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收入差距的一个指标,也充分的反映出了这种趋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基尼系数在改革初期为0.32,20世纪9O年代以后逐年上升,1999年达到0.397,接近0.4,2000年达到0.417,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2010年,新华社两位研究员更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实际上已超过了0.5。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欧洲与日本的基尼系数也不过在0.24-0.36之间。当前,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可见,我们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差距扩大的危害,正在积极采取对策,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和着力突破的重大任务。因此,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收入差距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收入渠道的多元化均促进了收入格局的多样化,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重新分配和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所有制、地区、城乡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

(一)行业收入差距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不大,高工资行业多为采矿、地质勘探、建筑等高危险且条件艰苦的行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中科技含量的提高,传统的工资格局产生了很大变化,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1978年至2010年32年间各行业中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相比,改革开放之后行业间的职工平均工资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过程,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先从1978年的1.81降至1988年的1.57倍,但1988年后行业差距迅速扩大从1.57倍增至1994年的2.38倍;随后两年收入差距比下降,1996年比例降至2.08,接下来又迅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达到4.63倍,并逐渐扩大2005的4.88,2010年收入比又略有下降,降为4.65倍。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垄断经济造成了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如电力、电信、烟草、金融、保险、民航等行业,职工平均货币收入加实物分配等,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垄断性经营行业(如金融、邮电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业务量突飞猛进,获得了高额利润,并把其中一部分以不同形式分配给职工,职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一些依靠财政补助的基础性行业(农林牧渔业和地质水利业)和一些充分竞争性行业(如社会服务业、餐饮业和建筑业)由于补助减少,利润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

第二个原因是行业间的收入分配开始向科学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倾斜。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和竞争较充分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科技含量高的行业、新兴行业的职工工资水平增长较快。其他如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普通高校、商业经纪与业等行业、部门职工的工资增长速度都派在前列。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领域的劳动者、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提高。

(二)所有制收入差距

1.所有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在公有制经济内部,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高于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收入。1978年非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644元,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为506元。二者的绝对差距为138元,相对差距为1.27:1。而到了2010年,非私营企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7147元,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0759元,绝对差距已经扩大到16388元,相对差距也扩大到了1.78:1。从1978年到2010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56.68倍,年均增长率为13.44%;集体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了40.02倍,年均增长了12.22%。可见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率也低于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增长率。

2.所有制收入差距成因分析

国有企业主要分布在重工业领域,集体企业则大多数集中在轻工业、商业、服务业领域。建国初期,我国致力于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制定工资政策时,重工业的工资定得比轻工业工资高,这是造成国有企业平均工资比集体企业平均工资高的原因之一。另外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率普遍高于集体企业。这样国有企业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的收益回报率相对也比较高,也是造成我国国有企业平均工资高于集体企业平均工资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4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私营单位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使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是涉及到民生等行业的单位仍是非私营单位,而且其垄断的行业利润等原因致使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公司仍高于私营单位。

(三)地区收入差距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收入差距也就不可避免。

造成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第一,地理位置差异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业设施完备,科技水平较发达。中部地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也比较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而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资源,但地处边区交通信息闭塞。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国家政策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鼓励人员向西部流动,西部城镇人口的收入要高于东部地区。80年代,政策开始向东部倾斜,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开始持续大幅度快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

第三,经济一体化影响

东部地区出口产业比重较高,贸易自由化对东部地区更有利,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浪潮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能源密集型产业较多,受经济一体化影响较小。东北地区由于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重工业基地,并未受到经济一体化多少影响。

(四)城乡收入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上升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即相对收入差距。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8年到1985年,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得到迅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3年1.82倍,为历史最低点。而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进一步拉大,1994年达到了又一个顶峰,城乡居民收入比升为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9:1,此后几年持续创出新高,2002年扩大到3.11:1,2003年扩大到3.23:1,直到2006年已经达到了3.28:1。正如有关部门曾经提到的,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各种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的部分,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差距约为5:1到6:1。

2.生活水平差距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差距。2006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为10359元,而农民消费水平只有2848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民消费水平的3.64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消费水平之比为2.19:1成为了历史最低点,1995年扩大到3.76:1,之后有所下降,到1997年降到阶段性最低点3.38:1,接着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到2006年已经达到3.64的历史最高水平。说明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消费水平的差距并没缩小反而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综上所述,我国存在的收入差距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行业、地区、所有制、城乡均有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出现。而尤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下面将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二、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农村方面,农村收入起点低,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增加幅度不大,其发展程度不能与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进程相协调,造成现在农民收入持续在低位徘徊的尴尬处境。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这个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社会化进程,必须对农村收入过低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提出四条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国家财政中支农的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及农村教育的比重,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及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二,稳定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机制,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第三,解除劳动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保障,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

第四,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城镇方面,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因此现阶段城市应尽力去帮助农村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加,创造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具体建议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由于我国采取了城市偏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的廉价土地征用等手段,农村无偿支持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中,就要相应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城乡互动的协调机制。工业应该为农业的发展多做贡献,城市也应该帮助农村快速发展起来。

总之,只有不断的对城乡二元制度进行一元化改革和调整,以及国家对农业进行持续和足够力度的投资的基础上,才能在根本上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由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从而有利于和谐中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OL].中经网.

[2]《中国统计年鉴》.

[3]陈艳.浅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J].时代经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