”的年轻人身上,故事大同小异,但是所要表达的核心都是“两件喜事同至,喜上加喜”。但是在以后的发展演变中为什么仅仅结婚一件喜事也帖“囍”呢?

汉字的产生使用以及流传与推广不仅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主观因素如民族心理和思想观念息息相关。在婚礼上使用“囍”字贴现了汉民族特有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从结构看,“囍”字是由同一偏旁并列组合成字。由两个字形字音完全相同的“喜”字构成。用来表示喜上加喜或双方均喜等意义,这正好迎合了中国人崇尚对称,崇尚偶数的心理。

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人一直讲究对称美,善于用对称原理来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首先擅长于在形式上营造对称,将对称形式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称同样也存在于汉字的结构中。在汉字的艺术创作中,对称包括以中轴的位移或字划的疏密改变均势的结构的对称和严格对称。前者以取得一种动态的美感,后者以取得均势的美感。“囍”字属于严格对称结构。对称结构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可以体现中国人的中庸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称思想也是对稳定笃实的中庸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一个喜字不足以表达喜庆的心情,再加上一个“喜”喜悦的心情加倍,也在形式上构成对称结构,既表达了无限欢喜的心情也不忘对稳定祥和的生活的追求。

小篆是对称艺术发展的顶峰。有人对《说文解字》收录的9800多个小篆进行了考察,发现《说文》中有八百多个对称字,占总数的8.7%。最典型的如“囍”字这样的绝对对称字,即用两个同音同义的字合成一个新字。但是绝大多数新组合的字的词义区域并不和组合前的单字的词义区域相同。如“林”、“从”、“赫”等,其意义与它们组合前的独体字“木”、“人”“赤”的意义不同。但是在《说文》中却并没有在“喜”字上再加一个“喜”构成一个新字“囍”。乃至“囍”长期在婚礼中广泛使用后,近世的字典如《康熙字典》也都还没有收录。可见“囍”字并不被认可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最起码不被学术界接受。“囍”最初的产生更多的是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要,作为民间流传的一个婚礼的习俗,是一个婚庆的符号而已。

在中国偶数受宠,单数往往受到冷落。但是在有一些国家,以奇数为吉祥数,以偶数为不祥之数。如日本人就喜欢单数。因为他们把夫妇看作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而成双的东西则容易被分离,单数是不可分开的,所以以单数为佳。民族不同,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就不同。

“囍”字具有典型的汉字外貌,可以体现它所传达的信息,但它与一般的汉字不同,不真正具有字的表词功能,它只是一个蕴含美好愿望的特殊符号。新版《汉语大字典》已经将“囍”字收录在内。囍,隶属口部,释义为“喜庆用字,多用于婚嫁场合,常以红婚(或金箔)剪制而成或写于红纸上,贴于门窗堂壁,以示喜庆”。

除了在婚礼上使用“囍”字,现在在图画、布料、金银中都大量融入了“囍”的元素,以表达和平,共赢,吉祥和渴望美好的思想。现在“囍”字字形越来越不固定,形式也原来越多样化。人们将其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借助电脑技术,保持“囍”的大体外观,但是在局部细节作改动,以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甜蜜和喜悦。如把“囍”下面的两个口用两个心形代替,没有破坏其大体外观,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囍”字,却更加富于美感,更加喜庆。以这样的手法来表现,使“囍”成为可视形象与抽象意念的完美结合体,也使“囍”成为中国婚礼上一个不可替代的最大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岳麓书社,2006.

[2] 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李运福.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整理规范[J].语文建设,1993 (3).

[4] 何九盈等.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谢晓娜(1989.08- ),河南南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