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时代下的史家与史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时代下的史家与史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余英时文集第1卷:史学、史家与时代》中蕴含着一种巨大的历史悲情和时代悲情相互激荡,使你无法确认,作者是在为古人悲慨,还是在为今人忧思,还是在为他自己叹息。无论是论史还是论史与时代的关系,他都把一个史家的深厚学养和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关怀结合得那么成功。本文意在分析其中关于史学、史家与时代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史学;史家;时代;关系;余英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56-1.5

这部《史学、史家与时代》文集是沈志佳博士近几年来搜集了余英时先生所有的中文论著,分门别类,重新编排而成的。初始读此书的题目,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很抽象,范围也很广。而对于起这样一个题目,它是用一个普遍的形式来提出的,就是说,作者不是讲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史家,或是哪一个时代的史家,他是普遍地抽象地讲史学、史家以及时代的关系。这三方面,是交光互影的,在他的讨论中,会先后或者同时地出现。

那么,首先,就以上三者的关系上来说,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时代与史家的关系。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主旋律。导致了许多的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的时候,更多的是以一种类似于研究科学技术的理念去研究的。他们觉得历史是一个完全客观的事物,史学家仅仅只是需要去记录或者说是确保历史事实的正确与客观性。面对即已发生的历史事实,他们秉持的是一种客观且尊重的态度。认为史学家不应该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成分,不能对历史加以主观判断。这个观点在最富盛名的Ranke和以其为代表的时代就认为,要追求历史上的客观事实,寻找历史上什么事情真正地发生了,这就是史学家的责任。就表示说,史学家不应该有主观的判断。主观的判断,是历史学家应该去掉的东西。在我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对于历史的客观认知,才能够保证留给后人的史学资料都是真实可信的,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史学就变成了类似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完全没有了个人的因素。而对于这一的观点来说,我的看法就是,虽然史学的研究应该是先分析每一段历史材料为前提的,但是,通过对于历史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之后,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这些分析过后的历史进行整合,从而规划出一份综合的研究材料,而这份材料在我看来就需要加入史学家的个人主观的分析在内。

这也就又回到最开始讨论的问题上了,历史其实并不是完全绝对的客观的,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历史史料存在的客观以及不可改变性,但是就其另外一方面来说,对于历史的研究上说,如果没有史家对于历史的主观的认知,那么历史对于人类的意义也就失去了。我们已经说的是要“以史为镜”,强调的就是历史事实对于人类主观认识的影响,相对的,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专门进行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的主观认知,对于整个史学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讨论三者的关系中,还应该讨论的就是关于史学对于时代的影响。在近代,如19世纪英国的Seely,他认为历史知识是可以造就政治家的。他的名言是所谓“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的今天的历史”。在书中的例子里表现出来的是,历史对于统治者,对于负责最高权力的人来说,它是发生过作用的。例如书中所举的例子,杜鲁门,丘吉尔,等人,都从过往的历史当中获得经验教训,从而运用到实战当中。因此,书中也认为,史学和时代有一种很明确的动态关系。而这个关系的建立,就要看史学家他的时代有没有感受,有没有深入进去,是不是时时注意现实人生上的问题。

在我看来,对于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最重要的莫过于承认这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史学对于时代来说,具有一种时代的教育意义,能够给予我们一种类似于教科书式的影响。在不同的时代当中,历史的发展规则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对于历史的认知也会发生区别。因此,之前有一些理论认为,历史能够写出一本最后的书,最终以其为标准,但其实不然,每一段历史都在不停的发展,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时代的终结的时候就以一本史书来终结这个时代。更何况,就本身来说,对着时代的不断向前,那么对于历史的研究就不会停止。因为他们两者之间的动态联系十分的密切,不可能终止。

因此,对于史学与时代的关系来说,最为主要就是两者之间的动态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时代需求也会不同,为此,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去研究所处时代或者说是之前时代的历史情况。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即以发生的历史事实的不能够改变的,但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情况下,哪怕是对于同样的一个历史时代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例如,时期研究过去的历史,是为了赢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我们如今研究过去的历史,更多的或许需要寻找的是一种对于过去的感悟,“以史为镜”照亮自身的现实问题,避免重复过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错误。这就是史学与时代的动态联系,因为有太多的现实因素的影响,所以,又怎么能够有可能写出最后一个历史的定本的可能性呢?

而最后,三者关系的最后一个方面,史家与史学的关系上来说,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明确史家的研究历史时的态度。史学家本身就是史学上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史学家写史本身就是一个史实。在书中,作者举出了司马迁与张骞比较的例子,结果在国人看来,司马迁的影响大大的超过张骞,哪怕张骞在外交上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原因在哪,就在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写《史记》,本身就是一个史实,通过写史而创造历史,所以,史学家是特别有影响力的,本身已经是一个研究的对象。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人,史学家本身就肩负着一种时代的责任。他在一方面必须将历史的史实还原给大众,但是,另外一方面,对于这样一些史实,人们应该怎样去认知,它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人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什么知识,这些都是根据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赋予史实的。如果,史家不能有一种严肃、谨慎、谦虚、尊重的态度对待研究历史的话,那么,作为历史的传话者,史家必然会对公众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学历史的人,至少应该有严肃感,尊重感,对于生命有严肃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历史;有严肃感的人,对他的时代,必须密切的注意,决不能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只管自己书桌上的事情,好像其他世上一切皆与他不相干一样。一般来讲,大的史学家,他对于时代的感觉是紧密的。

作者的观点里,正因为史学上主观因素的重要,史家也特别重要。因此,他自己特别应该自律,不要随便放笔乱写。做学问至少应该忠诚于他所研究的对象,忠诚于他的结论,不要为现实、为个人的私念而改变他研究历史所得到的结论。

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史学跟史学家是分不开的,而史学、史家同时又与时代有密切关系,并且应该强调这种关系。作者提出的希望就是,学院里面和社会上的史学家都能为史学综合的工作而努力。因为历史对于今天还是十分有用的,即所谓“古为今用”。

当我看完作者的分析之后,我终于懂得,对于史学、史家与时代三者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且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够单独的依靠三者中的哪一个就能够对于史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深入的层次当中。历史对于领导者来说,或许就是一种对于其自身领导能力的加强,促使他可以更好的掌权,因为“以史为镜”才是真正能够不在重蹈历史的覆辙的最有效途径。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单纯的史实并不能对它们产生思想上的冲击,而当史家将自己的主观成分加入到史学的研究成果当中去的时候,我们就会从历史中感受到它所阐释的深层次意义,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说,史家对于史学的研究,对于历史意义的主观阐释对于时代的整个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时代特殊背景下塑造是历史,又会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史家的研究。三者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互相牵制,共同的发展,是整个历史研究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余英时.余英时文集(第1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

【作者简介】李璋: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9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