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哉,三清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坐落在江西省东北部,位于玉山县与德兴县的交界处,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中心景区面积229平方千米。因三大主峰玉京、玉虚、玉华犹如道家尊崇的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道教文化于一身,素有“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的美誉。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2008年7月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个世界自然遗产地。
西太平洋量美丽的花岗岩
登上三清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奇峰怪石。巨蟒出山、司春女神、观音听曲、万笏朝天、天门峰丛、三龙出海、猴王献宝、葫芦石、神龟探海、老道拜月、企鹅望天、玉女开怀等等个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堪称稀世之宝。三清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演变才形成了这奇特的自然景观。
在地质史上,三清山历经了14亿年的沧桑变迁。14亿年前的元古生代,三清山区域还处于海浸状态,沉积了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岩。在距今1.8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与白垩纪,三清山区域发生大规模的酸性岩浆浸入,形成了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的基底岩石,为三清山奇巧秀美的景观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在距今2~3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中,三清山区域地壳被大幅抬升,形成山体,燕山期花岗岩岩体暴露地表。由于岩体断层密布,节理发育,特别是垂向的断层和节理发育,在水流、植物、温差等外营力的长期冲刷、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了这奇峰矗天、幽谷千仞的山岳绝景奇观。
据统计,三清山有奇峰64座,怪石382处,峰峦、峰墙、峰丛、峰柱、石芽和具有象形意义的造型石等花岗岩峰林类型一应俱全,分布集中,造型奇特,聚集了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的精华,也清晰记录了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堪称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天然博物馆,具有极高的地学和美学价值。惟妙惟肖的“司春女神”和“巨蟒出山”是三清山花岗岩峰林的标志性景观,更是世界的绝景。无匿乎一位国际著名地质学专家、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蒂姆・库斯克游览后发出“三清山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的感叹。
江南第一仙峰
三清山的美,美在古朴自然同时又充满仙峰神韵。它既有造型奇特的花岗岩景观,也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景观,有流泉飞瀑的动态美,更有云雾飘渺的朦胧美。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称为“自然四绝”,尤以奇峰、古松、响云、彩瀑、神光最为奇特。
在南清园景区的“司春女神”,海拔1180多米,峰高86米,无论远眺近观都形如一位秀发披肩的少女,高鼻梁,樱桃口,圆下巴,丰满秀丽,手捧两棵青松静坐沉思,凝视远方。这一对小青松,高约1米,长枝横空伸出,树冠平展,像把小伞,造型优美。
在女神峰对面的山谷中有一石峰,海拔1200余米,峰高128米,项部扁平呈三角形,形如蛇首,腰围直径10余米,颈部最细仅7米,如蛇身挺立,整个石峰青绿间红,斑文点点酷似蟒纹,其神态犹如蛰居已久的巨蟒,横空出世,直上云天。
三清山是东亚最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一,这里有着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据统计,三清山有高等植物2373种,有67种哺乳类动物、226种鸟类、49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36种鱼类和1327种昆虫,其中有45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名录,有2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5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这里保存了众多的孑遗植物群落,有68属东亚一北美洲际间断分布植物类型,这里大面积分布的华东黄杉是典型代表。这里的古松仙葩也有特异的禀赋。每到春末夏初,生长在海拔1000~1500米的成百上千亩的千年猴头杜鹃林竞相开放,形成一片色彩绚丽的花海,让人着迷。三清山的古松最受游人的喜爱,有的长于崖壁上,如龙探海;有的长于峰顶,三弯九曲;更有华盖松、连理松、蘑菇松、宝塔松等等千姿百态,令人称奇。有诗赞道“怪石虬松忘色相,不老须岩万古苍”。
三清山的云海雾涛气势磅礴,变幻莫测。有时如滔滔洪水,浩浩烟波,有时如霭如岚,似有若无,随风出没,给山川披上神秘的面纱。它们常常使三清山倾刻间桑田变为沧海,云雾中露出的峰尖又宛如许多仙灵圣众,纷至沓来朝拜三清教祖。在天门石坊上刻有的“四海云涛朝福地”,三清宫大门旁刻有对联“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是对三清山云雾极好的写照。神光是三清山的气象奇观之一,在晴天有雾的日子,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3时以后,云雾受日光照射,有时会浮现出一圈圈色彩斑斓的光环,人影在环中,环随人动,民间称之为“佛光罩身”,山上道人又称之为“三清神光”。
奇特的花岗岩峰林地貌与生态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三清山独有的自然美。当我们站在峰顶,俯瞰群山,千峰涌翠,万壑争流,层层云雾缭绕山峰,难怪我国文学家秦牧称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美国国家森林公园主席保罗先生也曾说“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之一,是全人类的瑰宝,是精神的家园。”
天下无双福地
三清山的道教文化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公元357~361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辞官来到三清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葛洪被后人尊为三清山的“开山始祖”。至今,玉京峰下“登真台”、“壶市安井”、“尚书悟真台”等大字楷书题刻以及丹井、丹炉遗址犹存。葛洪之后,三清山逐渐成为历代信奉道学名流所向往的地方。
到了唐朝,三清山的道教兴盛起来。在唐咸通、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信州太守王鉴奉旨抚民,来到三清山北麓,见到这里风光秀丽,景色清幽,便在卸任后携家归隐于此,取名,“隐将村”。即现在的“引浆”、“汾水”等村落。到了宋朝,王鉴的第十代孙王霖于乾道六年(1170年)率工匠从三清山北麓汾水村登山,找到当年葛洪的丹水井和丹炉遗迹,开始捐资兴建道观。宫观按《易经》八卦图布局,坐北朝南,门朝玉京峰,背倚天门峰,东有龙首山,西有虎头岩,南有玉京峰,北有古丹水井,应了八卦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之象,并且供奉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从此三清山开始成为道家洞天福地之一。明代正一道受皇帝的宠幸,于是王霖后裔王祜在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在三清山大兴土木,重建三清宫。正殿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福地”四个楷书大字。正门两旁有“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的楷书石刻对联。歇山式屋顶,屋顶为坡面圆筒形铁瓦(后被毁。改为鱼鳞细瓦)。这时的三清宫道观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和谐统一、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遥相呼应,每一处都渗透着道家的。“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藏与露”的思想。这时三清山的道教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但到了清代以后,由于统治者信仰的变迁以及社会的动荡;三清山道教日渐衰微。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三清宫才得以整修一新,重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现保存有230多处唐、宋、明时期的道教古建筑群、摩岩题刻和道教神像,包括宫、观、府、殿、亭台、坊、塔、桥、池、泉、井以及山门、华表、石像、石雕、石刻等等,是我国保存比较系统的珍贵文物,因此获得“露天道教博物馆”的美称。这些古建筑群虽经长期的风吹雨浸,显得“破败不堪”,但深具道家的精髓内涵当香客们从风门沿逍遥路、众妙千一步门、冲虚百步门一路走来,往往:于迂回曲折处豁然开朗,于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让人领略曲折迷离之妙。又如风雷塔,塔高仅2米,却能上借日月运行,下借山峦起伏,烘托塔身凝重沉静之美。使道教古迹与绝妙的自然景观相映生辉,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章代码: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