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熟悉 第3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熟悉 第3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镇的小巷,曾是我童年成长的摇篮。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小巷像许多陈旧的百年老街一样,面临着不可抗拒的变迁,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因而,每当走在故乡那弯曲悠长、麻条石铺就的古朴小巷里,我心中别有一番滋味,感慨、依恋之情油然而生。

小巷有个特别的名字:泥鳅巷。巷子深邃曲折,时宽时窄。最窄处只能两人错肩而过。在小巷里,若是碰上迎面来辆鸡公车(相传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或是挑担抬物什么的,就得小心翼翼地避让,有时要像壁虎一样紧贴着墙壁,方能通过。

泥鳅巷究竟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岁月如斯,人们只能从那南来北往的人流在麻条石板上磨出的凹痕来揣测它的年代久远。小巷两旁多是川西北风格的缮架篱壁的老宅,百年古树枝丫探出墙外。那斑驳残缺的风火墙,风蚀褪色的黛瓦粉墙,灰黄朴实的排门板,石刻砖雕的斗拱檐角,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椽,不知流传着多少动听的故事。

据传,前清时期,巷内出过一位举人王道立,官居县丞,因生性耿直受排挤而还乡。王举人看见家乡农田屡屡遭受旱灾,决定在“干姜坝”打通一条穿山渠道,来解决干旱问题。然因其缺乏经验,导致方位错误,最终未能打通渠道。王举人失意返乡,像修建古墓的王重阳一样,在小巷内扩建宅院,并修筑了一方荷花池。此后,每至夏日荷花盛开,巷内便荷香四溢,来观赏者络绎不绝。许多文友前来赏花遣兴,饮酒作诗。这泥鳅巷因王举人的荷花池而远近闻名。

岁月沧桑,昔日的荷花池已荡然无存,但泥鳅巷的大名却流传至今。

夏季,阴凉的小巷,是孩子们玩乐的好去处。放学的孩子常常玩到日落还不散,家长总能在这里找到调皮的他们。

巷子窄,加上两侧墙高,那些宅院的刺槐、梧桐、桂花、榆树都有着繁茂的树冠,这些树冠像伞一样遮蔽着小巷。难怪为躲避烈日,许多行人宁可绕道也要钻小巷。

冬天下大雪,小巷也从不积雪积冰,即便有点积雪,天一放晴,家家户户立马自觉清扫,麻条石路面总是干净光滑。雨天,常有好心人在低洼积水处垫上煤渣,铺上草袋,方便老人和孩童行走。

泥鳅巷两侧的堂屋里藏着许多饮食小店,他们的食品都有祖传的工艺、独特的风味,吸引人入巷寻觅,以饱口福。这些年,由于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的侵入,油糕、篮篮鸡、醪糟鸡蛋汤圆、麻糖――这些童年我最喜欢的小吃,已难见踪影了,那极具乡音的吆喝声也随岁月远去。

行走在小巷的成年人,脑海中偶尔还会浮现出往昔那些画面:月光如水,凉粉小贩挑着担子在巷道里慢悠悠地走着,古朴亲切的叫卖声时而响起,店铺炉膛里的柴火吐着彤红的焰舌,麻辣烫锅里热气升腾,烧烤摊前香味飘溢……

久别重归,我走在小巷的麻条石板上,像是触摸到了小巷幽深的根须,我依稀又听到童年上学的孩子们奔跑的足音,还有那巷道里回荡着的卖油糕的悠长的吆喝声……

当古镇小巷和许多地方的老街、老宅一样走到今天,它们似乎真的老了,苍老得让人心恸。它们同样面临着时代的抉择,然而,不管是保留,还是拆除,那狭长坎坷不平的石板路,那斑驳古朴的老墙壁,见证过无数人的成败荣辱,一直演绎着人生悲欢离合的故事。这就是人生的小巷,这就是古巷的一生。

古镇的小巷,既熟悉又陌生,这里连接着遥远的历史,新的人生在小巷尽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