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注聋生出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注聋生出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出走的聋生都是一些学习差,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这类学生容易受外界引诱,对学习又不感兴趣,呆在学校里天天看老师的脸色,被老师批评,犹如坐牢一般。这时社会上不良之徒只要一招手,他就会离开学校。这就给老师们出了难题。批评少了也没用,如同隔靴笊痒,他早以麻木了。盯着他抓学习,也难!短期学习上也不会有很大的进步。如果放任不管,更不是良策,他们自己不好好学习还会影响其他同学。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都是一些学习差的学生?那就不一定了。北京有一宗聋生出走的案例,是班上非常聪明漂亮的乖女孩还不到10岁,家境很好。由于学校一向没有聘用保安值勤的制度,经常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社会痞子趁下课后无人过问的空隙光临学校,给小孩买些零食,给她讲一些厌学的“理论”,怂恿小女孩大胆走出校门。这个女孩是住校生,晚上很容易跟社会痞子有些来往,没过多久就跟着这些不明来历的社会痞子出走了。社会痞子关于厌学的思想为何能比父母和学校更有力量地改变了小女孩的命运?

星际基因最后一句话讲得一针见血,令人深思。一些聋儿家长常常教育聋童要尊重父母以及教师,却忽略了聋人孩子的特有心理。相当多数家长不会手语,甚至于不愿动笔与孩子交流思想。一旦在家里得不到必要的关怀,就逐渐与家庭疏远,他们的情感也开始外移,而和社会聋人频繁交往。这样导致小女孩对社会痞子言听计从,不能分清是非,容易误入歧途。所以聋人家长和学校老师要对聋人进行全方位教育,不是单纯教育聋人孩子学会讲话或者听话。这样一来才会使他们因耳聋造成冰冷而孤寂的无声世界也充满了鸟语花香。

误入歧途的聋生里有聋父母的聋孩子吗?一般聋父母不愿意自己子女误入歧途,早给他们讲道理,讲正面的和反面的事例。我采访一些聋人,被访者提到聋人父母的聋孩子社会经验丰富,讲道理清楚,经常义务调解聋人间的纠纷。各地聋协主席需要和学校联系,共同邀请优秀聋人到学校给聋学生办讲座,讲人生观、道德观、职业理想,以及个人经历。还建议聘请聋协主席和其他优秀聋人做校外辅导员,这样,聋学生能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对校门外居心不良的人失去兴趣,保持警惕。

误入歧途中也有聋人父母的聋人孩子,因为生存的困难而已。我有位不同班的朋友,父母都是聋人,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聋人情况很了解),但是还是卷入了是非纠纷之中,是学校的问题人物。对前途的恐惧,寄托于校外组织的力量,这是很无奈的事情。邀请聋人中的成功者来给聋生做报告的方法也不错,只是究竟并非根本的办法。

我觉得在聋哑人身边一定要有一个和她贴心的人,那个人可以是亲人,也可以是好朋友,但这个好朋友必须是一个好孩子。我看这样的人肯定很难找到。这样的人可以帮助她,开导她,和她同甘共苦。希望他们身边的人都能关心起他们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呐,人非草木,熟能无情?!孩子始终都是单纯的,纯洁的,他们最喜欢的就是能理解他们的人。

人是社会性的群居生物,儿童除了生理发育和智力发育外,还有“社会发育”,也就是学习社会常识和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一般分类几个阶段。一是儿童期,掌握语言等社会化工具,学习社会常识。据统计约有15%的中国聋儿能接受语言康复培训,其中12%能获得足够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是说约有1.8%的中国聋儿能获得一种语言技巧。剩下的98.2%应该掌握手语,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耽误了;二是少年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系统地学习社会文化方面知识。聋校教育质量低下,加上相对封闭,效果不乐观;三是青年期,人格和世界观基本定型,需要进入社会生活,接受正面的聋人社团施加的正面影响。但聋协虚设,聋人俱乐部空缺(因为缺少场地等条件),成群结队组织起来、活动起来的恰恰是各种黑道组织,这会给聋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走向何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版主絮语:

聋生是聋人界的未来,是聋人界的希望,他们的去向的确是至关重要的。看了楼上诸位的发言,我深深地感到,要想防止聋生出走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而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要懂得如何教育。故此,提高聋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多向家长宣传教育,才是当今聋教育界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