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是一门教学内容极为丰富,时时刻刻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教师应时时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感受美、鉴赏美、创作美,达到丰富感情,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鼓励学生创造美,真正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见,美需要在课堂上绽放。那么,如何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呢?我在这十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美源于美读。

美读体验是感知课文的基础。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美。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的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现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喜剧演员读台词的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读文言的传统的读法,尽量发挥想象,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没读的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更要能够达到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孔子堪称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吟诵专家和教育专家。孔子以后,历代的文人师生都是用美读的方法来欣赏和教学的。如唐代。不仅像韩愈这样的大文豪平时‘口不绝六艺之文’,而且‘李杜诗篇万口传’。足见美读在当时成了人们的普遍爱好,成为一种风尚,而且这种风尚流传至今。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如【诗经】 【楚辞】,先秦两汉的散文,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和古代白话小说,以及现当代的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那么,对于这样的作品,我在教学别强调美读时声音的奇妙作用。让学生逐渐随着吟诵时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强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例如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游览秋山的名作,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时,突出韵脚‘斜’字,用‘一因三用’法诵读,音调由轻细转为响亮,并配以举目远眺的神态,很能使学生产生的联想。读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时,‘深处’的‘处’是去声,落音较重,且作一顿,似乎是在提示听赏者注意即将出现的画面,引发学生现象‘白云深处’的景观。然后以清晰而轻快的音吟出‘有人家’三个字。再整首诗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联想和想象等功能,使他们在领略诗歌所描绘的图画美时自然而然的受到情绪的感染,陶醉于诗境之中。

我在讲杜甫的名作【闻军收河南河北】时曾作过一个这样的试验;先请学校朗诵团的一名学生用现代的方法朗诵一遍,然后我用传统的方法作大声吟诵,二者比较,那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很高,朗诵技巧也很高,但相比之下,抑扬顿挫适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更能充分的在现杜甫当年忽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那种惊喜欲狂的心态和表情,同时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美读,师生之间也实现了很好的互动。在不断的美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共同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情感之切,语言之美,手法之新,意蕴之美。

二、美源于鉴赏。

语文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停留在教孩子某种知识或技能,会写文章,会说话,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学习作者的文章理解其中的情趣,理解一个人对待一些问题的感受,思考的方式,表达的方式,一个人的情操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本,对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都是受益匪浅的。

1、文本不同鉴赏内容各有侧重。

研读诗歌和散文通常从意境入手,这方面是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是审美的重点。教师首先应让学生循着意境美这条线索,一步一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图画中区,得到美育教育。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意境开阔宏丽,历来为人称道,这与诗人一纵一收的笔法很有关系,但主要还是有人的思想情感做基础。由于杜甫爱国爱民的胸襟宽广,才能与浩瀚的洞庭景色交融成一体,构成宏丽阔大的意境;李清照的‘燕字回时,月满西楼’,则是一种凄美忧伤的意境;豪放派代表苏轼的诗作中,为读者创造出的更多的是一种豪迈旷达的审美意境等,进而取得审美的教学效果。

对于小说之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应该领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去研究,品味人物形象的美,引导学生从作品展示的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中,抓细节,抓人物,让学生脑中浮现出典型的环境和典型的性格,从而和作者引起思想情绪上的共鸣,如讲【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个形象,教师可积极引导,再现那一时期,那一社会的典型环境,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与旧中国底层的劳动妇女的祥林嫂的形象,使学生在同情女主人公的同时,对封建制度、封建迷信对当时劳动者的戕害,报以极大的憎恨。要让学生了解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体现了作者的美育的目的,都具有明显的爱恨倾向。

议论文的美,则在于他的文章结构和它所阐述的道理。阅读议论文时,可以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的。

说明文则让人感觉刻板,似乎没有什么美育可言。但我们知道,高中语文课本中的说明文都是有一定的文学性的。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各种文体的特点,发掘各种文体的特点,真正的将美育渗透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美。

鉴赏教材美的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面。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通过生动优美,凝练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感受教材中语言的美。

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让学生反复品读文段,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感悟朱自清笔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的境界。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绘,理解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鉴赏文本中的语言,最终达到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作者的感情。

三、美源于课堂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审美的创造性。再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发挥想象,想象自己漫步在月下荷塘边,看那如水的月光泻在叶子上,闻那微风送过的缕缕清香,感受那“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的朦胧美,体会那“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的光和影,声和色的和谐美。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想象,使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就能深刻的感受课文中一幅幅画面的优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元的,独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之真正的爱上语文。在教《故都的秋》时,可预先让学生各自谈谈他们对于秋天的不同感受,畅所欲言。也可找到一些关于秋的图片,通过放幻灯片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不同,以便更好的解读作品。

总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素材特别多。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也很多。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教学本身给人以没得‘享受’是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有所启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造就学生高尚的人格。

作者简介:

姓名:卞冲,出生年月:19820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辽宁省盖州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中教一级,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语文课堂上的诗歌鉴,作者单位: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熊岳高级中学,单位所在地(精确到市):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单位所在地邮编:11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