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会所的基础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会所的基础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某会所基础设计实践,认为在特定条件下采用部分天然地基,部分桩基础是可行的;深浅基础界限定为6m较为合适;对桩长不太长(6m-15m)的人工挖孔桩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时不应计入桩侧摩阻力。

关键词:基础设计;人工挖孔桩;承载力

1. 工程概况

某会所,建筑平面45m (长) X63.14m(宽),高38.05m,总建筑面积7820m?,设电影放映和文娱演出使用的多功能厅和大中小娱乐室共计十二个。多功能厅的平面尺寸为24m(长)×21.4m(宽),顶盖为空间网架结构,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剖面见图一至图二。工程于2007年建成,同年被评为省优良样板工程。

2. 地质条件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表明,该工程场地土层从上而下依次为:①回填土,主要为砾砂混合粘性土,层厚0.7~1.2m,松散,稍湿;②粉质粘土,内掺杂部分石块,层厚3.7~9.3m,标贯击数7~38击,压缩模量Es为5.70MPa,呈可塑-硬塑状,地基土承载力的特征值f=200KPa;③强风化砂岩,呈紫红色,紫灰色,半土半岩状,局部夹有中风化岩,标贯击数61~81击,层厚1.3~6.3m,f=700KPa,人工挖孔桩端阻力特征值R=1300KPa;④中风化砂岩,紫红色,岩芯呈柱状,层厚达5.5m以上,未钻透,f=1200KPa,R=2000KPa。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议本工程采用天然浅基础,选择②层粉质粘土层作为持力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可取200KPa。

但在场地平整时,建筑专业根据该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将±0.000向下降了2.6m,这样一来,在⑩轴线处自室外地面向下开挖约1.7m就已经到了中风化砂岩。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中风化砂岩岩面自⑧轴向③轴倾斜,岩面埋深最浅处约1.1m,最深处约14m(均为自调整后室外地面标高起算),倾角约21?。工程地质情况剖面见图三。

根据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本工程所在非地震区,无需进行抗震设防。

3.基础设计

如按照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建议进行基础设计,则势必造成靠近⑩轴处少量柱下基础落于中风化砂岩,而大部分柱基落于粉质粘土层的状况。②层的粉质粘土层和④层的中风化砂岩不仅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相差甚远(差3倍多),其压缩性能更是截然不同。尽管计算出来的单柱基础最大沉降为76mm(计算过程从略,下同),小于规范规定的建筑物地基变形允许值,但因柱距较大,屋面为网架屋盖,弯矩,剪力大,加上后期有较大安装工作量,若柱间沉降差偏大,将会给网架就位安装及随后进行的装修工程带来困难。所以,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比较,笔者决定将所有柱下基础的持力层选定为中风化砂岩,基础设计采用部分人工挖孔扩底桩,部分天然地基的方案,计算柱间沉降差为0.000120,远小于规范限值0.002l。虽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的规定,但本工程所在地不属于地震区,且基础持力层均为中风化砂岩,应不受此条规定的约束。施工中和竣工后观测到的最终沉降值比计算沉降值还小,证明本工程不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

关于持力层埋深究竟为多少才算作桩基础的问题(即深浅基础的界限)?文献4提出,人工挖孔扩底桩基础,一般深度超过6m,属于深基础范畴,也有设计院以深度是否超过3~5倍桩身直径作为深浅基础的界限。综合以上做法,最终的设计以6m为界:当持力层的埋深≤6m时,采用天然地基;当埋深>6m时,采用人工挖孔扩底桩基础。

在没有基础开挖前,因不清楚中风化砂岩的埋深实际有多深,因而不能确定某个柱下基础究竟是采用桩基础还是天然地基,也确定不了其施工开挖方式。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设计时作了如下考虑:当持力层的埋深≤3m(此深度较易判定)时,按普通天然地基基础施工方式进行开挖;当持力层的埋深>3m时,按墩基的施工方式进行开挖(即桩基)。墩基端部岩土的承载力特征值,按浅基础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深宽修正后取用。

对大直径人工挖孔扩底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现行《基础规范》规定,当桩端嵌入硬质岩石中时,可按下式估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qpaAp

即不计桩侧摩阻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学者和工程师认为,人工挖孔桩护壁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相当大,完全不考虑其影响不尽合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规定,嵌岩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由桩周土总侧阻力,嵌岩段总侧阻力和总端阻力三部分组成。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设计者大多考虑了人工挖孔桩的桩侧摩阻力。文献5指出,人工挖孔扩底桩受力时,桩端岩土层受压挤密,扩大头两侧有侧挤,端角处发生应力集中而产生局部剪切,桩端扩大头处土层出现拉应力区,扩大头斜面上桩土之间出现临空面,其作用影响范围在扩大头以上(2~3)d之间。在人工挖孔桩的上部,其侧面土层在施工时受到扰动,有时甚至是先开挖后回填,此部分桩侧土不仅不会产生摩阻力,在其沉降稳定的过程中还会产生负摩阻。所以在桩长l

本工程基础处于一斜坡基岩上,为保证结构的稳定,在设计中要求天然地基基础嵌岩300mm,墩桩基础嵌岩500mm。另外,对基础梁的截面和配筋,都予以了适当加强。

4.结语

通过本工程的设计实践,对于人工挖孔扩底桩的受力特性和承载力计算,笔者对以下认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⑴对非地震区的基础设计,在持力层统一,沉降均匀的情况下,采用部分桩基,部分天然地基的做法是可行的。

⑵将深浅基础的界限定为6m,即认为持力层埋深超过6m属于深基础范畴是合适的。

⑶对于不太长(6m~15m)的人工挖孔扩底桩,在其受力时,桩端扩大头处,土层出现拉应力区,扩大头以上一定范围内桩土之间出现临空面,不应计入桩周土摩阻力,此类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应按端承桩计算。

参考文献:

1.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4. 施峰 蔡来炳 柳春“人工挖孔扩底桩承载力试验研究”刘金砺主编《高层建筑桩基工程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