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联想”企业并购事件的联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联想”企业并购事件的联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连带5亿美元债务的事件,已经成为一年来全世界业内人士瞩目的一项企业并购案。许多国人也自豪地感到一向落后的国内企业从此与世界跨国集团齐名,实现了企业国际化的理想目标。这一事件自2004年底正式对外公布到现在,已经历经了两年多的市场考验。回首这一事件的过去,分析国内企业国际方面的问题与未来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企业并购情况的一艘性分析

(一)国际上企业并购的研究结论

许多学者对于企业并购案件的研究结论显示,多数的并购案件并不成功。Cowling在1987年对英国案例的研究没有能找到“并购促进效率”的证据Meeks于1997年考察了英国1964-1972年的233个并购案例,也发现并购发生后优势企业的盈利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管理咨询业对于企业并购案件的调查也支持了上述学者们的结论。美国麦金西全球研究所在1997年上半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通过弱肉强食的方式接管被收购的企业后,80%具有强势的大公司未能收回自己的投资成本;等等。同时,迄今为止大多数运用会计资料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表明,尽管并购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改善资源的配置,但并购的结果相反却导致了企业经营业绩的下滑。

一些对企业管理层进行的相关调查也有上述类似情况。本文相信上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公正性和代表性,应该使我们以理性的思考对待企业并购,尤其是跨国企业并购。

(二)国际上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国际上已经发生的企业并购案例都显示,并购企业首先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这里的资金实力代表两层含义,第一是指企业有较高的盈利,税后净利润较多;第二是要有可观的现金流量以及其他能够增加企业现金流量的现金流入。其次是具备核心竞争能力,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强,它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越容易取胜,并且越可能充分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整合。三是管理能力,此指实施并购的企业要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有一支科学的、高素质的企业家团队,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经营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制定详细周密的计划。

(三)我国企业的并购现状分析

1.国内的企业并购概况

上交所曾对沪市上市公司1997年进行的1 25个并购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其中的55家经营业绩无明显改善,占总数量的44%,其中业绩实质恶化的公司有40家。虽然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企业并购的成功率略高,但如果考虑到跨国并购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具有对比意思就值得商榷了。

一般来说公司并购的动机较为复杂,仅为某单一原因进行的并购是不常见的。大多数的并购有着多种的动因,往往难以区分。以现阶段情况来看,国内企业的并购具有明显的经济转轨时代的特色。在多种动机中,本文认为政府和管理者自身利益的双重驱动可能是主要的因素。当公司通过并购规模扩大时,公司的管理者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威望和报酬也会随之提高,而投资失误的风险往往由全体股东或国家承担。同时,在我国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下,确实存在不少出于一定政府意图的企业并购行为。

2.联想集团对IBM-PC业务部门的并购

联想集团是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人民币,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的。经过20多年的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一家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以来,联想连续9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2003年联想PC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而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情况是:2001年亏损3.97亿美元,2002年为1.71亿美元,2003年为2.58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已亏损1.394亿美元,累计亏损已达10亿美元。IBM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的品牌资产。

业内人士对联想与IBM的联姻事件并不看好。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认为“在计算机的历史上,还没有过大规模并购带来成功的先例,我认为,此次并购也不会例外”。惠普公司个人电脑子公司执行副总裁杜安季特纳认为,联想是一家面向中国市场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如果突然为美国市场制造产品,将会有许多新的物流和供应链问题需要解决。联想集团将会发现很难整合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此外,国际上的大多数投资机构者也不看好这次并购交易。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并购中的问题及出路

(一)端正企业走向国际化的理念

1.急功近利的宣传鼓动应戒除

我国作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又长期依赖进口解决许多先进仪器设备需求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化是非常诱人的目标。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尤其是走入经济最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的领地,直接体现出的就是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多半是由于狭隘的民族感情而产生的。如果再把这样的国际化与官本位倾向严重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就难免会出现一些过激的口号和战斗动员式的行政效果。

从我国国内大企业历次向西方国家进行的投资过程分析,其决策大都或多或少地掺和有政府官员的赞许、政府力量的支持和主流媒体的鼓动。回顾联想-IBM的并购案,人们几乎都把目光集中在联想集团的企业行为上面,但是如果从其股本结构和事件公布等方面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强大的政府主导作用。

2.“争光”、“献礼”等恶习须屏弃

水到渠成的企业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标志之一,也是政府和每个企业的美好愿望。如果为迎合某些需要,把尚无市场拼搏能力的国内企业逼进国际成熟市场的舞台,就有可能葬送企业本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里的商业规则是以健全的法律为基础的,人治的色彩远不如发展中国家那么强烈。而在中国,即便是一些所谓市场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如果除去其政府行政背景的依托,或者排除其中国式的公关手段,这些企业是否还具备那么强的市场生存能力?遵循经济规律,端正认识理念,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重视企业并购中的客观规律

一般说来,中国企业的财务能力并不具备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竞争社会里拼搏。业界把联想集团的并购动作称为“蛇吞象”,一方面是非常形象的比喻,另一方面也是对联想集团自寻短命的隐喻。IBM在2004年度的总营业收入为960亿美元,其PC业务造成的每年约2-3亿美元的亏损实在不值一提,它甚至可以继续维持这部分业务任其亏损下去而对整体的IBM毫发不损;而联想集团2004-2005年度的总营业收入为225.5亿港币,约合30亿美元,根本无力继续面对上述亏损现状。并购后的结果只能是背水一战,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投资风险控制的客观要求。

文化差异是企业国际化无法回避的问题。联想集团的国际化是否必须以重金收购IBM-PC业务来进行是很值得怀疑的。从人力资源问题来看,美国的人力姿源配置与流动应该远比中国目前的现状要灵活。那么如果联想集团看重的是IBM的人才构成,那么用企业并购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愿望显然是失策,是犯了固有思维惯性的低级错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联想集团仅仅公布了并购后10%的人员流失率数字,并没有说明这10%是些什么人。如果联想集团看重的是IBM品牌影响,那么在企业并购消息公布以后,在同行业的激烈市场竞争之下,西方民众是否还愿意选购中国制造的IBM品牌产品,其实也不难得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三)严控国企的国际化发展态势

1.多元化经营应限制

世界上公司的多元化经营成少败多,中国国企的多元化经营成者更少。因此,政府应该限制国企的多元化投资,尤其是要严格控制国企的多元化国际投资。其实,国企的多元化投资经营在理论上也是讲不通的。国家投资一项事业,经理人就应当受托管理好相应的财产,保证其保值增值。如果出现其他需要投资经营的项目,国家可以另外委托专人或专门机构从事管理。让国企本身衍生出自己的子孙企业,一不利于管理,二容易孳生腐败。

2.无限责任追究是良策

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对经营者选拔和激励的市场化机制,但更重要的是缺乏对各级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在我国的国企经营中表现得尤为严重,近几年我国国企频频发生的重大案件就说明把目光简单地集中在“放权让利”、增强企业经营积极性的短期激励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国企的管理。为了对国企经理人道德风险进行有力的制约,同时促进国企职业经理人选聘的市场化,只有把个人无限责任追究制度引入其考核机制,才是减低企业管理者对国企利益侵占的有效措施。

(摘自《管理现代化》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