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陈思和“民间”理论研究方法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陈思和“民间”理论研究方法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1980年代以来,由于受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本土文论呈低迷状态,此时,陈思和提出“民间”理论,给正在文化寻根的学人以启示,并与“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的重建”等相呼应。民间理论突破西方文论的统治,政治标尺的衡量和作家的批评的单调,将批评方法相互错综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交叉的批评网,结合新鲜活泼的文学现场,从美学观点进行文学评论,成为当代文学关键词之一。但是在理论的整合和运用方面有含混的现象,该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有模糊不清之处。

【关键词】陈思和;民间;方法论

“民间”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与“重写文学史”、“人文精神的重建”等呼应。在从1980年代开始西方文论以铺天盖地之势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批评家生搬硬套,求新求异的运用西方文论,而与之相反中国原创文论显得势单力薄。此前,中国文论处在政治术语处处捆绑的境地,似乎不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就无法进行文学批评,以及后来的,不运用西方文论就现实不出评论的水平,种种原因禁锢着中国文论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文论陷入僵化,不能反映文学创作的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隔靴搔痒不能反映国民的精神状态。“民间”不仅仅是叙事内容,而且还是一种叙事立场,遵循陈思和提出的“开放性”和“整体性”的良好文学态势。给市场经济的冲击中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研究者一定的精神支撑,给陈旧的中国文论输入了新鲜血液。

笔者对民间理论有几点疑惑。

首先,概念模糊不清。文学是书面的书写,是语言的直接参与,而排除口头的、言语的内容,而所谓的民间文学,很多是口头的形式。陈思和的解释是,他从“文学”和“文学史”的角度阐释这一概念,还是在文学的范畴内,无形中就让知识分子参与进去,所以这个理论在概念的确立上就存在着质疑。

另外,民间概念的含混之处就是将两个层面的民间做蹩脚统和,通过对陈思和“民间”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所谓民间的客体世界是指一个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藏污纳垢的世俗化形态;民间的主体世界是指知识分子一种理想化的精神形态。这本是两个层面,但陈思和试图把民间的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统一在一个范畴中,于是这一概念便出现不和谐。这种不和谐造成的混乱现象体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如他用民间理论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和90年代小说的分析:他在分析五六十年代小说时所用的“民间”概念完全是不同的:一个是客体的、世俗化的;另一个是主体的、理想化的。而且后者是90年代文学的新现象,它只能解释90年代的某些文学现象,如张炜、张承志的小说,但这种知识分子的民间立场和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民间毫不相干。这两个民间概念在陈思和的论述中明显前后不一致,但陈思和却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整体加以肯定。

其次,陈思和提出的民间是“离权力控制中心较远的地方”的说法,其实民间只是被动存在的一种现象而已,民间是无法远离权力控制的。如果国家意识形态要干涉,民间就会失去自己的本来面貌,任国家意识形态打扮、改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陈思和提出“民间隐形结构”这一概念,但是并没有使民间的概念明朗化。

民间文化背后的“隐性结构”并不完全表现出来,只是以某些破碎的片段,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力渗透,艺术创作几近于图解政治,尤其是主人公,很难摆脱图解的命运,这种过犹不及的做法表现为正面人物干瘪无力,而反面人物活灵活现。

民间本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传统中的有些内容就来自民间。民间未必是自由自在的,暗合了庙堂的某种意识。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它影响很明显,重回民间是的文艺路线的指导的遗留,都此产生对民间追随的文学形式有意识形态化的“共和国文学中‘大众创作的要求’”。那些在主流文化区域流通的所谓民间文学,其实都已经过主流社会某种程度上的筛选、加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主流文化的烙印。

再次,民间理论的混乱也有知识分子介入的原因,本来本质不同的东西混合后肯定会有矛盾之处。民间的提出似乎是知识分子对独立定位的自觉,但这含有借用的关系,毕竟精英与民间是有隔阂的。民间的传统生活哲学无法满足知识分子对于理想的追求,他们是不愿将自己的包容扩大到与藏污纳垢的结合的程度。他们能接纳的只是光明积极的部分“穷人在承受和抵抗苦难命运时所表现的正义、勇敢、乐观和富有仁爱的同情心”。他们想介入的民间是想象中的民间,真是的民间被他们有意无意的淡化或者修改。知识分子选择民间的原因是,民间是受政治干扰较小的角落,民间的道德吸引着知识分子。在这些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中呈现民间亦有不纯的特点。

一种概念或理论的提出必须要有一定的包容性,否则就有可能夭折。创立一种理论时,防止人为地封闭“画地为牢”、“自绑手脚”。

这也就是中国文艺理论很难发展成系统的一个原因,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着它的生命力,它们的外延扩大之后再扩大内涵,内涵和外延同缩同放,遵循科学的演化轨迹,进行新的划分时就产生新的理论。这种情况也体现了中国理论界的不自信导致“理论低迷”,还有中国理论家大都被“骂杀”,一种新理论的产生后,很少有人积极培育、修正、完善,而是轻易举起“批判”的大斧将其“砍死”。

但是评论家在评论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拓展这一概念,概念泛化,陈思和在论述过程中,把“民间”放在文学史的范畴内,但是在很多的评论将其含义扩大,没有界定社会学、伦理学,还有文学方面的关于“民间”的内涵和外延。如陈思和的“民间”理论就是“民间文化形态”和“民间隐性结构”但是后来衍生的关于民间的概念层出不穷,“民间立场”“民间叙述”等。还有跟一些类似概念的混淆如,“底层写作”“市景写作”“民间叙事”“民间话语”“底层”与“民间”等。有人说“写乡土风情就是写民间。”还有近几年的“农民工小说”等等,可以说以上提到的都是“民间”的周边概念。

概念不断宽泛随之及要及时界定,否则理论会模糊不清,评论界的术语无界限,不能准确的评价后来作家们的新作。理论和创作的脱节由此产生。这种情况就是理论的更新或者重组,在原“民间”的概念上进行深化,进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