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再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再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标新教材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的方式。分别为:课堂组织结构新探寻;教学内容的材料不拘泥于教材;发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品德课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课标;教材;创新;探索;敏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45-02

完成思想品德新课标规定的基本任务,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笔者在教育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积极探索新时期、新环境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新方式,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课堂组织结构探寻

传统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注重知识理论的系统化,框框条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致使课堂组织结构表现为形式很严谨、很“流畅”的教师在台上演,学生在台下观看的“演员与观众”模式。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师生互动的机会较少,学生得不到情感体验,形成的是空洞无力的知识内容。然而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思想品德课新教材旧颜换新貌,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编写了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思想性、情感性、生活体验性为一体的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知识,在体验中提高品德认识,在生活中应用知识、树立品质,积极参与课堂生活,课堂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再使用传统课堂组织结构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已非常困难。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了一套新的课堂组织结构,新的课堂组织结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创造,建构知识,体验生活,提升情趣,创设情感。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仔细钻研教材,积极付出爱心和热情,充分解读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意识,让每位学生都有角色,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去,从而学到实实在在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的情境“素材”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反映和表现新课标精神和要求的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笔者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反映和表现新课标精神要求的素材也会大量涌现。祖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又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都应被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也应与时俱进,也应联系各地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依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不拘泥于教材。选取最新的,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不仅如此,由于这些材料与学生距离最近,有典型性、说服力、现实性和教育意义,所以更有利于学生消化知识,提高能力。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是坚守这一思想,经常性地采用这种方式,发现学生很感兴趣,主动地搜集材料,在课堂上踊跃地发言,积极展示自己的材料。有的还在材料后面加上自己的点评,甚至还写成心得,与大家讨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都不愿被动落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新观点,新方法,新论调,层出不穷,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水平,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发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思维,抹杀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发展现代教育,要转变教育模式,要以学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在使用新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根据学生思维敏捷性的特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笔者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位同学晚上没有完成作业,想到第二天又要挨批评,心里害怕不知该怎么办,作为朋友你该如何帮他解决.写出你的办法?”笔者本想学生们的解决办法都可能差不多,谁知笔者找了几位同学,每位同学的解决办法都截然不同,各有新招、各有新意,都别出心裁。这让笔者很惊讶,笔者不时鼓掌赞赏,学生们都争着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让笔者感到,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存在巨大发展潜能,作为教师要倍加珍惜,既要发展好,又要保护好学生思维的优势。

四、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品德课教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对思想品德课任教师来说,任务是光荣而神圣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其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品德课教学”是多元化教学方法之一,也是笔者教学方法的新尝试。简而言之,就是说思想品德课要与语文等其他学科互相渗透,有机结合,全面促进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课《人生当自强》一文,课文首先对“自强”进行了诠释,“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这就是自强”,接着课文又阐述自强的重要性。那么培养青少年自强精神的途径是什么呢?课文引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文字加以说明,这就把语文教材的内容融进了思想品德课。作为教师要对孟子这段的含义进行解释,得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的结论。也就是说青少年学生要自强不息,首先要有吃苦精神,吃苦是精神财富。学会了吃苦,才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列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如范仲淹少年丧父,母亲改嫁,自己苦读多年,和衣而睡,终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范,令人敬仰。通过一个个鲜活事例象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走进自强不息的境界。增添了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找准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联系的切入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是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新课标,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增强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