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沙里淘金寻找亮点 高屋建瓴提炼主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光明日报教科文卫版2007年5月20日刊载的消息《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 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 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被评为第1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核心观点来自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八届中国MBA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正所谓沙里淘金,记者从较长的教育发展论坛演说中,捕捉到纪宝成发言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写成了一则优秀的观点新闻。在MBA教育持续升温且跟风盲从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帮助人们冷静思考中国MBA教育的出路。笔者认为这篇佳作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一、去芜取菁,直击亮点,展现演讲精彩处
大多数演说是不能让人产生兴趣的,但是它却是新闻记者日复一日工作的主要部分。此时,记者面对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报道主题和报道角度,如果能将一个平淡乏味的演说变成一篇新颖的新闻报道,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这篇获奖消息成功做到了,报道跳出了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从中提炼了最有价值的信息。
从繁琐的演讲中提取精华,发现“新闻亮点”,是这篇消息最大的优点。众所周知,记者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会议内容“有闻必录”,将所有演讲信息转达给读者,而是应该在冗长的会议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亮点”,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这篇消息采用引用式导语,直接引用人大校长纪宝成的原话,直指当前MBA教育的误区。
“缺乏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吸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研究,在管理教育和研究中言必称哈佛是没有出路的。”将论坛关键人物和重要观点推到读者面前。随后导语中出现了报道最核心的观点“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可见,一篇好的消息,必须充分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用的信息,做重点处理;无关紧要的,大可弃之。否则将会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消息内容如一盘散沙,读来云里雾里,枯燥无味。
二、高屋建瓴,视野开阔,写出“发展”大方向
作者结合世界发展现状和当前中国MBA教育发展的现状,高屋建瓴,提出问题,为中国未来的MBA教育发展提出了思考。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两个“缺乏”,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MBA存在的问题,并且紧随其后提出具有发展眼光的建议,学习和运用西方管理思想,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实践,绝不能全盘西化,必须有选择地吸收,而且要有创新。如何结合中国国情来实践创新?
消息第二段进一步阐述,“我们的着眼点就是要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许多优秀的、共同性的管理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与世界共享,这是管理学研究者、MBA学子及未来企业家们应该做的事情。”
消息接着宏观展望了中国当前的大背景,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管理终极水平较低。因此以MBA为代表的中国管理教育也随经济高速增长而超常规发展,也反映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消息对当前的MBA教育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有肯定也有保留。一方面,我国以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刚刚起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作为舶来品的西方现代管理学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当时中国企业迅速摆脱落后的状况,缩小与西方国家企业在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中国的MBA教育生搬硬套、食古不化。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提出“东西方管理思想融合和创新”,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管理理念的增强,对MBA教育走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有着莫大的指导意义。
三、形式灵活,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交替运用
报道中若一味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都会形成一种沉闷的格局。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穿插使用,交叉出现,互为补充和映衬,使消息写作打破了那种平铺直叙、淡而无味的方式,造成一种参差错落、曲折变化的格局,这是这篇消息在写作上的又一大亮点。
直接引语往往可以增强消息的可信度,因此会议报道要尽可能地引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用得恰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篇消息共六段,有三处引用了直接引语,且将直接引语放在导语中。仔细一看,不难发现,文中三处直接引语都是表达人大校长纪宝成“重要观点”的证据,增加了报道的说服力。
试想如果消息一味地写“某某说”或“某某指出”,表达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这篇报道将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交替使用,避免了表达形式的呆板。如第一段的导语开场就用了人物的直接引语,接着马上转换为间接引语,概括地表述人物发言的大意,手法非常灵活。报道在第二段使用了间接引语之后第三段又使用了直接引语,调节读者的神经和视线。或引用原话,或引用原意不用引号,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交替运用,使会议新闻的文字变得生动活泼而富于节奏。
四、言虽简,意却丰。背景材料穿插适当
美国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所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什么报道是全面的。忽视这个忠告的记者,它们决不能给读者和听众提供充分的情况。”这篇消息巧妙地穿插背景材料和历史材料,展示了作者娴熟的新闻写作技巧和深厚的知识储备。
当人物讲话谈到“我国新时期商科教育”时,文中第四段适时穿插了一段中国当前MBA教育规模的发展现状,“90年代初引入中国”,“从最初的9所院校发展到2006年的96所院校”,“累计招生已超过十万人”。
文中最后一段见缝插针地介绍了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的历史,“作为中国MBA最具影响力的全国性活动,中国MBA发展论坛始于2000年”。这篇报道按照倒金字塔结构,重要内容放前面,次要内容放后面的顺序,补充说明了论坛规模之高端,“来自中国内地的96所MBA培养院校及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商学院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这篇消息从历史背景、当前环境等方面对新闻事实进行补充和阐述,以“天女散花”的方法将背景材料灵活地穿插到消息的主体、结尾之中,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材料融为一体,使新闻事实更加“血肉丰满”。
这篇报道无疑是会议消息类的上乘之作,但是,笔者认为其仍存在些许瑕疵。
首先,消息标题臃肿,难以卒读。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更愿意选择一些易读、速读的内容。这篇消息的引题“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主题“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 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单只标题就有一共36个字符,实在不能不说过于冗长。作者不妨概括提炼,将标题里“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删掉,也正好避免了导语和标题内容的重复。或者可以将其改为“中西融合是方向”,如此一来精炼不少。
其次,缺乏现场感。这篇报道始终都给读者一种距离感,没有把受众带到论坛的现场。当然,在实践中学术论坛要写出现场感确实不容易。但可适当增添一些生动的细节和事例。而这篇报道中二者都没有。没有事例,没有细节。所以读起来仍觉不够完美,即使记者有妙笔生花,也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除了听发言外,记者应注意讲话人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肢体语言能让新闻事实更加生动。与此同时,记者也应该注意听众的反应。还可以在会议间隙或利用其他时间进行采访,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做出新意。
(薛国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志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